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


田野和河流的诗人

“这一颗星星,在你们中国叫什么名字?”

罗伯特·哈斯透过竹林斑驳的影子,指着夜幕刚刚降临时西边天空的一颗最明亮的星星问。

“长庚星。”我回答,“但是它还有一个名字,在黎明时它叫启明星。”

“我写过它。”哈斯微笑着说,“但是我不知道在中国它有两个名字。”

他说的是金星。我后来在他的诗中读到了这句诗———“在尘土和水的混合气味中/在小径一侧在七月中旬/温柔的:几乎是黄昏长庚星的微光。”

这首诗的题目是《诗人的工作》。我注意到它,是因为我有一首诗的名字也叫《诗人的工作》。和这个“温柔的”相反,我写到了铁匠在铁砧上猛烈的击打,因此,我赞同他的诗句,因为这是一回事儿———温柔战无不胜。

罗伯特·哈斯,在美国、乃至世界诗坛大名鼎鼎。他于1941年3月1日出生于旧金山,在圣拉斐尔长大。他有个酗酒的母亲,“她总是喝酒。你知道,或许这是因为她内心抑郁。所以当我看到母亲在喝酒,我就跑到田野去玩。”哈斯说起母亲,依然是温和的神态。“事实上,我的母亲就是大自然。”

小时候的哈斯,喜欢在海湾和山野间玩耍,他的哥哥很早看出他在写作上的天赋,鼓励他写诗。1996年他出版的《树林下的太阳》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载这一段童年时光。

诗人王家新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哈斯时这样说:“哈斯可不是一般的诗人,他是美国第八位桂冠诗人(1995-1997年度),多次全美图书奖、普利策奖的获得者。但他却是那种一见就让人感到很亲切和温暖的人。”

他说的一点也不错。2008年秋天,我到达安徽黟县参加“帕米尔国际诗会”的第一个黄昏,哈斯就是站在一片竹林下问我关于星星的事情,似乎诗人们总是和星星、夜空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这样的谈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哈斯中等个头,身穿一件黑色的夹克,洗得发白的牛仔裤。他头发灰白,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神情谦和,温文尔雅。他很少说话,大多数时间都在沉默。他的妻子布伦达也是一位诗人,却比哈斯要开朗。或许同是女性,布伦达在得知我有一对儿双胞胎女儿时,惊喜地瞪大了眼睛,并从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淘出一大摞照片,那是她和哈斯的孩子们和孙女们———她告诉我,她是一个母亲,也是哈斯孩子的继母。她这么说的时候充满了幸福和骄傲的神情,这和我们国家提到“继父、继母”的不自然完全不同。看得出这位充满爱心的母亲是多么快乐,而哈斯在一旁含笑点头,那种心灵相通的默契的确令人羡慕。

我注意到,布伦达在自己的简介中写着:“我的先生是诗人罗伯特·哈斯。”这一点让我非常敬重,我从没有见过哪位诗人会在自己的简介中提到自己的配偶。除了文化的差异外,难道这里面就没有别的令人深思问题吗?

和哈斯在自己的简介里注明自己是环境保护主义者一样,布伦达在自己的简介里也注明了自己在一个反战的社会正义团体“粉红代码”里十分活跃。哈斯在获得美国桂冠诗人称号之前,就已经是一个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诗人,不服务于强权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在他的《时间与物质》这本诗集里,涉及到社会公共事件、反战、人权的诗章居多数。在我看来,一个诗人关心夜空的星星和关心人类社会并不矛盾,甚至这种关注是一致的。“我不知道哪里是诗人不能去的地方。”他说,并将此称为“公民行动。”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大陆没有出版过一本他的诗集,似乎港台也未曾见到过。

瞧,这个诗人

哈斯的第一部诗集《野外指南》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73年,那年他32岁。这部诗集获得了耶鲁出版系列的青年诗人奖,并由此确立了他作为一个重要诗人的地位。

这本诗集里的意象,几乎全部来自他故乡的原野,茴香、葡萄酒、浪花、礁石、灌木……大自然的奇迹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勃勃生机,绿色植物和各种动物飞跃于他的诗句中,有评论认为:他通过对大自然的再现和翻译,对事物进行命名,并通过描写自然环境而将读者带入一个个人的历史,这是一个诗人巨大的成就,证明了他那独特的语言的力量。

哈斯的第二部诗集《赞美》1979年出版,获得了维廉·卡洛斯·威廉斯奖。出版于1984年的批评文集《二十世纪的乐趣:散文诗歌论》使他获奖无数,包括著名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麦克阿瑟奖。1989年他出版了《人类的希望》,接着就是1996年上面讲到过的《树林下的阳光》再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1995年至1997年,他连续两届获得美国桂冠诗人的称号,并担任美国国家图书馆的诗歌顾问,这在美国诗人中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他第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是在2007年,而2008年又以《时间和物质》一举获得了普利策诗歌奖。

这些重量级的奖项,为他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然而,这位谦逊的诗人在给参加中国黄山国际诗会提供的个人简介中,对自己获得的大多数奖项几乎给予了省略,只是简单地写道:“他是五本诗集和三册文学论文集的作者。他还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波兰诗人切·米沃什合作,将他的数本诗集翻译成英文。还译有一卷日本古典俳句。”他特意强调,“作为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是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国际河流董事会成员,该组织致力于促进河流健康和人权,他发起过一个通过诗歌和艺术教会孩子们环保管理的项目。”

“我教孩子们关于河流的知识,也教他们写诗。”他对我说,“我从1971年起,一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诗歌。”

我注意到很多国外的诗人都在某大学教授诗歌,便问道:“你们美国每一所大学都有诗歌课程吗?”

