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5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伦佑致黄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商洛黄昏 于 2011-10-28 16:59 编辑

周 伦 佑 致 黄 昏
1989-02-21/四川·西昌)
(西昌——商州城关中学)


周刚君:
  新年好!
  我过完年刚回来。你年前寄来的信才收到。具体事项如下:
  1)诗集读了,谢谢你的邀请,但我太忙,没有时间为你们的诗集写序;前不久浙江文艺出版社给杭州四位青年诗人出一本合集(也是四人,真巧!),他们请我写序,我也谢绝了。希望你能体谅。
  2)读了你们的东西,觉得你写的“宣言”、《编后》等(特别是“WM宣言”■)很棒,似乎比你的诗更洒脱!
  3)我拟选你们每人一组诗(精选之),加上“WM宣言”编入FF■,作为群体介绍。但有一点需说明:FF是自费印刷的。去年印刊物,每期花2500元,今年纸张印价猛涨,估计要3000元才行。费用主要部分由我解决,但也要向本期发稿的朋友筹助一些。你和你的几个朋友商量一下,若能每人筹助80-100元,则最迟五月底前寄来。若无力筹助也说明一下。
  4)FF编入你们诗作、“宣言”时,当在诗后注明“选自诗集《荒街[上的]四色猫》”等,以为你们扩大影响。《非非》的发行渠道及影响范围特殊(除国内高层,每期还寄国外汉学界及港、台),要走出商州,这是一个特殊的窗口。
  暂此
                                                                                                   周伦佑 89221  

        ①“WM宣言”:即诗集《荒街上的四色猫附录》中所收的、黄昏在1987年为“太阳”诗社所写的“宣言”——“《 WM(我们!)》”。
        ②FF:即《非非》。《非非》:周伦佑编辑出版的非非主义诗歌刊物,参见本书第  页“注⑤非非”。
                                                                                            选自《境况——文学私信集》(待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0-28 17:05 | 只看该作者
前些日子还在看非非的书。补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0-28 17:05 | 只看该作者
包括本篇在内的这组历史资料都很珍贵,应该同时发到“流派档案”存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0-31 15:1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老师,有没有“非非评论”蓝马的理论全文啊,寻找20多年了,一直找不到,有谁找得到可以作为重要文献拿出来共享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0-31 15:44 | 只看该作者
贺建飞 发表于 2011-10-31 15:18
各位老师,有没有“非非评论”蓝马的理论全文啊,寻找20多年了,一直找不到,有谁找得到可以作为重要文献拿 ...

  看看这部分,有用没。

什么是非非主义(之一)

——蓝 马答相关部门

     本文写于1989年8月。是作者针对相关管理部门的“调查传讯”给出的书面回答。此前,本文所有文字从未公开发表过。     

(一)非非主义是一个诗歌流派。
    1.就象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都
    是艺术流派一样,非非主义也是一个艺术流派。就诗歌问题而言,相同的题材总是可以作不同的处理,如果谁对这个相同的题材作象征性的处理,使之象征化,那么,他就是象征
主义的;如果另一个人对这相同的题材,做出了浪漫的处理,使之富于浪漫的情调和色彩
,那么,这另一个人就是浪漫主义的;如果谁从贴近现实、反映现实的角度来处理这个题
材,使之获得现实的意义,则这个人就是现实主义的……而如果谁象我们一样,把这相同
的题材作一番非非处理,使之富于非非的味道,那么,他就是非非主义的。
    2、非非主义是并列于其它各种流派中的一个流派。从事情的本身讲,和从艺术自身的本性讲,在所有的各种流派中,我们不能认为哪一个流派更优越于另一个流派,也没有哪一个流派真地会低于或次于另外一个流派;因为流派与流派之间(如果两个流派真地是两个相
互独立的流派的话)是没有可比性的;可比性,只存在于流派的内部——也就是说,古今
中外,众多的艺术流派的存在,并不是标志着优劣、好坏、胜负,而是标志着人类智慧的
丰富——任何一个流派,都是我们人类的!所有的流派合起来,仍然是我们人类的。总之
,流派不是什么怪物,众多的流派并列在一起,只是表达了我们人类智慧的繁荣。——而
非非主义并不高于别的流派,也不低于别的流派;非非主义并列于别的流派之中。
    3、从民族和国家的观点看问题,非非主义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产”。无论是浪漫主义也好,现实主义也好,就诗歌方面而言,中国过去的诗歌流派,基本上全是“引进”的。比较
典型的“引进”如: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主义、自白派、唯美主义等等。另一些
则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例如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总之,地道的中国流派在
中国的近、现代诗歌史上,是不存在的,是一块空白。这不是说中国近现代诗人没有在流
派方面作出过努力,而是说,不管他们的努力怎样,其结果,并没有创立起独立的、只属
于中国的、够得上称为真正流派的诗歌流派。中国曾经出现过所谓的“新月派”、“湖畔
派”、“九叶派”、“象征派”,实际上只是国外相应流派的中国式翻版。
非非主义与上述情况不同,非非主义从一开始就表明,它是自成体系的,而且这个体系是独立的,(它不是翻版,不是移植,不是照搬,也不是嫁接,而是新生),非非主义的理
论、方法、原则和诗歌作品,在非非诞生之前,在国外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已有的楷模,
它没有楷模,它是诞生于中国的,真正新生的、独立的、地道的“中国产”。它填补了我
国的“诗歌流派空白”。
非非主义之所以一诞生就赢得了诗歌界的专家、教授、学者、诗人、诗评家以及很多关心诗歌事业的人们的真诚喝彩,我想,原因之一就是:

             非非主义,是——中国的。
    4、非非主义是一个真正够得上称为流派的流派,一个资格的流派。判断流派的标准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因国度不同而不同,也因判断的严肃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一个时期被看作流派的,到了另一个时期,就不见得仍被当作流派;在尺度放宽时被当作流派的,在尺度
严谨时,就不一定再被当作流派。但是非非主义的情形不同,非非主义即使放到任何时代
、任何国度,而且即使把尺度放到最严谨的程度,它也够得上称为流派。这是因为非非主
义已形成了一个自足的独立的,能够自我运转的大系统。非非主义有它自己的,独立于现
有其他任何哲学本体的哲学本体论(前文化论,非文化论、超文化论),并且有与这个本
体论相适应的一整套方法论(还原论:人的还原,世界的还原,思维的还原,语言的还原
,意识的还原,感觉的还原等),并且有一个与这个本体论和方法论相配套的辅助体系(
文化论,语言论,声音论,符号论,超语义论),此外,由于理论基础的完善和坚实,由
于这套理论所包含的崭新的真理性,它在中国乃至外国,都可以获得思想上精神上和创作
上逐渐认同它或完全认同它的人(诗人),除此之外,它就必然有由上述诸因素决定着的
一个慢慢展开的作品系统。就因为这些,它成为一个十足的流派。
就中国情况而言,现在流派之多,数不胜数,但它们总是残缺不全。很多流派没有理论本体,没有方法系统,仅仅有名无实,最多表现出一种流派愿望,或并不独立的创作倾向而
已,这些流派必然是过眼烟云。
为了说明我们对流派问题所持的判断标准,我们可以看一看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象非非主义一样,也是一个资格的流派,它也具备了一个自足的运转体系,它有独立于其它哲学本体的哲学本体论(唯物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也有与这个本体论
完全相适应的方法论(反映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并且也有一个与这个本
体论和这个方法论相配套的辅助体系(真实论、典型论、集中论),而且它也有众多与它
认同的诗人,有众多已经展开的作品系列……
凡是真正的流派,都是有活力的,因为它自己为自己提供土壤和种子(本体论),它自己给自己提供条件(方法论),这样,作品的层出不穷,不断开花,结果,那就是必然的了

现实主义是有活力的。非非主义也是有活力的。它们同样是:真正的流派。
5、非非主义是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我们把眼光放在整个世界诗坛上,就可看出,现实主义早已在全世界普及,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早已在世界上普及,超现实主义也几乎风靡了全世界(它甚至渗透性地影响到了电影、建筑、装饰、服装设计等领域)……这些流派
大都经过了自己的高峰时期,它们已经成为人类诗歌史和人类智慧史的一部份,它们为人
类提供的各种成果,已成为人类必将代代相传的传统。非非主义不一样,非非主义刚刚开
始,它还没有进入自己的高峰期,更没有进入历史,它还在现实的境况中象所有新生事物
那样,按新生事物的规律成长…… 这也决定了,非非主义在现在可能赢得赞誉,也可能遭
受误解,这几乎是必然的。对非非主义的理解和接受,必然还有一个过程。其原因就在于
:非非主义是全新的。但我们恰恰认为它好就好在:它是全新的。

