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A7 J; O% [! Z8 o
15、 第一粒:紧执着的情诗' A9 ?6 Y2 v3 I; [2 X0 E
0 j9 J6 `% ?/ _+ D2 c( i0 M
全诗两节8行。一个裹紧执着静候苦等爱情的艺术形象,就活生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让你无可回避地想一想自己,或者周围。请看:
, R4 U: m' ^# n9 W) P; n3 |1 T, _ H, V1 s, [% j7 f# {
把柴扉关紧,搂着黑夜静候
! b! S, E% H' S一两声虫鸣擦耳而过,听一种呼吸
, ^3 k: J$ p: Z% l4 F破门而入。我握不住那一滴水的暖
; [; Q5 v( g: _8 H5 L$ y4 Z& T用心盛接蔓延的须 N! D5 l8 m6 h8 B/ ?
+ P3 z1 h2 o1 H& l5 M5 G# x' d$ {一粒苹果端坐茶几,你是我的甜
4 |5 \& M1 a8 M, G核的出走遗留五粒黑籽,怀抱今生
5 E' ?: r, N5 I, \1 s x4 K你是来生的一朵苹果花。就这样等
/ X& M W A: C$ k2 d等你的足音踏响一地芬芳3 c$ s% p5 ]6 ]0 f
: G) x" w( U, J这应当是个农村的小伙子,因为“关紧”的是“柴扉”。但如果把“柴扉”理解为清贫的借代,也就无论城乡了。“关紧”的作用在于专一,专一是而后执着的理由。“静候”凸显专注,初恋或初婚那种迫切的心情跃然纸上。“听一种呼吸/ 破门而入。”这种借代而拟人的合用,使诗句透出朦胧之美。“那一滴水的暖”借喻格的运用,说的是“我”获得了爱情。说“握不住”是兴奋的有些慌乱,但随之是让爱情在心里扎根。这样仅仅描述了一个初恋或初婚的镜头,诗人不再铺张,可见兆印用墨之惜。
+ C6 X; x1 g, Y+ L第二节则以苹果为喻,没说爱情何以“出走”,笔力集中在以生命苦等。“怀抱今生”就是执着于专一的写照。“怀抱今生”,用语极其省简,表明今生今世不会放弃(尽管你离开了。)不仅不放弃,而且信心十足,充满希望,哪怕等到来生也要把“你”等回来——“踏响一地芬芳”。这样就把对爱情的执着,推向了极致,形象就被树立起来了。
4 u' P& v4 K) L9 w“踏响一地芬芳”,这样的修辞很美,美在精练得经典而别致。如恢复正常的叙述,可能是“踏响在一路芬芳四溢的春天大地上”。这应是对介词短语作补语时的一种省略的搭配,这是否意味一种新的修辞格的诞生呢?可以叫做“简补”呀——就是对“踏响”这个动作及效果发生的处所与氛围的简略补充。事实上,做为诗人不论从前现在还是未来,都是语言向美发展的开拓者。谁开拓得越宽,谁的诗艺就越高,对语言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H% a9 c8 W( M N4 l
( P" m5 `/ }, V. X) o0 m+ ?: L' G
16、 第二粒:揣炽热的诗情
& Q6 z8 G+ u7 @; I! `
A. m- Y7 v) h4 T: L: n/ J3 a( ^还是8行,却没分节。诗以第二人称写来,通篇拟人,可见诗人对这个“概念”的亲切。现抄录如下:5 k2 j( U' C5 Y
* @/ X% }) _" K; z% V
我想给你一个命名,搜肠刮肚- \) z8 ^4 {$ Q$ } f4 {+ I
理屈词穷,只看见一行行的伤痕
% n; z( B x3 G. h6 D趴在辞海里,纷乱的长发渐渐苍白
' @& V6 y; M0 g+ }8 h0 A许多往事像一个个小小的伤口
% n5 X% p+ E" J A抚不平的记忆结痂又发炎,我从厚厚的字典- B4 g6 o* T& t1 M7 c$ q. [
