本帖最后由 许晓鸣 于 2014-10-11 18:58 编辑
游走在废墟间(续)
七
一根瘦弱的枕木,是否能承载几百年的重压。岌岌可危的楼板,历经多年的风雨侵蚀,也许纤弱到了经不起鼠窜带来的些微震动。大厦将倾——那是无法扭转的自然规律吗?我们依旧在等待,在为她的命运祈祷,希望奇迹能够产生。
而梦想总是虚幻的,邻近的几处宅院,都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他们的今日,也许就是几间老宅的明日。未来的庭院,定然也得交付给荒烟蔓草。
秋末的阳光,依旧照在那片废弃的庄园里,绿色的藤蔓没有给院子带来任何的生气,反而破坏了古墙原有的意境。我并不膜拜苍凉,但此时,我的温润的灵魂却特别希望能浸润在一种纯粹的苍凉中。我酽酽的心里,流出了一股无法言传的落寞之感。
八
没有记载,也没有传承。口传身受的家族历史,最经不起岁月的打磨。我相信。一个能蒙受皇上荣恩的,得到御赐的“杖朝元老”的臣子,在历史上再怎么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吧。不知道,清代的史册上有没有记载他的事例,也不知他是否有著书立说,流传后世。原谅我的慵懒和鄙陋,我无暇去研究杨家曾经显赫的历史。
九
宁化曹家山麓的罗氏家庙(又称为豫章书院),历经两载的重新修复,如今已经恢复了元气,罗家先祖有知,定当欣慰无比。
至于周庄宋庄和大理,还有许多明清建筑群。他们的存在,都是以商业为依托。本来历史的人文的景观,一旦被商业绑定,也失去了原有的纯美。
而眼前的延祥,她的未来的命脉掌握在谁的手中呢?
当地村民,还是当地政府?
即使是一些文化古城和古迹,受商业利益的驱使,生存空间也在日益压缩。更何况处在偏野的缩微景观呢。人们可能会拿出挽救濒危动物的那种热情对待她吗?
十
对于历史,如果没有几分神秘感,也许了无趣味。人们在创造历史时,似乎也注意了这一点。他们将历史封存起来,就像把一坛新酒密封起来,再窖藏起来。经历了越长的时间,再打开,这酒味就越加醇厚。所以政府部门的一些同志就这么智慧无比,不能让这座建筑安然无恙的暴露在世人的眼中,让它们自然的风化吧。待合适的时间挖掘出来,这才有历史价值。
你看山顶洞遗址,你看圆明园遗址,只要成了遗址,就更能吸引游人的眼球了。或许是要感谢英法联军的那一把火,没有烧毁,迄今还和故宫一样,除了供游人默默驻足之外,还有什么价值。倒不如许多遗址,让人撕开结痂的疮疤了,看见那殷红的血从历史的缝隙喷涌而出,那么有冲击力——尤其是对所谓的文化人。
2014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