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地语言>(下部)及其他》正式出版(感谢二十六朋友的评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MG title="《(下部)及其他》正式出版(感谢二十六朋友的评论)" name=image_operate_3811322310216437 alt="《(下部)及其他》正式出版(感谢二十六朋友的评论)" src="http://s12.sinaimg.cn/middle/5ce90a61gb2a25aae531b&690" width=690 height=517 real_src="http://s12.sinaimg.cn/middle/5ce90a61gb2a25aae531b&690">

感谢为此书作序的诸位:
梁平老师《让语言生根,成为大地的诗性救赎》
老巢兄《安静才能收获经典》,
王晖兄《“仰天长歌:还給我属于我的命名”》
李浔兄《一个人的时间简史》。

感谢为该书点评的诸位:
点评马科《大地语言》:戈俊  英特尔(中国)公司执行董事,总裁    马科的诗,让我感到震撼。    他的诗是心与大地的对话,心与神灵的对话。我钦佩诗人笔下恢弘的气势,诗人的睿智和独到。实在难以想象,在诗人那并不高大的身躯里,竟然包容了那么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马科对诗歌爱好,并如此执着地追求,在当今时代实在是很罕见的。他是我遇到过的所有文学人物中最具有天分和才气的一个。他的灵感和表现手段,堪称当代大家
    我的师弟还真是一位诗歌精神的追求者,令我折服。

                                               戈俊      
                                        2011年7月31日于上海观庭别墅
点评马科《大地语言》:蒋登科(诗评家)
    通过自然关注历史、打量人世、思考未来,构成了马科诗歌的宏大结构;忧患意识、悲悯情怀、艺术担当,构成了作品的独特境界。诗人以神性的光辉照耀生命的过往与前路,试图将艺术的广度、深度、高度融合起来,形成开阔的视野,营造超凡的气势,建构当代史诗性写作的有效方式。在诗歌越来越轻化,越来越远离人味和担当的语境中,马科的探索是值得关注和肯定的。(蒋登科)
蒋登科:
四川巴中人,文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美国富布莱特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南大学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社科版副主编。2002年10月-2009年9月担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兼事散文及散文诗创作,出版有理论评论著作及散文诗集、散文集等十余种,主编诗丛、诗论著作多部,发表论文300多万字。

高崎点评:

   马科至少是对诗具有个体理念的不懈的人文劳动者。他的诗是具有向度的海风——心灵风暴的解决之途不惧传统暗流的遮挡。他企图让诗坚硬,纵深,强大到辽阔,心无旁骛:让时代或辩解的邮车挥霍着疑问侧耳谛听。

高崎:现代诗人、作家。浙大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文集7部,主编2部(合编)。获文化部全国诗赛奖、浙江优秀文学作品奖,三度获《中国作家》一等奖等奖项。

    马科我并不陌生,他是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在这个时代坚持“大地语言”的写作者并不多见。他宽广、辽阔的抒情重新建构了历史,历史与文明通过他声声不息的呼喊复活了。我把他的写作归入“史诗”之列,史诗之大,体现在他的结构能力,史诗之痛,体现在他对世界的追问。《大地语言》是一部滴血之作,厚实、敏感丝丝入扣,撕裂、撞击贯穿始终。史诗震撼灵魂,马科出手不凡,大地语言奔腾纸上,火焰与冰山并存,他的诗是两团化不开的火焰与冰山,制造出大地的新高度。

           ――周瑟瑟


 周瑟瑟:男,生于湖南,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诗集《17年——周瑟瑟诗选》、《松树下:周瑟瑟编年诗选》、《尘世的礼物》、《披着语言飞翔》、《卡丘卡丘》、《缪斯的情人》、《私有制》等7部;作品评论集《批评的盛宴》;长篇小说《暧昧大街》、《原汁原味》、《野花》、《苹果》、《中关村的乌鸦》等5部,以及三十集战争电视连续剧《中国兄弟连》(小说)等500多万字。
    [size=+0]2005年开始倡导卡丘主义,主编《卡丘主义》。
  湖南省青联北京特约委员,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青年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
,北京软件行业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文明与创造》编导、运营总监,百集大型人文纪录片《馆藏故事》总导演。

    马科的诗仿佛来自于地壳深处,又高于昆仑之巅,架构雄宏,笔端不仅切入生命深隐的脉搏,解剖人性,还对历史、爱情、社会、生存与死亡进行了深度思索,宛如举焰者刺痛了人类的灵魂,照耀出人性光辉潜伏的道路!
                                 ---雪瑶




