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5|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浸润在普千的流水声中(组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德远 于 2014-12-22 16:33 编辑

                                                                           浸润在普千的流水声中(组章)
                                                                                                  云南/陈德远
                                                                              1、
普千是内敛的。
或许是因为她饱含的人文、地脉在历史翻滚的长河中经历过,最后浓缩为一个具有民族性格象征意义的身影,饱满而伟岸。
如果说淳朴善良是壮乡人民的品质,那么普千本身所拥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是贴在这个壮族村庄上空的一块神秘的面纱。
络绎不绝的人踏破了这个村庄的宁静,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到远离俗世的田园风光。
或许,更多的人,是向着那些古老的故事而来,只为打探普千的秘密。

                                                                             2、
很难想象,一个叫普千的地方,是一个只有两百来户人家的村庄,竟然是地母文化的发祥地。
可事实就是这样,曾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靠着很少的人在劳作中不断地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念,并且世代相传,终究把地母文化发扬光大。
这是必然。
我只是一个游客,我没有足够的学识去探讨大自然深处的奥妙和哲理,只能从感性的角度触摸一下普千的温度。

                                                                             3、
普千人是有福的,冥冥之中,上天眷顾了这方善良的劳动人民,赐予他们朴实的真言,当初他们谁也没有想过,这份来自上天的眷顾,其实是要他们承载一种厚重的历史使命。
——把地母文化发扬光大,他们做到了。
世代传承下来的《地母真经》,这本潜藏在尘世背后的文化宝典,在这个村庄里安静几百年后,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我不是善男信女,但我看到很多人手持经书,跪拜在香烟缭绕的庙宇里,虔诚地诵读着,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参悟中祈祷,一些人借真言在忏悔。
我想,这也许是世人在贪婪之后,对人性的一次反思或者是心灵的洗礼。
我试图成为其中的一个,希望得到《地母真经》的恩惠,用来抚平自己内心的忧伤。

                                                                             4、
不得不赞扬普千的村民,世世代代恪守着真理,一直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创新。
《地母真经》里的大爱、真善美,已经融入到他们的骨头里,我又一次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有信仰多好!
有信仰的人是内敛的,人心怀敬畏之心,一身正气。
有信仰的人活在尘世中永远充满生机活力,内心干干净净,坦坦荡荡。

                                                                          5、
来到普千,刀光剑影的场景离我们已经很遥远。
壮族首领侬智高练兵时掀起的尘土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从记忆里,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在融合的历史进程中,经历过的阵痛和苦难,也正因如此,我们才磨练出了宽广的胸怀。
这种胸怀表现在民族间相互包容,相亲相爱。有了这样的胸怀,我们实现了民族的大团结,共荣辱,最后携手创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今天,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让人倍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谐社会。

                                                                            6、
广袤的稻田里,粉嫩的油菜花在辽阔的视野下彰显着春天的气息,人与自然的和谐气氛,在这里显示得淋漓尽致。
万物蓬勃生长,充满了活力。
这种活力,可能来源于一种只有大自然才能感召的力量,从泥土里升腾起来,进入我们的血液,让我感知着生命的美丽。
触景生情,我在心中默默地告诉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在这种力量下都微不足道,我将勇往直前,去尽情地享受每一天都在绽放的生命。

                                                                               7、
现在的普千村庄,家家盖起了新居,混泥土浇筑的房子亭亭玉立,她可能是滇东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典范,独树一帜。
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村庄,一个恪守真、善、美的村庄,她富裕起来是必然的。
具有壮家特色的吊脚搂依稀可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部分高脚楼已经被拆除,一些人开始探讨在发展中如何保护这些古老的文明,并且露出遗憾的表情。我不以为然,并且认定这是一个民族在复兴过程中的一次革新,只是我们创造的了新文明代替古老的文明。

                                                                           8、
从村庄的一侧沿石阶而上,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打探地母庙宇的旧址,这是供奉地母,诵读《地母真经》的源头。
古老的庙宇已经在时光的风雨中消失,完成了它应有的使命后成为历史的记忆。
我想象着普千人的祖辈们在这里诵读经文的身影,是他们虔诚的言行影响着、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普千的村民在村庄内建了新的庙宇,烛光四射,香烟缭绕。
晒经石还在,它是地母庙的见证者。
当时的人们从地母庙中印刷出来的《地母真经》,就放到这块石头上晾晒,几百年过去了,这块马牙质的石头在风雨中一直坚挺着脊梁,不枯不朽。
也许,真的是神灵赐予了它的力量。
据说抚摸一下晒经石,能给苍生带来好运。
其实,很多抚摸晒经石的人和我一样,都是内心不安的人。

                                                                        9、
弯曲的河流从村庄前流过,清澈的河水淙淙作响,步伐缓慢而轻盈。
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四面青山环抱的景像建构了普千的外貌特征,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沁人心扉,让人流连忘返。
或许是普千的村民感恩于水土的缘故;或许,是这条河流本身就具备了天然的神性,弯曲成龙的图腾。
于是,他们赋予了这条河流生命的力量,称之为龙。
远看,这条龙的弯曲状又构成了一幅幅八卦图,世间的万物就在八卦图中,一次一次讲述着普千人在劳作中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QQ:809407860
邮件: wscdy100@126.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326733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2 16:47 | 只看该作者
弯曲的河流从村庄前流过,清澈的河水淙淙作响,步伐缓慢而轻盈。
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四面青山环抱的景像建构了普千的外貌特征,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沁人心扉,让人流连忘返。
或许是普千的村民感恩于水土的缘故;或许,是这条河流本身就具备了天然的神性,弯曲成龙的图腾。
于是,他们赋予了这条河流生命的力量,称之为龙。
远看,这条龙的弯曲状又构成了一幅幅八卦图,世间的万物就在八卦图中,一次一次讲述着普千人在劳作中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2-22 16: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22 16:5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悦读。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22 17:1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欢迎来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22 17:3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陈德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2-22 17:40 | 只看该作者
弯曲的河流从村庄前流过,清澈的河水淙淙作响,步伐缓慢而轻盈。
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四面青山环抱的景像建构了普千的外貌特征,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沁人心扉,让人流连忘返。
或许是普千的村民感恩于水土的缘故;或许,是这条河流本身就具备了天然的神性,弯曲成龙的图腾。
于是,他们赋予了这条河流生命的力量,称之为龙。
远看,这条龙的弯曲状又构成了一幅幅八卦图,世间的万物就在八卦图中,一次一次讲述着普千人在劳作中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2-22 18:09 | 只看该作者
赏读。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2-22 18:10 | 只看该作者
仔细地读,认真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2-22 20:13 | 只看该作者
动人,底蕴深厚的地方,拜读学习,问好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10 07:4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