打捞一座模糊的概念送给你:药房( X2 s. I0 e P5 G
蹲在这座宫殿里,独自疗养
# X1 w+ ~' F+ p$ |$ ~5 \8 S& c1 V不要被春天拾走你的灿烂
( F9 ]9 @4 W* w# C ]2 E
1 }- V+ A* ]! G" a大凡一首意象活泼隐喻深邃的好诗,作者总不会忘记给读者留出个谜格,以便缩小搜索谜底的范围,或者不着痕迹地镶嵌一个暗示,说“从这里走进吧!”本诗第二行出现的“一行行伤痕”,就是诗人给出的谜格,或者暗示。说“门在这儿呢!”——哈哈!诗人是在说诗呀!因为伤痕只能用“一道道”来修饰,改用“一行行”就容易理解为诗了。用“一行行”来修饰“伤痕”,叫“异配”。这种修辞格是对比喻过程的省略,却如同嫁接,变异出来的美丽,会使诗的意象绝对披纷掩映起来。# ?- T: ]8 l: i: l- ]
第1、2行诗中连用两个成语,这是现代诗中较少见的。但兆印用的恰到好处——哪位诗人如果不是弄到“搜肠刮肚/ 理屈词穷”的地步,是不容易爆出灿烂的。探索人生、讴歌爱情,应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但与人生、爱情相联结的往往是痛楚与无奈,难免受伤的,于是诗人笔下的一行行诗,就是一道道伤痕了。* R% O8 a& m2 j/ B4 ]
第3-6行诗,拟人中加进了比喻及叠词,并选择“辞海、长发、往事、伤口、记忆、字典、药房”等词构成了一个系列意象群,来抒写诗人写诗的艰辛和惨淡,并在这样的艰辛惨淡中以诗疗伤的心路历程。
% F% X* i/ ~( d最后两行诗,说出了诗人对诗的见解:诗是诗人疗伤的神圣殿堂,当今的诗像阳光一样灿烂。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诗的深厚情感和坚守精神家园的志向。
! ^+ ^1 s! d, w2 b0 O1 [! P0 d& x5 j
/ L5 z2 R: E3 ^! D6 a+ ~17、 第三粒:被砍伐的诗人
1 X" v( K1 C" X& y7 D
! i( Z6 h7 E3 i V也是8行,不分节。全诗采用第一人称,用“情人、白杨、绿柳、紫荆、电锯、碎沫、一棵树、植被、光秃秃的山顶、砍伐者”等多种具体物象进行隐喻,痛说当今诗人与诗界的悲壮遭遇。请看原诗:
& \: l- R5 r5 b. C: z" @8 g; W0 L/ ^! U7 R: j5 L6 ?* F) L9 p
我已身无分文,身边的情人渐渐走远3 C/ U) R' e X
白杨走了,绿柳走了,高高的紫荆也走了
! _, q+ |9 @8 m+ ~ |8 B我听见电锯在我脚下轰响,它吐出来的碎沫* M0 N8 D M1 P
正是我多年积攒的话语,鲜红,初衷不改, f0 Y1 s. P" e9 F+ e3 @5 y
一棵树到下,意味着另一种植被的解放
/ R* o4 f( O; ?" B, W7 y我含笑,看着那片光秃秃的山顶,多了阳光2 d9 D( }, y2 r
我就躺成一个人,让更多的砍伐者从我身上
, N _6 G4 m3 t& B6 I跨过去,他们留下的脚印,是一步的距离
: ~% U' P& |3 a( o" W/ B! v% A9 H. D/ G, K! A
粗略地看,又是“电锯”又是“砍伐”的,我还以为兆印关注起环保来了。诚然,那也是诗人的责任之一,但拨开一系列的意象枝叶寻找根本,觉得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看来读诗不能粗略,因为诗毕竟不是小说,可以一目十行的。我得沉静下来,看哪里有“破绽”或“缝隙”,然后缩扁身子往里挤。我的眼睛停在了第四行的末尾:“初衷不改”。