雪瑶,原名李开涵,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人。从事传媒和编辑出版工作。2011年7月被授予“杰出文学艺术创作成就奖”。“前沿剧场派”发起人,主编《中国网络诗歌史编》、《中国5.12网络地震诗文集》、《中国前沿诗丛》,正在征稿编撰《中国诗歌史编·上下五千年历代全译丛书》。
   主要作品:
代表作有《女人的方舟》
四千多行地震长诗《废墟上的火焰》
现代爱情长诗《善恶若水》
历史剧《都江情缘》、《我们家族的李世民传奇》、《李世民李焘丹棱后裔》
小说《樱花恋》、《墙外》、《若远若近》、《十七岁》、《琴在纽约》等,
诗集《初欢》

     马科的《大地语言:十二诗章》气势雄浑,苍凉悲慨。虽从大处落笔,融汇了“天空”、“昆仑”、“长城”、“江河”、“时空”、“宇宙”等大词,浇铸出一个颇庞大的架构,但笔触又从历史、文化、民族等命运视角探入,有血有肉的激情贯穿始终,构成了绵延不断的抒情动力。     这是一首祭奠之曲,沉痛地指证了文明断流、文化破碎、精神流放的“无父状态”;这又是一首寻根之作,诗人以饱满的的屈原情结,在文化失忆的荒原般“残忍”的时代语境里,试图找寻中华民族原初文明的体温和灵魂的涟漪。高蹈的诗思是抽象的,但它一直逼迫读者去思考具体的生存境遇是如何展开的。

                            ——浙江传媒学院  赵思运(教授评论家)
    许久没有读到这样具有宇宙意识的长诗了。如果说这是一次宇宙的探险,心灵的冒险,那它更是"现代的天问"。其运思的深邃和极具张力的诗句,令人耳目一新。为什么一再强调探险和冒险,因为从写作经验看,这类宇宙的狂想曲极难控制,但作者做到了。
                         ---余刚:诗人
里尔克说:“也许我们终将迷失。”读马科的长短诗,我真的有这样的感觉。迷失于他诗意里的阔大,迷失于他诗意里的空旷。说实话,我是非常佩服长篇大论的人,说话是,行文写诗也是,那口悠长的气,仿佛得力于天地之真之博之恢宏,你得沉得下心,你得有定力,才能沉静在里面,感悟一个诗性心灵的神圣和荣耀,以及诗性的语言所带来的美的盛宴。
      ——荣荣(著名诗人,宁波市作家协会主席,《文学港》杂志主编)
    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像个蜘蛛网一样把我们困在一个“围城”中,它正在一点点隔断我们与远古的联系与未来的联系,因为每一根摇晃不已的丝线都延伸向没有任何光亮的混沌虚空。慢慢的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荒芜、信仰在缺失,我们的感官世界也似在异化在变形,我们变得及时行乐、鼠目寸光、忙忙碌碌又无所事事,也许再过N世纪,我们人类就会消泯与动物界、植物界的分野,那时候大地上到处走动着的不再是镂刻着人类美好传统的“人类”,而是现代文明科技手段杂交培育成的“动物人”“植物人”“动植物人”……
    这不可怕吗?!可怕!不恐怖吗?恐怖!可是我们除了顿足捶胸拷问天地,又能有什么法子?!
    马科的《大地语言》就是一首拷问天地的大气之作!他把一个诗人的爱、悲悯、愤慨、绝望等复杂的情感都浇铸在了字里行间,延续了屈原还没有问完的《天问》、柳宗元没答完的《天答》,放大着艾略特的《荒原》、金斯堡的《嚎叫》……那我们就在这烟雾弥漫的早晨怀着正直的忧伤(白鸦)打点行囊加入到他跨时空的“寻根之旅”之中吧。

                        ----鹰之(诗人  评论家)
马科的诗大气磅礴,笔锋直指人类的灵魂,令人不禁汗颜。

                         --- 李其顺(诗人  衡水市诗词学会会刊《衡湖流韵》执行主编)

《大地语言》是马科的大抒情,源自楚辞传统,在当代新诗写作中非常稀罕,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
                                                 ----潘维

