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军:让诗歌回到精神的殿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1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军:让诗歌回到精神的殿堂
发布时间: 2012-06-25 10:31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手机看新闻

  ——对话著名诗人、作家张军(金呼哨)
  荆楚网记者        颜陈
  诗人简介:
  张军,笔名(网名)——金呼哨,湖北省襄阳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现供职于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诗歌)研究,深圳和香港文化创意产业、深圳创新文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等。担任广东省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外散文诗协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等社会职务。参与、主笔了多项国家、省、市、院级重点研究课题,出版专著五部、发表文化(文学)论文百余篇,共计200多万字,多项成果获奖。
  对话背景:
  2012年2月,由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中国《诗刊》杂志社主办,由襄城区委、区政府承办的“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系列活动全面启动。五月初夏,应“襄阳好风日”活动承办方襄城区委区政府邀请,叶延滨、商震、马新朝、谢克强、唐诗、张军等中国著名诗人齐聚襄阳,共话诗歌的发展与创作。座谈会期间,张军先生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
图为著名诗人、作家张军先生(左)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图为座谈会期间,襄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袁晓宁(左)
与著名诗人车延高(中)、张军(右)合影
  记者:当前,诗歌的没落是不争的事实,关于当代诗歌的非议不少。比如“梨花体”、“羊羔体”,到底是诗歌,还是废话?还是“口水诗”?在网易、天涯等各大网站论坛曾掀起一股久违的不同的诗歌议论。你如何认识、看待当代诗歌的现状?
  张军:中国诗坛主流诗歌浩瀚星空,人多势众,仍在健康发展,主旋律仍在提倡,现实主义诗风仍是主流。问题主要出现在您说的这些网络诗歌上。
  现代诗歌的困境,是现代人生存的困境,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困境。诗人身陷社会文化历史转型的巨大漩流中,一切都在变动:转折与离析,上升与下沉,前行与倒退,开始与终结;一切都在冲突、断裂与崩解,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男与女、爱与恨、生与死等。置身于当代特定的文化历史语境,人的生存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诗人们虽然坚持创作,并且表面上呈现了一派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纷繁的诗歌:废话写作、下半身写作、梨花体写作、犬儒写作、羊羔体写作、新红颜写作等,但因缺乏对人们生存本质的透彻,一些人感到空幻、无着和寂寞。无思想、不思想,构成了当今诗歌写作的真正困境。
  记者:最近,主题为“舌尖上的诗歌”的深圳学术沙龙活动在深圳市社科院进行,你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为什么提出“舌尖上的诗歌”这个说法?
  张军: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舌尖上的中国》,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美食人生观,“舌尖体”开始流行走红。舌尖上的诗歌不仅是上面提到的口语诗,还包括了口水诗、“废话诗”、以及白话诗——“羊羔体”,都与口、舌有关,这类诗歌是为了能引人注目,极力“博出位”,是诗歌的“行为艺术”,写作特点更多体现的是游戏态度、炒作表演、娱乐精神。讲一讲“舌尖上的诗歌”,也是为了传承我们在文学上的人生观,打通因为深圳浓郁的商业化堵塞的诗歌的任督二脉,让诗歌回到精神的殿堂,让诗歌回到人性的原有的位置。
  因为任何时代的诗歌都是关于人、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境遇的叩问,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寻。只不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答和不同的艺术传递,也因此形成人的诗意哲学的心灵史。
  记者: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人们物欲的膨胀,诗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你曾经说过,当代诗歌就是缺乏对生命的追问,对哲学的思考。怎么理解?
  张军:当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生存现场是物化媚俗、喧嚣浮躁;而深层里所潜伏的是价值失范、人文沦落、人性异化、灵肉分裂、生存忧虑。置身这样的文化历史语境,诗人承受着从未有过的一种哲学眩晕和诗学迷惘。心灵与身体的不断分离导致自身的不和谐,所以焦虑感、不安全感等情绪才会愈演愈烈。就诗歌本身来说,则是写作的“诗化哲学贫困”。为此,诗人对当今人生需有哲学的思考和观照。为了化解人生存的艰难与窘迫,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探索:一是折返内心,重塑心灵,对抗物质对精神的挤压;二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爱的源泉和生命的力量;三是从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潜在的诗意,追求灵魂的超越。
  记者:新媒体文学的发展速度是爆炸性的,有人把新媒体文学当垃圾,也有人认为新媒体文学会很快取代传统出版物。该如何认识新媒体文学?它同传统文学如何区别?
  张军:新媒体文学实际上就是以网络小说为主体,包括博客写作、手机小说以及最近走俏的微小说等。在新媒体文学中,传统文学的体裁划分实际上被打破了,虽然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仍然占多数,但诸如BBS小说、接龙小说、参与式小说、交互小说、博客文学等“超文本文学”和“多媒体文学”大放异彩。作者队伍更加平民化、大众化。借助新的传播媒介、文学形式由平面向立体扩张,读者也获得了巨大的自主权。新媒体文学让文学更加平民化,它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
  记者:在这个诗歌已被大众文化冲击、退守社会边缘的时代,写诗并不能改变命运,那为什么我们还在坚持写诗?
  张军:我以为:诗歌是私人化的事,本来不能带给我们什么功利性的奖励,写诗靠稿酬也不能养家糊口。坚持写诗,就是不放弃对高雅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就是坚守住我们认定的精神家园。因为就审美价值而言,诗歌可以使我们不停地修正对社会、生活以致命运的认识,使我们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保持内心的那份热爱和对庸俗、虚假说不的坚决态度。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以不敬畏生活,不可以不敬畏诗歌。
  记者:我们知道,你是一位襄阳籍诗人,这次重返故土,参与“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系列活动,你有哪些感慨?
  张军:襄阳在盛唐时期是诗歌的圣地,很多唐朝著名诗人都相聚鹿门山吟诗作赋,留下了赞美襄阳的光辉诗篇,成为中国文学史的珍贵记忆。这次“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系列活动,可以说是“梦回唐朝”。
  广东、香港很多人士,因为襄阳的名人、风水,因为诗歌,向往襄阳、爱上了襄阳,他们都想过来看看襄阳这块风水宝地是怎样养育、成就了诸葛亮、伍子胥、杜审言及杜甫、孟浩然、张继、皮日休、宋玉、米芾、聂海胜的,也想探究、寻觅自己成才、成功之路个案样本。襄阳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要好好开发利用。举个例子,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而闻名于世,加上苏州当地的包装和炒作,成为一个文化产业景点、品牌,现在每到新年都有大批日本等世界各地的游客到寒山寺上香祈福、聆听福音。襄阳对本地文化资源要挖掘文化内涵、也要当做一门文化产业进行包装炒作和打造,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记者:这次由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中国《诗刊》杂志社主办,由襄城区委、区政府承办的“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系列活动已经全面启动,你对本次大赛有何感想?
  张军:襄城区委宣传部承办的“襄阳好风日”活动,从文化建设方面来看,强烈的体现了襄阳主流社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通过襄城“文化强区”建设逐渐实现文化自强。从文学角度来看,是用现代情感看今天的襄阳发展变化,是今天诗人释放情怀的爆发点,也是最有效的表达对襄阳情感的一种方式,这次活动非常值得期待。襄阳需要培养一批有实力的当代诗人、名人、大师,产生名人效应,这样才能更好地擦亮襄阳的历史文化名片,打好文化牌,发展襄阳的文化产业。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2 06: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