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志学:诗歌能否走向万人响应的广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志学:诗歌能否走向万人响应的广场?
发布时间: 2012-06-18 18:05 来源: 荆楚网  
  ——对话《诗刊》编辑部主任杨志学
  荆楚网记者      颜陈
 
   图为著名诗人杨志学(右)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诗人简介:
  杨志学笔名杨墅,曾用笔名梦阳。河南沁阳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代诗歌级文艺美学研究,兼及诗歌散文写作。著有诗学专著《诗歌:研究与品鉴》、诗与论合集《心有灵犀》,主编《新中国颂-中外朗诵诗精选》、《唐宋诗词鉴赏》(与人合作)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诗刊社,任编辑部主任。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
  记者:在很多人眼里,今天的诗歌已经边缘化,新诗的困境日益凸显、很多人大呼“诗歌死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志学:诗歌的现状确实谈不上乐观。可以说,当前诗坛的很多问题,症结都与诗歌传播有关,如20世纪50-70年代诗歌的极端政治化渗透、80年代的集团式“共名写作”、90年代的个人化“无名写作”、21世纪的网络狂欢写作、读者的流失、诗人的自我放弃等等,都关涉到诗歌的传播问题。诗之为诗,以传播为前提,也以传播为旨归。传播是诗的动力,也是诗的存在形态和展开形态。
  记者:你在谈到诗歌的受众问题时说,诗歌受众体关系是小众而不是大众。本质上“非大众化”的诗歌写作与“大众媒介的传播”这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杨志学:诗歌是小众的,但是小众的未必就弄成阳春白雪。今天,尤其是在很多人大呼“诗歌死了”的语境下,迫切需要加强对诗歌传播学的研究。诗歌起于传播,也终于传播;成于传播,而败于不传播;盛于传播,而毁于不传播。传播是诗的生命,也是诗的文化属性。怎样使诗歌从“无人注意的灯火阑珊处”,走向“万人响应的广场”?怎样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使诗歌的力量进入更多读者的灵魂?这确实是当代诗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记者:你怎么看网络诗歌这种表现形式?网络对诗歌的普及推广有何意义?
  杨志学:网络只是一种传播工具,诗歌还是诗歌。我认为,网络诗与诗的普及、大众化是两码事,网络诗歌传播的出现,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诗歌是寂寞的少数人的事业”的现实。诗歌网站仍然有它的品位性和非大众性,光顾诗歌网站的毕竟还是少数。我注意到,许多诗歌网站开始注意推出好诗和过滤精品,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大众文化去批评和否定网络诗歌。
  记者:你曾表示,诗歌是不可翻译的,又是需要翻译的。怎么理解?
  杨志学:因为出于特殊的艺术形式,诗歌是不可翻译的。但诗歌又是需要翻译的,因为好的诗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一种特殊的滋养,理应让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人都能够分享。而且,不同诗歌美学中的陌生化和神秘化,可以丰富诗歌语言和表现力,对不同文化的传播和诗歌创作,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正是有了诗歌翻译,只懂得汉语的中国人读到了普希金、泰戈尔、叶芝、歌德、聂鲁达等异域诗人的作品,获得了与汉语诗歌不同的审美感受。
  记者:我们知道,你在硕士、博士阶段分别重点研究文艺美学和中国现当代诗学,其间又做过多年高校教师,诗学(文学)理论功底非常扎实。作为一个诗歌编辑,你对诗歌创作者有什么建议?
  杨志学:大家的生活都很忙碌,坚持写诗真是很不容易。诗歌是心灵的呼唤,也是心灵的倾听。每个诗人都是一个世界,要用诗歌来构筑自己的温暖生活,用诗歌来记录人生。希望大家能在繁重的生活之余,做一个对生活有承担的诗人,写出一些真正来自生活,能唤起生命情感的东西。在普通的生活中提取有诗意的东西,提取艺术的生活,而不仅仅停留在普通的日常情感之上。
  记者:这次由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中国《诗刊》杂志社主办,由襄城区委、区政府承办的“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系列活动已经全面启动,你能谈谈“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的合作背景吗?你对本次活动有哪些感想?
  杨志学:《诗刊》杂志社对外合作是很严谨的,有选择的。应该说,我们对襄阳举办本次活动想法的理解,与襄阳城市的文化环境是一种契合。当然,襄阳方面也予以极大地推动和配合,尤其是承办方襄城区委、区政府热情很高,很尊重艺术规律。我相信,襄城区委、区政府承办的“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不仅能唤起人们内心久蕴的巨大情感力量,唤起了群众对诗歌的热情,还会唤醒诗歌的市场意识,逐渐使诗歌从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从而成为“诗歌的组织传播”的一个典范。真诚希望广大诗人以前所未有的热忱,继承优秀的民族诗歌传统,同时借鉴国外有益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更多表现时代精神、具有襄阳特色的优秀诗篇。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6-22 16:03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使诗歌的力量进入更多读者的灵魂?这确实是当代诗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7:59 | 只看该作者
水云生 发表于 2012-6-22 16:03
怎样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使诗歌的力量进入更多读者的灵魂?这确实是当代诗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是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6-23 17:08 | 只看该作者
记者:你怎么看网络诗歌这种表现形式?网络对诗歌的普及推广有何意义?
  杨志学:网络只是一种传播工具,诗歌还是诗歌。我认为,网络诗与诗的普及、大众化是两码事,网络诗歌传播的出现,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诗歌是寂寞的少数人的事业”的现实。诗歌网站仍然有它的品位性和非大众性,光顾诗歌网站的毕竟还是少数。我注意到,许多诗歌网站开始注意推出好诗和过滤精品,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大众文化去批评和否定网络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17:18 | 只看该作者
乐冰 发表于 2012-6-23 17:08
记者:你怎么看网络诗歌这种表现形式?网络对诗歌的普及推广有何意义?
  杨志学:网络只是一种传播工具 ...

不能简单地以大众文化去批评和否定网络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2 06:5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