' ]2 }$ m- Q# x* K5 ^诗人的“初衷”是什么?当然是视诗为自己的生命了!“不改”,至今不是还坚持在诗界,而苦心经营么?我赶紧回头再从头前看起,其实“身无分文”已经透露了“我”的身份。当今的文学界,只有诗人难以糊口了。社会的大变革,那种拿着国家工资而专事写诗的人几乎没有了,如何不清贫?还是因为社会大变革,当今的诗歌也在大变革,变得一般人看不懂了,读者面越来越小,原有的读者群被兴起的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网络游戏给吸引去了,可不就像一个个的“情人渐渐走远”了。* a& I. J* O3 y+ A1 c) b# r
官办的诗歌刊物或者副刊越来越少,可不是遭了转型社会的“砍伐”了吗?那“鲜红”的“粉沫”就是诗人用心血写出来的诗,喊出来的心声呀!但“砍伐”又怎么样呢?“我”这样的诗人“初衷不改”,贫贱不移哩!因为诗人痛楚地看到,诗歌大树的被砍伐,净化心灵的园地就少了一大块,可能就被黄色的“植被”给占领去了。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呀!8 b! I% b( ? N* s2 M
“我含笑”,是一种从容,但如果含的是嘲笑或冷笑,就有些凛然的意味了。“光秃秃的山顶”是否诗界在社会眼里的形象写照呢?应当是的。因为从诗界自己的眼里看,我觉得应是雨后春笋,尽管旱情依然。“多了阳光”,意象迷离,说的是可以休憩灵魂的荫凉太少了吗?喜欢这样让人琢磨不已的句子,或许这正是读诗的魅力所在,一如含在嘴里的青橄榄。被砍伐的大树倒了,倒成了一个人,倒成了一个“我”,真是天外飞来之笔,悲壮之美足可震撼读者的良知,为诗之大国的复兴,我们前赴后继吧!
& t# T: A0 z5 `2 w! ?“砍伐者”是谁?是那些泛滥的商品么?是那些缠绕着人的心灵的货币符号么?是健全不起来的文化体制么?还是什么?太复杂了,不是我这样的人能想清的事情。但诗人通过他建构起来的意象,引起我的思索,我就很是感动了。我们英雄的诗人尽管躺倒了,但清醒地看到踏过他身体的“脚印”,也仅仅“是一步的距离”。希望存于立起直追过去的可能。因为砍伐者终究砍伐的不是树,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审美精神,是维系阳春白雪的民族血脉,而这是无法砍伐的,尽管已经不用板斧,而改用“电锯”了。2 A5 X: V4 l! {& w7 |& Q8 L
我们的诗人,是清贫的英雄;我们的诗界,正在超越复苏。/ H3 Q! R& k, r5 @9 }2 J$ G
感谢兆印写了这么好的诗,让我得到黑宝石一样的审美享受,以及有关何谓诗人的人文主义教育。谢谢!谢谢了!* o! j) Y ?1 o! o7 P) v4 S8 q
2006-5-22
" l5 T8 F( P6 b% ~1 _: ~5 J, h+ N* S& |% h
Q" i. ^5 x; C) g% j18、从雪,走进老秋的诗情结( p h" T- ?4 U5 Q
5 I: |1 G! @& M {3 U1 M5 b
在网上见到老秋这个名字,朴实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仿佛早就熟识的老同事,见面就乐哈哈地打个招呼。大家都很忙,加之我网上时间紧(一直是在外隔三岔五打游击),常是匆匆而过。真正学习诗人们的诗,还是坐在家里泡上一杯茶,翻开书刊,连诗带茶一齐品。
1 D8 j6 A1 D M' ~3 K# S; y& U接到《情诗》2006春之卷(总第三期)已经一个多月了,每从头翻起,就是《老秋的诗》,就是《雪》。记不清读几遍了。今天从容,决定总结一回。学习是需要总结的,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不懂这个理,我28年的中学教师就是瞎混了。就从《雪》进入吧!
