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委鬼走召 于 2015-2-12 11:38 编辑
东方红,太阳升,麻哑巴在厦屋里吊死了。
如何让这个人死得很惨,除了事实本身,作为讲述者,则全在个人的功力与气度。
王法先生做到了。他让这个罪不该死的人,三招毙命,令人叹息。
一招:点出穴位
麻哑巴爱打小报告
60年麻哑巴几乎见天往支书家里跑
谁在大江里捞了一根漂流木
谁家开了一块小片荒
每天都帮党组织割几条资本主义的小尾巴
爱打小报告的人,如果讲的是实话,一般是奴性、卑怯;如果添油加醋,或者无中生有,多半是险诈、权谋。从前后文看,麻哑巴,我们的主人公,应该主要是前者。可怜,可嫌,却也谈不上大奸大恶。然而,奴性的人,本质上,只是弱者。当其所依附的权柄指向了自身,就必然地成为了权势的牺牲品。本诗起笔,勾点了主人公的地位、性格,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招:亮出刀具
一天,麻哑巴夜里看青在江边的壕楞里捡了一个饿得半死的流浪女
全家都饿得死光光的流浪女吞了麻哑巴半个榆树钱大饼子后
立马决定给麻哑巴当了媳妇
吃了二顿饱饭洗了把脸的流浪女一露相,屯里立马炸了窝
都说:啧啧,一朵30岁的鲜花
咋就插在了50岁的狗屎坨上
女人是刀。美女,更是利刃。一个男人有其驾驭力和承受力,这把刀插在身上,就是刀进了鞘;反之,流出来的,就会是血。潘金莲之于武大郎,如是;俏媳妇之于麻哑巴,亦然。时代,这只荒诞的巨手,以"半个榆树钱大饼子"——把俏媳妇推给了这个“50岁的狗屎坨”;但人性的铁律,注定了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悲剧。本诗第二段,亮出了让主公人致命的工具:超出自己生命消受力的美女。
三招:一剑封喉
一天半夜麻哑巴背着一只“三八”大盖看青时突降大雨
落汤鸡似的麻哑巴跑回家里取雨斗
看见支书正在他的被窝里睡他俊俏的小媳妇
麻哑巴疯牛似地跑进院子干嚎了半宿
把一仓子砰呯冒火的子弹头都轰进了漆黑漆黑的夜空
早晨
东方红时
人们发现麻哑巴吊死在厦屋里
事实证明,麻哑巴,还真是个“孬种”。作为既得权益,俏媳妇被别人睡,还被一头撞见了,而他却只是“把子弹头都轰进了漆黑漆黑的夜空”。 是懦弱,是性善,还是怕事,也还是让人理解的;但他却单单很有勇气——把自己给弄死了。这说明,麻哑巴,很有可能,不仅仅有怯懦,有对权势的下意识地拜畏——还应有深刻的自卑自弃心理。也就是说,武大郎和潘金莲,日子过得并不是那么“琴瑟和谐”。这一段,作者一剑平平,却着实“阴狠”:既刺着了哑巴、权势、时代——更刺着了人性的复杂与幽微。
当然,以上“三招”,是为粗分。实际上,要分析得更为细致,就需要运用一定的美学理论工具了。对照笔者的《“微叙事诗学”概论》(《诗歌周刊》113期),我们认为,王法先生的这首微(中短篇)小说诗,之所能在极短的篇幅里写得如此丰富、深刻,在诗艺上,可以说,主要在于运用了“微叙事诗学”的“极简叙事”:省略、跳跃、勾勒、点染、留白。试略作解析:
省略:如第二段,流浪女吞饼,省略了麻哑巴的给饼——这正是诗性叙述与纯小说叙述的重要差别。省略的同时意味着跳跃。本处,是为“小跳”(“单句的跳跃”)。
跳跃:给饼的省略是“小跳”,第三段,从“干嚎”、“打枪”到“吊死”则是一个“大跳”(“情节的跳跃”)。同时也省略了吊死的心理、动作。
勾勒:第一段,勾勒了麻哑巴的个性;第二段,勾勒了捡媳妇的情景。
点染:第三段,勾勒为辅,点染为主。通过“干嚎”和“打枪”两个特写镜头点染了主人公的悲怆和孤愤。
留白:“东方红时/人们发现麻哑巴吊死在厦屋里”,以具象作结,不作说明,不发议论,是为留白。个中意味,让读者思考和发挥。
此外,“啧啧,一朵30岁的鲜花/咋就插在了50岁的狗屎坨上”,是通过他人话语进行间接描述的“话语叙事”。
以上主要为“微叙事诗学”解析。在“微小说诗美学”意义上,该诗的“境界之美”和“语言之美”尤可称道:对社会、历史、人性的准确把握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与领悟力;去主观化、去情绪化的客观叙述体现了“非个人化”的节制功底;语言质朴、准确、生动,句式舒缓轻畅,如行云流水,体现了对诗性语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老熟之境。
总之,抗战、内战、饥荒、文革……这个国家死人很多。我们早已麻木,不再震撼,不再悲愤,不再反思。怎样让死过的人再死一次?死得让我们沉痛、沉思?王法先生做到了。这是为人的境界,也是为诗的境界。
谨将此诗,推荐给大家赏读学习。
(按:作品引自《中国微小说诗》2014年创刊号,全诗三段,在文中分别按次序全文引出,不再单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