潘维(1964—),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安吉孝丰镇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儿时多病,受到家族里众多女性的宠爱。一贯的基本主题为少女、时间里的江南和作为审美化生存的诗歌。为当代汉语诗歌贡献了非凡的才华,在呈现江南水乡之生命体验的诗篇里展现得尤其精彩,是汉语诗坛公认的“江南天王”,被誉为“现代汉语之美硕果仅存的高地”。著有诗集《诗五十首》《隋朝石棺内的女孩》《潘维诗选》等。现居杭州,为影视公司制片人。2010年,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从马科的诗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追求。他以豪放激越的语言风格把黑夜中的独白演绎成精神上的自我放逐。其在乱云飞渡的天空下的祈祷与叹息,是他对历史与现实的追问。
                               ----绿音(诗人  美国《诗天空》杂志主编
   中国诗歌一向缺乏“史诗” 传统,我们当然不必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这一情况,但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一个中西诗歌相融的时代,我还是高兴地看到马科等一批诗人对“史诗”的执着追求,他们的努力与探索必然会给当代诗歌带来新的气象。

                 ---李少君(诗人,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大学兼职教授)
   
这又是始于大地的意象系统:昆仑、江河、长城……如此宏大而庄重,把我们带进几千年的历史领域之中;而苍茫的现实图景,浸透了刻骨铭心的大痛体验,弥漫着诗人的重重追问…… 不可一世的史诗立场,令人尊敬。 [size=+0]                                            ——胡翔 胡翔:
城市传播战略专家。中国城市主题文化协会执行主席。《城市主题文化》杂志总编辑。
“国家文化地理写作”概念首倡者及代表作家。
“名人名家走中国”总策划。“中国城市主题电影计划”总制片人。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我相信诗人对时代触角的敏感,马科敏锐地感觉到时代文化精神的危机和变革的紧迫性,提出了“文化新启蒙运动”。他主张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崭新的姿态回答新时代文化内涵,由此他提出了新时代文化精神的诸设想。在长诗《大地语言》中,马科以恢宏的气势,以民族精神的发端与“沉没”为主线,以高歌与悲怆的双重调子,史诗式的推进演绎,体现了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诗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担当。
                                      ——阿尔丁夫·翼人


简历  阿尔丁夫·翼人1962年生于青海省循化县,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创作并发表《西部我的绿色家园》,《撒拉尔:情系黑色的河流》等一系列长诗,他还编著撒拉族第一部报告文学专辑《撒拉尔的传人》。诗集《被神祗放逐的誓文》又获得中国第四届民族文学诗歌奖。他既是撒拉族的代表诗人,又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诗人之一。撒拉族的源头来自中亚的撒马尔罕,阿尔丁夫·翼人的形象也带有中亚一带游牧民族的鲜明特征。记得在青海第一次见到他,听他神采飞扬地描述自己民族的历史与传说,我下意识地想:那出生在西域的李白,恐怕也长着这般的模样。阿尔丁夫·翼人和李白一样,是两种文化的混血儿,他的诗风既有农耕文明的熏陶,又不乏游牧文明的遗韵。我至今仍珍藏着阿尔丁夫·翼人送我的名片,背面印着赞颂撒拉族的《黄金诗篇》:“撒拉尔/珍藏千年的/秘密黄金诗卷/在十二万张/更多熟悉的星空/永远绽放出/今明的/三十部天象……”虽只寥寥数语,却传达出无尽的星空也遮蔽不住的神秘。
     阿尔丁夫·翼人,当代著名诗人,男,撒拉族,又名容畅、马毅。1962年出生,祖籍青海循化。
    

曾先后毕业于青海教育学院英语专业、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历任青海省循化县中学、女子中学教师,现供职于青海省文联、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型综合性文化期刊《大昆仑》杂志主编、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专业人才管理发展中心艺术总监助理、世界伊斯兰文学笔会创办发起人、中东伊斯兰伊朗诗歌研究院分院主持人、青海省诗歌学会副会长、青海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等。
评价  阿尔丁夫·翼人也把诗人的身份看得近似于神职,内心充满用诗歌为自己民族代言的勇气与力量。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讴歌撒拉族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譬如《中国西部诗选》收录了他两部长诗的节选。其中《神秘的光环》题记是:“无以言说的灵魂,我们为何分手河岸/我们为何把最后一个黄昏匆匆断送,我们为何/匆匆同归太阳悲惨的燃烧,同归大地的灰烬/我们阴都而明亮的斧刃上站着你,土地的荷马……”散发出作者对史诗的激情,以及对荷马那样的伟大诗人的敬意。而《沉船》的题记更为明确:“我认识一条河/这便是黄河/ 这便是撒拉尔/对河流永恒的记忆/和遥远的绝响……”他渴望着史诗一样的河流,同时又呼唤河流一样的史诗,为自己,为自己的民族作证。与现实的河流相比,虚幻的诗歌并不显得弱小,似乎更能承担起这种使记忆永存的责任。”——(著名诗人、诗评家洪烛评语)
  “得天独厚的自然背景与文化背景,成就了阿尔丁夫·翼人。很明显,他是一位有来历并且有背景的诗人。跟诗坛上诸多“无背景的写作”相比,阿尔丁夫·翼人的诗歌不仅视野开阔,而且胸怀深远。他作为诗人的形象,也很容易从那些要么学院派要么世俗化的诗人群体中区别开来。哦,那些“无背景的诗歌”,仿佛也成了他的背景,成了他背景中的背景。这才是真正的个性化写作。他的这种有背景的写作是别的诗人无法代替的。你可以像他那样去写作,却无法获得像他那样的背景,无法获得跟他一模一样的背景。因而他创作出如“《沉船》大气磅礴,散发着充沛元气和大气的悲天悯人的大诗即史诗性作品和人类前行的精神简史。”——(诗歌评论家李犁评说)
荣誉获奖  
   伊朗总统内贾德亲切接见阿尔丁夫-翼人