(二)非非主义理论要点所涉及和引出的基本命题

1、这个世界被文化掉了。
1-1、它被语词化、语句化、语法化、语义化了;
1-2、它被形容词化(价值化)、名词化(元素化)、动词化(机械化)、数词化(度量化
)和副词化(时空化)了;
    2、文化了的世界,仅仅是文化了的世界,它不是本来的世界。
    2-1、文化了的世界,只代表世界的文化面貌,但不代表本来的世界,它只作为本来世界与人类文化的关系的总和,反映人类本来有的各种能力中的一种能力(文化能力)与本来世
界的关系;
2-2、整个文化在量上的增加,意味着文化世界在量上增加,反之亦反;
2-3、局部文化或整个文化在质上的变更,意味着文化世界在局部上或整体上的变更;
2-4、但是,不管怎样,文化世界不可能穷尽本来世界,也就是说:本来世界永恒大
于文化世界;这是因为:
3、文化不过是一种人类方法,而且是人类可以有的多种方法当中的一种方法。
3-1、文化作为人类方法,有其自身的极限,它作为人类可以有的多种方法当中的一种方法,更有其自身的极限;
3-2、文化作为一种方法,根源于人类的一种能力:文化能力,但文化能力只是人类可以有、本来有的多种能力中的一种能力,所以:
3-3、文化即使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它也不可能就是一切;
3-4、在文化的极限之外,存在着文化盲区。文化盲区反映人类的文化极限与本来世界的关系。
4、当今人类所熟悉、所接受、所占有、所理解并生活于其中的是文化世界。
4-1、文化世界对文化人类而言,确实是文化人类的家园,它为普通的文化人口提供存在的基础,存在的范围和存在的意义,它为这些人口提供活动的动机、动力、场所、方向和目的,并为这些普通的文化人口规定(或给定)一个价值体系;
4-2、但是对力图创造文化的人而言,文化世界却对他们构成系统化的、全方位的束缚。
5、这个人类被文化掉了。
5-1、他们的感觉被文化掉了,他们的体验、观察、意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本能……都被文化掉了;
5-2、他们不仅是在心理上、精神上被文化掉了,而且是在生理上、物质性上,都被文化掉
了(例如,他们的许多“病理变化”历来都是从属于文化);
5-3、以眼球为例:一双眼睛,就是一对精致的文化建筑,它已不存在“看”,也不存在“
观察”,它只是在“接受”——接受那个按文化模式呈现出的文化世界,它的功能活动的
性质已经不是“发现”,而仅仅是“执行”——执行已有的文化程序;
5-4、以眼睛的情形作为基本情形,作出类推:人的整个生命,都被文化掉了。人的整个生
命,都是文化建筑,人的整个生命,都在执行文化。

