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谨 于 2014-11-17 21:36 编辑
须臾之于永恒的思考
——读安氏的短诗《下午》
吴谨
人生的主题,也是文学的主题、诗歌的主题。人生的有限与宇宙的无限、人生的短促与时光的永恒常常成为文学作品抒写的主题之一。安氏的短诗《下午》,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一个。
人类思维,是宇宙进化的自豪成果,是世界最神秘最美丽的奇异花朵。人类思维在自然中生成,又反写思考着自然。太阳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看护地球生灵的伟大母亲,太阳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人类的思维,在空闲的寂静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能够更加体悟天人关系。
安氏的《下午》是一个普通的下午,在这样一个普通的下午,作者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寂静,远离“岁月响起“的”许多声音”,有时间翻看一本书,偶尔还可以抬头对视一下太阳。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寂静的下午,作者的心情得以安稳、思想得以开张,与外界的太阳得以“能量”交换,在须臾中得以反思永恒。这是一个静好的下午,是一个要发生一些好事情的下午。
太阳之明亮,太阳之热烈,“足以使人盲目”足以穿越遥远的距离而“不能/改变光线的温暖,以及灼热”。这样的光明正大、无私赋予,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我们与太阳相比,可真是太“模糊”、太不坦荡、太于事无补了。“我”作为万有之灵的灵长,让“岁月即将这样消解”,我心何安?诗歌到此,睹物思人,反观自省的情节铺排很不错了。
接下来,作者把思考转到自身。“我会是同样一个中心/但把我围拢的却不只是寂静/我的面目最后变成什么样子/都不会有人怀疑/那么,未来的日子将会怎样”.转到自身,从语言上看,作者对自己的未来并未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设计,似乎还有我行我素甚至甩破罐子的可能。这虽然是真实的思想流露,但却也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这里我们见到了意识的真,却获不得生活的智与美,应当还是诗思乏力的表现。
最后的表达,具有揭示客观规律的深刻性与警示作用,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尾。是啊,“每个人都在太阳的注视下“将要”度过了一生”,这一生该怎么度呢?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能供大家思考的问题:太阳之光明无私永恒,人生之模糊自私须臾,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走什么样的人生路,自己决定吧!
综观此诗,语言上靠近意识流,有些句子还欠打磨。构思上,由外到内的睹物自省,中间的内容尚欠火候。诗旨上,须臾对永恒的思考,以小见大,较为新鲜深刻。所以,我认为:诗歌只有灵性与真诚,还是不够的。
今日得闲,费心讨怨,大家拍砖!
附:安氏《下午》
《下午》
安氏
整个下午都是寂静
岁月响起了许多声音但
没有被我听见
一本书现在传递到我手中
有时我抬起头,直视着
窗外那足以使人盲目的太阳
它同时悬挂在我们的视线里
这遥远的距离并不能
改变光线的温暖,以及灼热
但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在下午的房间里我感到了
自己的模糊......
岁月即将这样消解我
我会是同样一个中心
但把我围拢的却不只是寂静
我的面目最后变成什么样子
都不会有人怀疑
那么,未来的日子将会怎样
所有曾被记忆过的土地上
每个人都在太阳的注视下
度过了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