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河红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河红秀
文/宁安国

黄浦河

  江河一线,混沌。
  两岸的柳枝,舞动着身姿;婆娑摇曳。一次低头的窥视,自己的影子,细而小,长而多枝。迷惘,凄离。
  河源上几片瓜舟,桨橹不时的翕动,将水遣送又收拢。
  风款款的袭来,水浅波动;几片柳叶的轻柔,落入水里,藏在了薄暮中。每一粼粼的波,映出眼帘;每一桨橹的声,透彻心底。
   
鹊桥廊渚

  圆的红木,壮硕。
  红瓦翘檐,宛如蛟龙,盘踞在河上;时而寂寥,时而狂舞,俨然如一道虹,高挂于碧空。静穆,高耸。
  晴空里,赫然林立;心波底里悸动,潮涌。
  根根的圆柱火红,青石案板上,三三两两一小撮,围坐。
  玻璃的灯,七彩。映在水上,碧绿青秀,幻化成娇柔的女子,亭亭玉立,妩媚轻柔,半羞。
  水为镜,月华如盖,星稀人稠。她消隐在人稀夜黑中,欣然;她屹立在水湍月高处,从容。

  
青石巷
     
  雨打,蛩音回荡。
  好像千百年前的繁荣,在此不绝于响;青石菱角的锋芒,早已被无声的岁月所磨光。
  展览着记忆的门扉,虚掩的神圣被打开;红木圆窗,少女初长成的超凡脱俗;折纸灯笼,魂牵梦萦的江南水乡。
  曾经与谁走过这青石楼坊,眼睛里的日子短短长长。

万年台

  小曲铿锵,绵长。戏台,庐腔。
  花月中簇拥着留香,流水下余音嘹亮;举手投足间,或妩媚,或啼哭,或嬉戏,或打闹,好不热闹。
  一个临空翻,一个回马枪,锣鼓声急促,人头攒着人头;半晌后,人去楼空,只剩下几个人影徘徊,好似沉湎于其中。
  夜深处,他一人伫立;守着一息风,一波流;虽饱经风霜,至今余音回荡,千古绝唱。

望月楼
  
  一袭风,吹来;红木拔地而起,临架在高空,气势宏伟壮观。
  怎记得千百年前在此,与月相邀,满天的星辰为媒;物华天竞,金斗璀璨如旭日上升,遍及大地。皎洁如皙,甚美。
  夜迟归,繁星似锦;我登上朱阁,除却窗菲,月偷进窗来,印在我的额头,一阵光晕。为数不多的飞蛾扑来,围绕着月的光辉,久久不曾离去。
  我好像和你近了,进驻在你的心里;我好像又离你远了,熟睡在你影中。

城垣

  破土的残垣,向人们昭示着:血浴的战场。
  太平天国的勇士,远征;刀戟,铁炮。马蹄声不绝,扬起一片尘土;男儿身当报国,义愤填膺;热血直洒疆场,奋勇杀敌。豪言壮志,无可阻挡;正气凌云,所向披靡。
  石阶高耸,一面破损的陈王大旗,不改容颜,立在那里,迎风招展;鼓楼台上,一尊锈蚀的神武将军,岿然不动;直挺向前,伺机出动。
南天门,壮士凯旋。

2009年作于合肥市三河古镇
三河概况
三河镇,地处合肥、六安二市交界处,与舒城县、庐江县相邻 行政上属于合肥市肥西县。
三河镇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古名鹊渚、鹊尾(渚)、鹊岸等,后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详见《附录》中《三河镇历史变迁考》一文)。自隋、唐至清代,皆属庐州府合肥县,1949年1月25日解放,设三河市(县级)。1950年4月撤市设区,属肥西县。1956年复设三河镇,直属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2-13 22:24 | 只看该作者
诗、照皆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2-13 22:25 | 只看该作者
破土的残垣,向人们昭示着:血浴的战场。
  太平天国的勇士,远征;刀戟,铁炮。马蹄声不绝,扬起一片尘土;男儿身当报国,义愤填膺;热血直洒疆场,奋勇杀敌。豪言壮志,无可阻挡;正气凌云,所向披靡。
  石阶高耸,一面破损的陈王大旗,不改容颜,立在那里,迎风招展;鼓楼台上,一尊锈蚀的神武将军,岿然不动;直挺向前,伺机出动。
南天门,壮士凯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2-13 22:2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2-13 22:25 | 只看该作者
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22: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招老师,诗自己写的,照网上找的,我自己拍的不好看,就没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22:29 | 只看该作者

招老师晚上辛苦,提前祝你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22:46 | 只看该作者

康京凌老师有空可以去看一下,那里还有太平天国时的大炮哦,古代著名的三河大捷就在那里,老师如果去我可以做免费的向导的。

附(三河大捷):
三河之战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  

  1856年9月,天京内讧,太平天国的革命形势开始急转直下。1857年5月,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离京出走,带走数万精兵良将,更使太平军元气大伤,整个战争形势也随 之急剧逆转。清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重整旗鼓,于1858年1月重新建立江南大营,包围天京。江西战场上,湘军由防御转为进攻,于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  

  1858年5月19日,新任浙江布政使、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攻克军事重镇九江,驻守该地 区5年之久的太平军将领林启容以下1.7万名将士全部牺牲。李续宾在攻克九江后不久即率部渡江,回到湖北,准备乘胜东援安徽战场。  