5-4-1、这样,文化世界的“家园性”当中,已包含了对“家园性”的根本否定;
       5-4-2、文化世界作为文化人类的家园,对文化人类而言,恰恰又饱含着一种深刻
的灾难性,这个灾难性就是:根本否定“人”的存在,而又恰恰肯定了“文化”的存在。
5-5、和世界的被文化的情形一样,人的生命(从生命的肌体组织,到生命的活动功能)也
被语词化、语句化、语法化、语义化了;
5-6、它们被形容词化(价值化)、名词化(元素化)、动词化(机械化)、数词化(度量
化)和副词化(时空化)了;
6、文化人类不等于本来人类。
6-1、被文化了的人和天然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被文化了的人以文化人格为其本质,但天
然人却以造化人格为其本质。
6-2、文化人类在其被文化的过程中,培养起一种能力:执行文化的能力,他们同时丧失另
一种能力:创造能力。
6-3、文化人类不仅在生存实践上,而且在生命实践上,都执行文化。
6-4、“天才”的概念只能与“本来人类”的概念相关联,而不能与“文化人类”的概念相
关联,因为天才创造文化,而非天才执行文化。
6-5、“天才”的概念外在于文化并高于文化,而天才自身作为“本来人”在本质上外在于
社会并高于社会,因为只有文化关系才构成社会,或者说,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文化关
系。
6-6、每一个人如果作为“本来人”,都有实现为天才的可能性,都具有本来有的创造力和
创造性,但是文化过程使“本来人”文化成“文化人”,这些本来的天才可能性、创造性
和创造力,就丧失。
7、文化人类和文化世界都需要还原,向非文化、前文化、和超文化方面还原。
7-1、“本来人类”和“本来世界”原本都是非文化的,它本来不具有文化的确定性、程式
性、僵死性和重复性,它本来瞬息万化,生生不息,无时无刻不直呈创化的可能——它本
来不是“文化的”,它本来是“造化的”,但是文化过程却从造化进程中截取下一些片断
,使之确定化、程式化、僵死化、重复化,它的结果便是构成作为文化建筑的人和世界,
即:文化人类和文化世界。
7-2、虽然可以认为“文化人类”仍然隶属于“本来人类”,“文化世界”仍然隶属于“本
来世界”,但文化人类当其作为文化人类时,是以失去本来人类的其它众多属性为代价的
,(损失最大的应该说是“本来人类”的超文化方面)而文化人类在占有家园式的文化世
界的同时,却放弃了“本来世界”的更辽阔、更丰富、更有生气和创化力、更精彩的方面
,即:“本来世界”的超文化方面和它的一般的前文化方面(放弃前文化方面,等于放弃
了文化世界的由来,放弃了它的根)。
7-3、在不排斥、不否认整个现有文化的前提下,使文化人类和文化世界重新获得活力、重
新回到造化状态、重新兴兴向荣的途径和方法,便是:还原——在文化中而又向非文化还
原,向前文化还原,并且趋向于超文化——它包括人的还原和世界的还原两大方面,其中
人的还原是首要方面。
7-3-1、人的还原的主要内容有:
(1)、感觉还原:把文化了的感觉机能及其活动,还原为非文化、前文化和超文化的感觉
机能和活动。它 甚至 涉及到感觉器官的生理组织等“物质性”方面的还原。(例如眼球
,就可以由一种文化性的结构,还原为造化性的结构,从一种“文化性的接受装置”还原
为“造化性的发现装置”或“造化性的表现装置”)。
(2)、意识还原:把意识活动以及承担这种意识活动的物质方面,从文化了的状态还原为
非文化的、前文化的和超文化的状态。(它意味着包括大脑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整
个生命系统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转变。)
(3)、思维还原:把思维由文化思维还原为非文化思维、前文化思维、超文化思维——文
化思维,指用文化语言(概念)、按文化模式、遵循文化规则进行的,以文化现象为对象
,以文化内容为内容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本质特征便是:它只能并且也只是在重复已有的
文化。我们现在的整个文化人类通常使用的,就是这种思维。这是一种没有创造性的思维
,是执行文化的思维。非文化、前文化、超文化的思维则不同,它不用文化语言,不按文
化模式,不遵循文化规则,它以造化现象为对象,以造化内容为内容,它因之而饱含着“
发现”与“创新”的可能。它是创造文化的思维。

7-3-2、世界的还原依赖于人的彻底还原。
对已经彻底还原了的人而言,世界在他那里自然得到还原。还原后的世界大于文化世界并
高于和超越于文化世界,然而也包容得下文化世界。
7-4、还原的过程与文化过程之间,不存在单轨互逆的矛盾。不存在绝对的不相容性。还原
过程对个体生命而言,可以在任何时态上展开。一方面,个体可以不断地接收文化,同时
,可以不断地坚持还原的进程,同时也可不断地创造文化,同时也不妨碍他执行文化。相
比而言,未经还原的人,只会接受文化和执行文化,他恰恰不能接近文化的源泉并创造文化

8、语言还原是所有还原的关键。“语言还原”把诗人卷入哲学使命。
8-1、语言(指文化语言,下同)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实际存在方式,整个文化建筑(包括文
化人类和文化世界),就坐落在具体的语言上,而且文化的全部内容,也由语言构成;
8-2、语言以它的语义功能和能力发挥上述作用——支撑文化、构成文化,储存文化、传播
文化,并且又作为文化之本身;
8-3、所以,语言的要害在于语义、语义能力、语义功能。
8-4、文化世界说穿了就是一个按语义模型而呈现和被接受的特殊存在(一种被文化扭曲成
的存在,不是本来存在),这种存在的本质是:这是一个语义模型,它作为这个模型而运
转;
8-5、被文化了的人,也是一样,他作为特殊的文化事实(文化存在),其本质依然是:他
是一个语义模型,他作为这个模型而运转。
8-6、语义模型(也即文化模型)之外,是本来的存在,本真的存在,它处在语义能力(文
化能力)不可企及的地位上,它是文化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失落的那份造化性的存在、本源
性的存在,而所有的还原都指向——重新赢得这个存在;
8-7、所有的还原都意味着,必须解除语义模型,所以,还原的症结,集中在语言还原上,
语言还原成为所有还原的公共钥匙;
8-8、语言还原是指把文化语言还原为非文化语言、前文化语言及超文化语言,具体讲,是
要在解除掉语言的语义能力和语义系统的前提下,重新直接地审视语言和把握语言并使用
语言。

