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霁良 于 2014-11-29 22:56 编辑
质问的还原与想象的还原
——读魏东建先生的两首诗
东建先生新春写了一首新诗《黄河,谁的谎言》,笔者曾在其博客上写了评语,现在感觉那评语也没说清自己的看法、没阐明观点,虽学诗尚浅又系一家之言,还是写下此文,算是评语基础上的延伸,添字成文吧。
“……用黄作定语来说你/黄的却不是河水的颜色/她是你从高原掠夺来的黄土/黄土是黄河的小老婆/是谁想/用你强暴/得来的爱情装点你的豪爽/黄河你为什么这么黄//黄河你到底/怎么被认定是俺娘/除了水多/我不知道还能从哪里看出你是个娘们/告诉我/你的产道在哪里/你又是怎样/生育下这么多脏东西/凭什么你就可以不计划生育/黄河你到底是谁他娘 ——《黄河,谁的谎言》”初读此诗,有点惊疑,诗人表述的黄河,夹杂着个人别样的情感,怪怪的,凸显反叛意识,有点剑走偏锋,而东建自己在博客中声明他这是“与消解和解构无关的还原写作”。山东大学贺立华教授曾说“魏东建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很有点家国情怀,我深以为然。这位70后诗人,出生在黄河北离黄河大堤不足一里的小村庄,从小在河边长大,按说最有资格“还原”,可当人们今天还时常颂扬某个人是“黄河之子”的时候,他却说哪有什么“黄河母亲”,黄河又能有什么儿子,并质问她的产道在哪里?我在这里说是“质问”,是读其诗从语言上作如是想,既然东建非说他这是对黄河的“还原”,——不这样还原,黄河还不高兴、不认同,就算是“质问的还原”吧,倘“质问”一词我也错了,那就算是我在“质问”,非东建在“质问”了。
“……/一瞬间,/崩坍停止了,/江边高垒着巨人的头颅。//戴孝布的帆船,/缓缓走过,/展开了暗黄的尸布。 ——顾城《结束》”上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人顾城此诗发表,诗坛一片哗然。“怎么能将长江比作‘尸布’呢?怎么可以这样比喻?这是耻辱。中国人是吃长江、黄河奶长大的,长江、黄河是中国人的骄傲。谁也没听说过印度人污蔑恒河,埃及人污蔑尼罗河,连美国人还把密西西比河比作母亲河呢(1982年《作品与争鸣》公刘语)”。顾城的父亲老诗人顾工不得不出面说此长江非彼长江,乃嘉陵江,嘉陵江亦非全指,而是污染严重的某一段。我现在搬出这段论争来,不是要给东建扣帽子,我也开不起帽子公司,这个年代也不兴这个,但像我这等有点信仰底线,甚或按东建之说“习惯了被伪意义包围的人”,要是认可他的这种“还原”,显然也是不能指望的事。
写到这里,忽又想起大赞此诗的诗人、诗评家徐树爱君来,树爱有一句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真理在握,就是自己老师也得反驳,这自然比那些自以为认了祖归了宗就得捍卫宗主的“侠士”伟大多了。这次好像树爱又抓着真理了,可我尚没看见真理在哪里?他非常欣赏的另一首诗,系我与东建春节前夕去绍兴出差,东建赋的另一大作《鲁迅,我来绍兴不为你》,可我读得直瞪眼,瞠目结舌。“我来了/不是因为你/为稻粮谋/为红顶子/为阿堵物/反正数一千个理由/也不会数到/因为你的理由/可是/我来了/用我特有的/姿势与神态/我来了/对接站人说/泉城 水城/无非是水/我来了/首先做的是到小便池放水……//我来了/用你打量世界的目光/挑剔你/我来了/加饭酒却难以买醉/我来了/是为了我的离开/我来了/飞着来到水城/一千个不因为你的理由/来了后的我/终还是用你的姿势离开/一不小心竟把一束目光给了你”东建说:“我的诗这样写黄河和鲁迅是还原,还原到事物本身”。——“还原”鲁迅?慢说70后诗人,70岁诗人也无缘得见,不知何谓“还原”,怎么“还原”?凭东建灵动之才气,把鲁迅“还原”成周迅亦未可知。
“如果匕首、毒药、放火以及强奸,/还没有用它们那种有趣的构图,/装点我们可怜的命运的平凡画布,/那是由于我们的心,唉,不够大胆。——波德莱尔《恶之花》致读者第7小节”。既然波德莱尔都可以这么写诗,东建当然可以放胆去还原,头脑里的一个闪光,思想上的一个意念,都可标以“还原诗”,只要不带着“质问”和“想象”,因为质问的还原与想象的还原都会带来缺陷,不是真的“还原”,也不该叫“还原”。这个世界黑的丑的相当之多,但既不是鲁迅,也不是黄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