) C6 m% _, x6 n& L5 W' H
3 V; K. p. ?4 V4 ?) E5 m1 E$ a在越过冬季,钟声悠扬的时刻$ b2 |8 Z9 P+ l4 I" F* n# u
我听到雪落大地的声音
; T! R# U( f7 t, q9 G0 v* g4 Y# d$ d朴素且平和
# e; g; O4 I0 M W1 i掩埋内心横流的物欲" H/ ?; ^) C5 [* W7 u
让一切享受安详
4 }3 A4 L8 p( M) ~% o6 Z% S9 v! l
g8 [2 j0 p; i' @7 V) q' Z这是第一节。诗人写出中国当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心境。背景以冬季为喻,尽管严酷,却有“雪落大地”的坚持。作者自然是坚持者中的一员,且以“平和”“安详”的心境处之,籍此隔开“横流的物欲”。这使我触摸到了诗人的诗情结。
- A; ^/ V, L4 c# c: q3 k" c$ x2 Q% O* r4 v
热爱这场雪吧. w5 }( @9 z1 B1 Y
我们无法探望这种光芒
3 v$ i4 O# e2 G7 S2 H Y雪止之时
8 T% n& J1 V$ G- _4 D, J封住所有的道路$ w7 L; E: `# v% L: W2 V2 b
我们恪守青春,铭怀英雄
, x, [5 q2 d/ |$ o
5 |! d, h( m5 \第二节诗人直接号召,加入到这场诗运动中来吧!尽管现在还不能说清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于人的心灵净化作用(光芒)究竟多么巨大,但作为一个心灵工程能够告一段落(雪止)时,必将会封住所有的不良心理趋向(道路),从而让青春充满正义与良知(铭怀英雄)。这节诗承第一节以“雪落”喻诗创作和诗活动,充分展示了诗陶冶人性灵的巨大作用。题外活,只可惜十几亿的中国人爱诗与爱钱的比例实在不好计算,真不知该如何坚守,且以自己的形式扩大影响。$ @" D) Z8 L9 @
3 P; h: F2 E0 W! |& O: R: f- n汉语里一双明眸
0 B. d* I* B0 }4 z, t梅和箫才是知音
5 w) W1 A( J7 O- P3 b+ \在踏雪无痕的情节中
# V8 T8 b! B+ `" v) }7 }我打开窗户,看见雪的姿态2 F' M1 H0 [8 a. r
像诗人的背影1 T1 C6 g* @, s+ l
清瘦而明净
. R2 b4 ?! L- V2 o
+ y5 X j+ V; z! E* F. W$ Q第三节,也是末节。前两行言简意赅,借代而喻而拟人。诗人是将最高雅的文学形式诗歌,放置于中国五千年文明(以“汉语”借代)的灿烂中,来展示其价值的。喻为明眸的“梅”和“箫”,当是“梅兰竹菊”与“笙管笛箫”之省写,并暗喻为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和音乐舞蹈艺术,用以象征高雅的人文品格和精神享受。“知音”一词的拟人,是说只有“梅”与“箫”所喻所征的艺术与品格,才可比及诗歌艺术。实际上诗歌一直是引领文学艺术的先锋,所谓“领风骚”者是也。. Q! ]* o' @- E9 a% y( K& Z4 a! J
最后的四行,作者从价值的比较中,走进了诗现场,使诗人与诗融合为一体,“消瘦而明净”。“消瘦”既是诗人清贫的写照,也是诗歌艰难生存的暗示;“明净”则是喻示诗人品格的高尚,也是诗歌净化心灵价值的强调。
3 i. ~: Y+ B1 S- F* o3 o7 v1 F- u# C$ `
