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诗歌的气候
——序《深圳80后诗歌档案》
樊子
樊子 安徽寿州人,著有诗文集《木质状态》《骄傲的万岁》。历任多家文学期刊编辑,现系《诗潮》杂志社特约编辑。
徐志摩在1937年新月书店出版的《猛虎集》序文中开篇就道:“在集子前面说话不是一件容易讨好的事。”艾华林君把《深圳80后诗歌档案》稿子整理给我,邀我写点想法和看法,本想拒绝,又不忍心。我担心说错话,给一些青年诗人带来伤害或者误导。
2010年,我曾经和阿翔、依尔福、居一商讨编辑一本深圳诗歌年选,书名定为《深圳诗歌档案》,我们想从2010年开始每年对深圳诗歌做一次梳理和归纳,后来,我放弃了这个念头,书的出版计划也因此流产了。出书计划流产的原因不是银子问题,也不是几个编书者在编辑理念上发生什么冲撞,我带头放弃,是因为从诗歌角度上说,深圳诗歌依旧处在浮躁与喧哗之间。
关于深圳诗歌,按照作家萧相风的划分,他把深圳诗歌归纳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3年),外部诗歌力量的间接催发和本土诗人萌动的草创时期;第二阶段:(1993—2000年)深圳诗歌初成气候;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以“诗生活”创办的网络时代和以正式刊物《诗林》的引进之后扩大的诗歌“容器”现象。在萧相风之前,我曾也撰文把深圳诗歌划分为三个阶段,我和萧相风君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诗歌呈现明显下滑趋势。现在回头看看,我和相风君的关于深圳诗歌三阶段的划分有失严谨性。我们的观点最后落在一个焦点上,就是当今深圳的诗歌发展似乎处在“黄金时期”。
我论述或者说对深圳诗歌的着眼点存在较大的偏激性和片面性,是基于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诗人来自五湖四海,将自身的地域文化自觉地融合进“深圳”,渐渐将深圳诗歌推向深度发展。这种偏激性和片面性能够找到理由的,比如两报一展是深圳这个地域初步接受外来诗人力量的一次成功展示,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话语权”一直是以北方为中心的,因此,徐敬亚在1985年5月30日在深圳下步庙撰文欢呼说:“这一时期,诗的重心自北向南转移。诗的内在精气,由北方的理性转换成南方的感性乃至悟性。”
从两报一展之后,如果说深圳诗歌,我认为深圳诗歌进步甚微,深圳诗人缺少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种锐气和新鲜、自由意识。这些年,尽管深圳诗歌活动一波接一波,诗集或者诗歌选本一本接一本出,能够对得上“深圳”这两个汉字的诗歌或者诗人不多。能够维系深圳诗歌的姿态、境界和韵味的诗人不多。我们寻找那种气度性写作者,气度性写作是建立在社会的、伦理的、思想的以及历史的基调的担当上,颠覆和创新不是“破”的过程,更多是“立”的匠心与艰辛。一个诗人的个性所涵纳的气质、精神、志趣和审美必须是时刻处于多向度交错状态,诗人才能具备气度性写作。将个性转换为风格不是写作的至高境界,风韵、气韵、风骨等风格只有再次上升到气度性,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心智的自然和灵魂的无遮蔽,气度性写作哪怕是俯身在草叶间,也能时时气韵流畅,气脉巍巍。
