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2-4 14:05 编辑
浅谈艺术作品包括诗歌作品的独立性并评艾君“暴力涉黄拐杖”文
叶如钢
一件艺术作品完成并发表以后, 它就在本质上独立存在, 而不再依附于创作者。 更严格地说, 它还依赖于观众或读者的合作来抵达其目的地, 来(多次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一首诗, 即使读者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与作者的本来意图不同, 只要能自圆其说, 只要有其合理或者自然的逻辑,就是可以成立的。 例如余秀华骂王法先生的那首诗, 其本来意图是不能拿上桌面的趣味低级的人身攻击。 但此前有一些读者把这首诗理解为诅咒国王的法律。 这些读者即使在了解真相之后, 也仍然可以按照原来的方式理解。 只不过作者并没有任何政治责任要负。
如果哪位读者难以接受这个似乎极端的例子, 那么就请看下面我真正要讨论的问题。 在“余秀华的诗是一根暴力涉黄的拐杖”一文中, 艾华林君先是对余秀华“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给予肯定,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 “但许先生忽略了余秀华的生活背景和其扭曲的心理因素。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知道余秀华有一段不幸的婚姻。虽然没有离婚,但她的婚姻名存实亡,早已没有温暖可言了。对这样的人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抱以同情的怜悯。更何况有着共同爱好的诗人们了。因此,因为诗歌,余秀华得到了当地诗友的同情和关爱,但获得温暖之后的余秀华把诗友之间这种纯粹的情谊转化成了男女之间的情爱。还对一些长的帅的,入其法眼的诗人、网友展开了狂轰乱炸式的爱情攻式。所以,余这种一厢情愿的暗恋是注定要冒着“枪林弹雨”去睡的。还这“枪林弹雨”正来自于世俗的道德压力和人们背后的议论。” 这段论述, 不仅和上面说的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原则相违背, 而且是刻意避开文本分析, 而主观地片面地利用新闻资料来贬低一篇作品。这种文艺批评方法是完全不可取的。 分析和评价一首诗歌, 要分析文本, 而不是关于作者的八卦。(除了引用八卦, 艾君还添加了自己的想象。 例如艾君发挥说余秀华写的“章老师”是一个有妇之夫。不过, 我不能排除艾君有些特殊的小道消息。)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对作者生活背景的了解, 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但这只能是辅助性的, 而且一般是根本没有必要的。例如我们在流派网读诗友们的诗, 有谁去调查过作者的个人生活吗? 像李商隐的“锦瑟”, 人们为了理解和诠释, 去研究他的生活, 包括爱情生活。 而余秀华的这首诗, 完全没有难解的地方。 艾华林君也没有给出一个意外的诠释, 目的无非是贬低这首诗而已。
最近我一直在呼吁大家坐下来, 静下心来分析余秀华诗歌的文本。 我自己也做了少量的努力。艾华林君在文中
引用了“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和余秀华其他一些诗的片段。 这包括了文本分析的努力, 值得肯定。 但是,除了上面指出的问题之外, 艾君文章的一个严重缺陷是除了“穿越”之外没有对任何一首诗给出完整分析。 其论断也就不能有足够的说服力。艾君文章的标题就更是以偏概全了。 这篇短文的目的一是指出艾君文章的谬误,一是再一次呼吁把注意力转到文本分析上来。 至于我自己对余秀华作品的分析, 就不在这里叙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