浏览学习老秋的诗,他的诗情结总是时隐时现于字里行间。请看:
& g b# \! n( V' r8 B
( i7 L5 W/ R* ~" {6 d1 x% A, k整个夏天,和红蜻蜓对视6 |3 m$ d2 S9 y) j" @
我的内心涌动层层细浪
( |1 r, v- y1 `! z+ @是什么使生活的细节真实生动
# D$ p9 }' }9 ~若诗篇和音乐1 d; s2 U) G3 o+ k" J
这两只高大的杯盏相互碰撞
% U w# \" Y1 e/ L: d1 a, ` Y& O6 j2 u7 U/ h
这是《红蜻蜓》一诗中的第三节。看来老秋非常喜欢音乐与舞蹈,将其喻以“红蜻蜓”的形象,然后拟人以“对视”,再把对视的两端拟物为“两只高大的杯子”,“相互碰撞”(就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来提高技巧和陶冶心性。可见诗人的诗情节,用心不舍须臾,听歌看舞也要联想到诗歌上来。所以这样理解,因为我也喜欢听歌,边听边看歌词优劣,像夕林写的歌词,其实也是很精品的诗歌。7 n, E& S& T' S3 l3 U9 H# X
4 B/ l5 _9 y. N9 ^
天空由谁写下优美的诗行
5 S( Z' u' G# }5 l$ M9 G0 P& T蝴蝶,这可人的舞者3 `9 q4 z/ @6 E6 V% p4 A, F& ]
一路拾来+ [% f+ d; i' O* R8 ?9 |- l+ v0 N
彩色的芬芳* _3 [: g' Z1 a$ [
: L6 |$ Y, W& M m! O7 D9 h这是《蝴蝶》一诗的第一节。这里蝴蝶又成为诗人与舞者融合一体的形象。“一路拾来/ 彩色的芬芳”,显示了诗人灵魂的游走,浪漫而美丽。当个诗人吧——形象仿佛飞过我的面前。我一直都梦想当个诗人,现在就从零开始吧!
5 A0 J/ q. g) k+ J
% p' Z" L. m! s; e% w8 w兰,你的歌谣/ 不得不让我怀念曾经初恋的少女// 一天风露,兰花若雪/ 兰,我至亲致爱的恋人/ 你也逃脱不了时光的蹂躏/ }( D7 t# v9 B
我感到暖意,兰并没有失去……/ 只等春天的阳光/ 摇出一片色彩斑斓的天地//
1 E: {# g+ r- Z. X0 Z6 V4 p+ t& w/ U9 R! L5 c/ Z. @
这是《兰》一诗中的两个片断。兰在这里既是诗的形象,又是具体某个诗人的形象。将诗看成恋人,可见情结之真之挚。尽管被时下的“时光”冷落,或者被痞子毁坏,但依然感到“暖意”,并且充满希望——“摇出一片色彩斑斓的天地”。可见情结之执之着。* E' m% P @0 J/ m L) d
或许,有人将《兰》读为爱情诗,那也是可以的。毕竟当今诗的精品,都有多维审美的艺术效果。但我宁愿从我的喜欢去理解。相信老秋是不会介意的,毕竟他于诗的情结,感染了一个诗爱者,感染了一个徘徊在圣殿之门台阶上的朝圣者。我正在虔诚的合十,允许我进去么?你们——我尊重的高洁朴实的仙圣们!/ [/ l9 b0 R2 m/ N. {; ^) }
2006-5-28
" S: Z. P& D: s; `9 F! y, n2 k
$ x. p6 t# e. m; ?- ~, a& Y8 A) ~+ f T! Z( ^: @, F3 K; L
" I8 O% y5 e" a3 y. u
9 E9 ^. Q( C: n
4 x3 B' @6 F% k; \# a$ k' g, J( Z
0 p* T S) e3 w0 R, _
; @. N, V. ~( A/ Y, \3 e' h.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