  1858年5月,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看到湘军在江西战场上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便拟定东征计划,准备把李续宾部湘军投入安徽战场。当时,太平军在陈玉成、李秀成等率领下,在皖北战场屡挫清军,于8月23日占领庐州城。于是,官文便命令李 续宾迅速进兵,攻克太湖,然后乘势扫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趋庐州,企图收回庐州, 并堵住太平军北进之路。所以,当陈玉成、李秀成部挥师东向,进攻江北大营时,江宁 将军都兴阿和李续宾等即率兵勇万余人自湖北东犯安徽,9月22日克太湖,然后分兵为 二,都兴阿率副都统多隆阿和总兵鲍超所部进逼安庆,李续宾率所部湘军北指庐州。  

  李续宾部于9月23日陷潜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着指向舒城东面25 公里的三河镇,准备进犯庐州。  

  三河镇位于界河(今丰乐河)南岸,东濒巢湖,是庐州西南的重要屏障。该镇原无 城垣,太平军占领后,新筑了城墙,外添砖垒9座,凭河设险,广屯米粮军火,接济庐 州、天京,因而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居重要地位。当时太平军的守将是吴定规。  

  10月24日,陈玉成在江苏六合接到湘军大举东犯安徽的报告,毅然决定回兵救援, 并向洪秀全报告,要求调派李秀成部同往。  

  11月3日,李续宾率精兵6000进抵三河镇外围。11月7日,分兵三路向镇外9垒发起 进攻,义中等六营进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夹一带之垒;左仁等三营进攻迎水庵、水晶庵一 带之垒;副右等二营进攻储家越之垒。李续宾则亲率湘中等二营为各路后应。太平军依 托砖垒顽强抵抗,大量杀伤敌人。湘军攻垒愈急,太平军伤亡很大,便放弃镇外9垒, 退入镇内,坚守待援。  

  在湘军大举进攻三河镇外围的当天,陈玉成率大队赶到,驻扎在三河镇南金牛镇一 带。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赶到,驻于白石山。至此,集结在三河镇周围的太平军众 达10余万人,和李续宾部湘军相比占绝对优势。  

  面对太平军援军的强大气势,李续宾的一些部将十分胆怯,建议退守桐城。骄悍的李续宾一意孤行,认为军事有进无退,只有死战,并于11月15日深夜派兵7营分左、右、 中三路偷袭金牛镇。16日黎明,当行至距三河镇7.5公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时,与陈玉 成军遭遇。陈玉成抓住敌人冒险出击的有利时机,以少部兵力正面迎敌,吸引敌人,另 以主力从湘军左侧抄其后路。正面迎敌之太平军且战且走,将敌人诱至设伏地域。当时, 大雾迷漫,咫尺莫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陈玉成主力迅速击溃了左路湘军,并乘胜 隔断中、右路之后路。湘军发现归路被断,仓皇后撤,在烟筒岗一带被太平军团团包围。  

  李续宾得知大队被围,急忙亲率4营前往救应,反复冲锋数十次,也未能突入重围。驻 扎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闻金牛镇炮声不绝,立即赶往参战;驻守三河镇的吴定规也率 部出镇合击湘军。李续宾见势不妙,逃回大营,并传令各部坚守待援。其实这时守垒的 湘军有的已经逃散,有的被太平军阻截在外,因而有7个营垒被太平军迅速攻破。接着, 李续宾的大营也被太平军包围。他督军往来冲突,终不得脱,当夜被太平军击毙(一说 自杀)。之后,太平军继续围攻负隅顽抗的残敌,至18日,全部肃清。这一仗,太平军 一举歼灭湘军精锐近6000人,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一次出色的歼灭战。  

  三河大捷后,太平军乘胜南进,连克舒城、桐城,围困安庆的湘军也闻讯后撤。 湘军三河镇之败,主要是孤军深入,犯险冒进。李续宾仅率数千人自湖北东犯,入 皖之后,连陷四城,处处分兵驻守,结果“兵以屡分而单,气以屡胜而泄”(《剿平粤 匪方略》卷二百一十,第26页)。进至三河镇后,仅剩6000人,当太平军大队赶到时, 已无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续宾刚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将关于退守桐城的建议,终于全 军覆灭。对于湘军这次惨败,咸丰帝闻之“不觉陨涕”。曾国藩更是“哀恸慎膺,减食 数日”。胡林翼则哀叹说:“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又说: “三河溃败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 士,亦凋丧殆尽。”(《胡文忠公全集》下册,第694页)可见此战对清廷和湘军的打 击是极为沉重的。  

  太平军之所以取得全歼李续宾部的胜利,主要由于决策正确果断,兵力集中,战术 灵活,指挥无误。当湘军进抵舒城、三河时,陈玉成果断决定兼程回援,并奏调李秀成 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在对敌发起进攻时,太平军采取正面迎战与伏 击、抄袭相结合的战法,各部之间又能密切协同,主动配合,迅速分割包围敌人,打得 湘军前后左右不能相救,以速决的方式迅速达成战役目的。  

  通过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保卫了皖中根据地,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2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2-14 08:06 | 只看该作者
每一桨橹的声,透彻心底。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9 03:1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