“当然,在美国,每个大学都有诗歌教授,校方会请诗人来教授诗歌。”

闻听此话,我几乎无语。我记得几年前应邀到某大学举办一个诗歌讲座,在座的是就要毕业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我读了一首史蒂文斯的诗,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回答这首诗在讲什么。这一景象令我感到悲哀和吃惊。这不能怪学生,我们的诗歌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严重滞后,导致这个结果是必然的。据说在1995年时,美国各个大学已经有五百多个写作项目,对照我们,一个忽视想象力和诗歌的国家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一位法国诗人曾说:“没有神话的国家,必将死于寒冷。”诗歌和神话都属于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范畴,忽略诗歌教育的现实,令我想起了二战时期严酷的莫斯科保卫战。当时莫斯科城里军民形势危急,缺少药品,没有粮食,但莫斯科人说:“我们还有普希金!”我真不知道,那样的情势下,我们能够说什么。

“我不前卫,我是个传统诗人”

在安徽诗会期间,我们曾举行过两天的研讨会,主题是“诗歌应该如何回应现实”。随着与会诗人发言的进行,我慢慢发现中国诗人和外国诗人对“现实”一词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国外诗人会从“现实”一词的来源、词根进行诠释和探讨,而中国诗人理解的“现实”多为当下与社会背景有关的生活状态。显然,这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譬如,哈斯的夫人布伦达认为,英语“现实”(reality)一词,拉丁语的词源意为“给予的事物”,而古希腊哲学家则认为“现实”就是幻影。哈斯表示,有可见的现实,也有不可见的现实。但现实应有所限定,不然它就会超出诗的表达能力。他还引用了米沃什一句诗:“现实,我们能对它做什么?它在词中的什么地方?”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一番话引起了诗人们争先恐后的热烈讨论。讷言的我一直在静静听大家说,不料,一段时间后哈斯举手打断讨论并示意道:“主持人,能否请蓝蓝发言?”

这件小事让我看出了哈斯的细心和敏感。事实上,他发言的时间非常短,平时也少言寡语,但他能够照顾体谅到别人。布伦达对我说:“哈斯是个非常细心、非常好的人。他的文学判断力也非常厉害。”我当然相信这句话。很多人认为,波兰诗人米沃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哈斯认真出色的译介分不开。当哈斯知道米沃什不但是自己的同事,同时也几乎是邻居的时候,他便成立了一个米沃什诗歌翻译小组,邀请来自己的同学、诗人罗伯特·品斯基一起工作。当时,米沃什的诗歌在自己的祖国无法出版,在美国也寂寂无名。哈斯打电话给自己的出版人说:“有一个伟大诗人的作品,我希望能够翻译出版。”出版商答应了。此后的近二十年,每个周一的上午9点,哈斯便准时到米沃什的寓所和他会面。一般情况下,米沃什把自己的诗首先翻译第一遍,再由哈斯或品斯基翻译第二遍,直至定稿。

“你知道,当米沃什获了诺贝尔奖,那些日子我的电话应接不暇,简直门庭若市。这和当初多么不一样。”哈斯呵呵笑着说。

他听到一些诗人对“前卫、先锋”一词很有兴趣,便问我:“你愿意成为一位先锋诗人吗?”我赶紧摇摇头,说“我不是。您是吗?”

“不,我也不是。我不前卫。我是个传统诗人。”

我们相视大笑。

哈斯诗歌语言极为朴素,善于从大自然最细微具体的事物发现与人类精神的联系,正如他从五叶洋莓的花冠发现一条诗歌的道路温柔地穿过一样,其杰出的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他的“谦虚和魅力”在美国文学界人所共知。他的兴趣广泛,不仅写诗,也写文学评论,除了教学、参加环保活动之外,他还参与了一部戏剧电影《野花》,饰演其中一位患某种不知名慢性疾病即将慢慢死去的诗人。他早些年就认为,过去五十年间有五位最重要的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塞萨尔·巴列霍、赫伯特·兹比格涅、辛波斯卡和米沃什。这五位诗人中,有三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评论界有论者则认为,罗伯特·哈斯是继这五位诗人后的重要诗人。我想,对于获奖,真正的诗人大多抱有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没有哪个诗人是为了获奖而写诗。

或许,让我们读读哈斯的诗歌,会更有助于了解他的独特和文字魅力吧———

在传说的一个版本中塞壬不能歌唱了。

只在一个水手的故事里她们能。

于是,奥德修斯,被绑在桅杆上,蹂躏

被一种他听不到的音乐———海的跳突,

完全的风,海鸟们离岸的饥饿———

还有沉默的妇女在为护盖菜园收集巨藻,

看着他绷紧地对抗索具,看着

他眼中可怕的渴望,被永远交换

在海岛多石的废弃的土地上,她们想象

在他的想象中她们没唱的歌。

———《嫉妒别人的诗》

(赵四译)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蓝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2-9 20: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2-10 16:36 | 只看该作者
悦读,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10 20:17 | 只看该作者
阿紫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10 20:17 | 只看该作者
问候弟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4:39 | 只看该作者

问好紫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2-11 14:5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位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2-11 16:50 | 只看该作者

真的阅读完整,只是不知道说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6 18:3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