8-8-1、解除语义后,语言还原为声音、笔划及其动态结构:体现纯粹造化活动的纯粹结构

8-8-2、解除语义,将语言还原之后,语言的语义价值被停止使用(与它相关的语义模型—
—无论是文化人还是文化世界——被停止运转),从还原中直接获得的是:语言的非语义
价值、语言的前语义价值、语言的超语义价值;语言被还原为本来的语言,本真的语言、
纯语言;

8-8-3、这种本真的语言,纯语言便是还原后的人的生命与还原后的世界之间的信息纽带,
它反映人与世界非文化的相互关系、前文化的相互关系和超文化的相互关系——使本真的
人与本真的世界,通过本真的信息作用,融融于同一个毫无模型可言的造化性的运转(或
运动)中;
8-8-4、这种本真的语言(无语义的语言、无概念的语言)就是非文化思维、前文化思维和
超文化思维所使用语言,它反映人的智慧与本真世界之间天然的认识关系,是人的智慧与
本真世界之间天然的沟通渠道,它载荷和体现造化自身的先验价值,并表现造化(而不是
执行文化)。
8-8-5、非文化思维、前文化思维、超文化思维,当其思维的成果需要向文化人类翻译、需
要将“造化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时,才需要文化语言(有语义语言)作为翻译的媒
介。
8-9、语言还原这一命题,在其实践上要求有大量的语言试验与其相呼应,比较适合做这些
实验的,是诗人,所以,语言还原把诗人卷进了某种哲学使命。

    ——非非主义,就是这样一个诗歌流派,它注重语言实验,强调语言还原,强调对声
音的前文化探索,对语言符号的前文化探索,它恰恰不注重语言符号的文化含义,不主张
在诗中“谈”出什么“意义”……

    非非主义整个地处在探索阶段,实验阶段,它的成功或者失败,对人类而言,可能都
富有积极的意义。

(三)、“非非主义”的提出及其它

1、“非非主义”的提出:
      非非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文化论、文化论、还原论——是由我(即蓝马)提供的
。对文化现象、语言现象和思维现象的思考,一直是我的爱好。如果要追溯这套理论最初
在思考上的渊源的话,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时代,但这些思想在系统化方面和高度理论化
表述方面真正趋向成熟,是在1984—1985年间。
        1985年,我多次向一些关心这类问题的朋友口头阐述了我的观点,这些朋友当中
应当提到的一个便是周伦佑,我向他阐明观点的同时,向他说明了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建立
一个诗歌流派的可能和必要性,并邀请他跟我一起着手搞流派。开始时,他站在我的对立
面,老是不等我讲完,就与我辩论,他的主要意思是说这些人家都搞过了,并不新,他一会
儿说,这和黑格尔的东西没有区别,一会儿说这跟柏拉图的一样等等,但我向他解释了所
有的不同点。经过多次谈话,他的态度才开始转变。后来有一天(1986年4月14日),他终
于想通了,就在那天,我们正式决定搞流派。流派以我提供的理论模型为蓝本,围绕这个理
论所涉及的核心问题,经过多种选择,流派的名称在当天晚上,就被定名为“非非主义”。
    当时他说他来写宣言,我同意了,另外就是我写一篇理论文章,把基本理论展示出来
。后来他说他也写一篇理论文章,到时一起上。这样商定后,经过半个月多一点,1986年5
月2日,我们各自的文章都已完成,我的是《前文化导言》,他的是《变构:当代艺术启示
录》。他没有能够写出宣言,后来发表的《非非主义宣言》(1号宣言)是我的文章中的第
五部份,后来印刷时,这一部份完整地被抬下来当作1号宣言。

    “非非主义”就是这样开始的......  

