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落晚星沉 于 2014-12-25 15:58 编辑
雷平阳的《杀狗过程》读过,也听说过,大家评价都很高。读过听说过,也就如此而已,并没有像以前的大诗人那样去家喻户晓,现代诗歌如此已经非常成功。这样看来,那些风花雪月的东西的弥漫,太无意义,而雷平阳的《杀狗过程》,异军突起。但这样血腥的诗歌,不要再出现(我指的是类似的诗歌),的确血腥,不忍目睹,每读一次就是对内心的一次审视,一次抨击,一次刺激,这可能是雷平阳所要达到目的,只缘猜测,仅此而已。
通过这种感官的刺激,刺激读者去思考,不要再沉迷于风花雪月,靡靡之音中。当然反复读过,会有自己的思考。我的兴趣是有人推荐,又读几遍,的确人家的诗,还是比较高明。或许初读的感觉不过是写杀狗的过程,不要读此而止,不止于此,我们不妨分析此诗高明所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句说,这应该是杀狗的/惟一方式。据我所知,杀狗的惟一方式,不至于此,人类对于屠杀生畜的方式尽其所能,方法不一,如勒,打,挑筋,各种酷刑都用遍了,这忠诚的家伙们,为了忠诚不曾背叛主人。雷平阳却意指为惟一,还有商榷之意。但惟一是肯定的,直指此诗,无可厚非。这样的开头,别出心裁。如果把接下来的时间地点,两下颠倒,也就趋于平常了。时间地点空间,诗人都交代的非常清晰,他示意这是真实事件。但接下来的杀狗过程只是艺术的真实,或许真如此,也不必较真,它已达到了艺术的真实。关于艺术的真实,有时候写实的东西,没有升华到一定高度。真实的事件,往往使人感觉到假。这正是艺术家,诗人,不同之处。其间夹杂着艺术手法的处理与运用。接下来雷平阳尽叙述之能事。狗在这里可以解读为忠诚,在忠诚的背后,有把刀子,磨刀霍霍,几次三番,对忠诚开刀。
雷平阳写了两次杀狗的过程,挑衅的手势,忠诚的野性迷醉,没有被激发,人类给忠诚灌了多少迷魂汤,使它一次次体验消亡的迷失,这种体验一次比一次虚弱。
联系当下社会,不难看到,忠诚,公平,正义,良知,一切尽失。一连串的各种违背道德的事件层出不穷,“琳琅满目”,还有那些以恶为美者数不胜数。迷乱人心,但人民的目光永远是雪亮的。尤其网络,泥沙俱下,造谣,诽谤,迷惑着未成年人的心智。引发我们的担忧。
诗人用文字杀了两次狗,不忍心下手,用如此重复5次,来代替余下来的杀狗过程。即使那样,他没有嘎然而止,他告诉读者,狗一直在爬向主人的路上。忠诚死亡了,被出卖了,只用时55分钟。人类真的将失去忠诚?我想不会的,虽然以金钱至上的筹码,在妖惑着现实,但不会长久。人类不会失去忠诚,公平,正义,良知,这也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
最后一句:“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这一笔写出去,似有意,似无意。又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考,“奔丧的游子”与杀狗的过程有联系吗?还是说诗人有所指呢?落魄无助的游子形象,又出现在我们眼前。突兀,随意,又增加了诗歌的厚度与内涵,阐发读者的联想,浮想翩翩。这就是诗歌。
《杀狗的过程》
雷平阳
这应该是杀狗的
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点25分
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
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
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
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
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
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