我如此一家之言,可能会得罪很多深圳诗人,时间是一把公正的尺子,衡量艺术标准的最好办法是留给时间。诚然,深圳诗歌也没有那么糟糕,深圳不乏著名诗人,著名归著名,在诗歌建树上,诗之优秀者寥寥无几。诗歌与位置、票子和面子一旦有了关联,诗歌也就走向歧途,深圳诗歌的瓶颈就在于此。位置,深圳不少诗者有一定的社会位置;票子,深圳不少诗者有一定的票子;面子,深圳不少诗者有一定的面子;这三者,处理好对诗歌发展有裨益,更多时候,是深圳诗歌走向深度发展的最大障碍。深圳30多年来深圳“逐渐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先锋性、多元性等独特的移民文化特征”(艾华林语),这种特征目前还不适合在诗歌上,深圳诗歌缺少夷优、幻想之天才;缺少郁勃之气势,稍有郁积之势而过度使力勃发者众;缺少对真善的理解,“打工诗人”写打工之苦之困流于皮肤之痛,“老干体”歌功颂德,入虚忘真;先锋性之先锋,多是自我性格之膨胀和病态心理之呈现……深圳诗歌如何走向深度发展,就是在王小妮之外,我们看到一批诗人在“潜伏”,在浮躁与喧哗之外,不露才扬己,这自然包括一批深圳80后诗人。
有人说诗人好名,古之逃名者名气反而高;不露才扬己,并不是不显示才华和存在。我见过深圳诗人逾千,面目各异,性情不同,芸芸众生一芥子,多有诗歌之抱负和主张,或憨或癫或狂,此乃多为深圳文化某个阶段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亦只能让时间去大浪淘沙,祛除自身一切旁枝杂芜,须得自己动手,诗人之悟性,“隔江望见刹竿,好与汝三十棒”(贞邃禅师语)棒喝不来的。固执、偏执、自傲作为诗人的必备元素也算不了贬义词,在诗歌上求大同存小异是断然要不得的,但你写松树非要写上白鹤,你写黄河非得拉上母亲,你写故乡硬要写上你的流浪,你就没趣了。美国人百年来试图美国化全世界,America(美国),American(美国的),to Americanige(美国化),在深圳这个诗歌“容器”里,浮躁也好,喧哗也罢,我们姑且静下心想想深圳、深圳的和深圳化。
为什么要想想深圳、深圳的和深圳化?这自然与我们写作有关系。
开头,我大略说了深圳诗歌发展的一点脉络,就是把深圳和诗歌扯上关系,扯上关系的前提是为自己说话,“我”工作、生活在深圳,是一个诗人;“我”是“深圳的诗人”(有移民背景和地域文化符号的);“我”通过“诗歌身份”和深圳的对接,成为深圳的诗人,个体走向群体性的融合和集结,试图在诗歌上完成“深圳化”的广义概念。这种诗歌进程不为过,这是值得期待和赞扬的文化嬗变和更替现象,但我们必须警惕,to Americanige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的代价是什么?不仅是诗歌,就是书法、绘画、小说等与深圳两个汉字形成广义上的概念联姻,文学艺术和深圳这两个汉字之间的矛盾和调和点是什么呢?
《深圳80后诗歌档案》一书,但愿能够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有关诗歌有关深圳的真正印痕。当深圳化具备了真正的容器,诗歌才能有从容之大气。
湖北青年诗人辛酉在溺水身亡前,于2010年12月29日到我这小住几日,临行前赠送他主编的《中国80后诗全集》,我对辛酉的执着甚是钦佩,与诗歌界中的Exhibitionism(献丑狂)不同,当下诗歌界,能够像辛酉这样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整个身心投入进诗歌和文字着实不多见,这种投入大抵也有偏执和偏狂的成分吧。艾华林君着手《深圳80后诗歌档案》的编辑工作,通过这些80后诗人的作品,让我们对深圳80后诗人概况和创作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深圳诗歌的发展与壮大乃至出现优秀诗人,离不开华林君等这样有锐气有执着精神的80后诗人,年轻诗人有锐气、有骨骼、有探索之勇气,在诗歌写作上不拘一格,深圳需要这样的诗人需要这样的诗歌精神,王京生说“我们离不开诗歌。它帮助我们生活更简约、更空灵、更深刻。”更简约、更空灵、更深刻就是一种至真至善的诗歌境界,诗歌可以如寒蜩声咽,但诗歌更要有活气和力量,活气和力量的诗歌才有底气和正气。通过本次深圳80后的集体集结,让我们真正深入深圳的开放性、包容性、先锋性、多元性等独特的移民文化特征,经过几代诗人的努力,最后有了归一的可能:诗性。
原载《宝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