2、为什么要搞非非主义:
      从客观方面讲,非非主义诞生之前,国内诗坛已有对“流派”的召唤和期待,当时
,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艺术探索的气氛很浓、很热,到1985年1986年时,国内
诗坛上流派意识渐渐觉醒,人们在通过“开放”接触和接受了大量从国外涌入我国的诗歌
流派后,开始反思我国诗坛的诗歌现状,很多诗人、诗评家及诗歌爱好者都不约而同的发
现,我国近、现代诗坛上,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的诗歌流派,近现代诗歌史上,那些“曾
经”称为“流派”的,不然就是缺少一个完整的艺术理论,不然就是即使有理论,那理论
当中也含有大量的“进口”成份,……总之,可以说,没有一个中国自己的独立完整的诗
歌流派,那个由一篇篇具体的诗歌构成的诗歌史,总是反映出中国近现代诗歌被动接受外
来影响的痕迹,这种情形使整个中国诗歌界处于困惑之中,这种困惑与民族自尊心和民族
自信心结合在一起,很快演变为一种强烈而且明确的愿望,即:摆脱被动受影响的局面。
而要实现这一愿望,最有力的办法和途径就是——创立我们中国自己的流派。
    我们当时当然也置身在这种气氛中,我们觉得改革开放的时代赋予我们一种强烈的时
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一心想通过我们一代人的努力,一定要使中国诗歌走向世界
——这就是在客观情势激励下,我们产生的主观方面的愿望,也就是我们搞非非主义的动
机。
3、《非非》的社会效果和我们的认识:
      从内容方面讲,《非非》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良好的。《非非》在诗坛上出现后
,其内容很快被国内各种诗歌刊物转载,从一开始,整个诗界反响强烈;1986年兰州全国
性“新时期文艺理论研讨会”上,人们谈论最多最热烈的是非非;中国作协内部动态交流
资料中,谈论当时诗歌现象时,肯定了非非;1986年上海“国际诗歌交流研讨会”上,舒
婷代表我国新一代诗人,向国内国际诗界介绍和肯定的是非非,1986年《诗歌版》专版介
绍四川诗坛时,着重强调和大加赞誉的是也是非非,1986年,四川省“文艺理论座谈会上
”讨论最热烈、最有人关心的还是非非,此外,1986年到1987年,全国各省文联的相类似
的会议上,人们竟相谈论的,也是非非,据说当时的文化部长王蒙在他的小说中也说到非
非,一些大学里面在讲授诗歌问题以及文艺理论动态问题时,也专门讲到非非。1986到现
在,很多诗评家都著文谈论非非,而且在谈论朦胧诗之后的中国诗歌时,没有谁不首先谈
到非非。诗评家陈仲仪发表的文章认为:“非非主义的理论不仅限于诗歌,它对其它的学科
和领域而言,也提供了一个相当辽阔的理论背景。”……。
    总之,《非非》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良好的。它对我国未来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而
积极的影响。并且可以说,它确实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诗歌探索的步伐。
4、《非非》不是非法刊物:     
    至于《非非》被当作非法刊物一事,我们的认识是这样的——
    我们认为《非非》不是一个“刊物”,而是一份“文献资料”。一个刊物,在我们的理
解中是这样的:它是具有经营性、盈利性、发行性、普及性。它有广泛的发行渠道,有广
泛的订户,它要向订户收费,而且,它的内容也是通俗性的。但非非并不是这样,《非非》
印数很少,印来就是为了在少数同行中交流的,它不具备发行性,不具备盈利性,没有订户,
也不收费,它的内容也是探索性的,带有很大的征求意见的性质。
    说《非非》是文献资料;比如说一个流派的手稿也是文献资料,但手稿通常只有一份
,就是多抄写一份,也才两份,那么,用手稿形式的文献资料来交流的话其效率就会是极
低的,所以,把文献的数量稍稍扩大一点,是必要的,只看采用什么形式,如果采用复印
,显然是费钱而效果并不好,所以,采取铅印,搞成了《非非》。

    ……
                                          198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1-3 16:48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非常感谢群主!对于蓝马关于非非的理论文章我都没能得到机会拜读,好像还有前文化导言等等什么的,如果能找到的话,那就太感谢了,也可以作为网站的非非流派档案保存。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1-3 23:33 | 只看该作者
此文已另转到“流派档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0 07:0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