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
——写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文/章校中(浮山雨)
汴河,携着黄河的体温,带着淮河的微笑,奔流中原大地。
清明坐于岸柳的枝头,点燃起文化的火焰。
白云,走了又来,将天宇的脉律,强劲地灌输给田野;
鸟,欢快地穿越汴河,撩拨柳条儿,弹奏出一颗颗生命的音符;
炊烟,从茅舍长出;心韵,渐次将野间涂彩。
汴水,宋朝的漕运枢纽,清流柴米油盐,光影七情六欲。
一艘艘粮船,鼓满清明的帆,载重田野的情,悠悠而来。
小舟穿在游子的脚下,从异乡归来的衣袂,黏贴一枚枚柳絮。
行色匆匆,是骑驴者、行走者、祭扫者、踏青者……
轿子,顶饰牡丹,窗影贵妇。
驮着焦炭的枣红马,擦肩而过,飘逸一缕缕竹木的清气。
茶坊里不只是老板;酒肆中不只是贵宾;进庙门的不只是香客。
占卜师掐指流年;商贾堆笑迎客;美女怀抱布帛,犹抱琵琶掩面……
最有趣是牧童,站立牛背凝目戏台,让人遐想戏情起伏的鼓瑟。
虹桥飞跨汴河,彩光汴水上下。
船桥相逢,有水手用钩拽住桥梁,有水手忙着放下桅杆......
远处纤夫的身影,如桥,肩负柴米油盐,低吼酱醋茶的号子。
青石铺就的街,如诗如歌;雕梁画栋的楼,记录云踪。
门楣平仄长短句,让清平乐的意境,于富庶的古街蔓延……
一轴古画,就把田野揉进河水里青蓝,就把日子谐和出旧香静美的希冀。
(600字)
(附注:清明上河图,为张择端北宋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真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