  阿尔丁夫·翼人,199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历任青海省循化县中学、女子中学教师,黄南藏族自治州群艺馆创作员,国际汉语诗歌学会副秘书长,世界伊斯兰文学笔会创办发起人、中东伊斯兰伊朗诗歌研究院分院主持人。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曾获1991年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1999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第四届文学奖等。
  作品曾多次荣获省内外各种文学奖项,其中组诗《古栈道上的魂》曾荣获青海省首届青年优秀作品奖;《蜃景:题在历史的悬崖上》获首届当代文坛力作一等奖;长诗《遥望:盛秋的麦穗》获第四届青海省人民政府优秀文学作品奖;诗集《被神祗放逐的誓文》获中国第四届民族文学诗歌奖。个人传略被列入《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伊斯兰文化名人大典》等各种大典。

在这个难以置喙和暧昧诗歌美学的时代,一首关于“大地”、“昆仑”、“江河”、“长城”的诗歌话语方式和文化图景重构的企图显然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当然诗人在后社会主义时代和新移民时代使得诗歌能够与“大地语言”的方式现身也并非就先天地获得了某种题材优势和话语资源。
     而关键在于,马科通过特异的话语方式呈现了个体以及个人化的想象能力在与历史、存在、文化、当下等诸多复杂情势发生龃龉、探问甚至巨大的摩擦之后,在这个时代所发出的其他诗人罕见的声响。这种特殊的诗歌发声方式在我看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对于马科的诗歌视界我尽管并不熟悉,但是通过浩浩的“大地语言”他打开了一条隐秘而必要的通道。这能够祛除时代的假象,能够祛除天空中金光粉饰的倒影,能够还原诗人和诗歌的本来面目以及重建诗歌存在合理性的依托。
                                                    ——霍俊明  诗人 评论家

霍俊明:(1975-),河北丰润人,诗人,诗评家,博士,教授,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发表专业论文、学术随笔200余篇,曾获青年批评家奖,著有国内第一本关于70后诗歌的专著《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发表诗歌400余首,入选《中国年度诗歌》、《2007中国诗歌精选》等10余种选本。

马科的诗歌大气磅礴,大有包揽宇内、并吞八荒之雄心;在一个不信神灵的时代,上接巫术传统,为我们输入了面对神灵的敬畏感,令人动容。
                                  --敬文东(教授  评论家)

   敬文东,作家,蜀人,生于1968年深冬。初学生物,后学文学,1999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术著作有《指引与注视》《流氓世界的诞生》《被委以重任的方言》《写在学术边上》,另有小说集《网上别墅》。
大地破碎了,人还能完整吗?马科让我们看到,一个诗人可以通过他的劳作和勇气,复活亚洲这样一个广袤的梦想。诗人驰骋于原野和沟渠,行吟于河畔群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而言辞的爱和灵魂的复苏同样重要,同样紧迫。马科是个健硕的行者,醒豁而警策,袒荡而深情。
                                       --王自亮(诗人  教授)
正如当年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篇土地爱得深沉”,被引为经典,今天诗人马科的《大地语言》注定也将为中国的诗坛写下精彩的一章。大地是最宽广的,所以大地的语言是宽厚、深沉的声音;大地是最高大的,所以大地的语言是具有激昂的调子;大地是最丰富的,所以大地的语言有巨大容量的玄妙色彩。
    马科是一位法律人,他比纯粹的诗人更具长远眼光、宽阔视野。因此,他可以将诗写得更好看,写得更好听,写得更好读。诸如“昆仑”、“黄河”之类的大地图标,已经被他赋予更感人的意蕴;又如“金属时代”、“动车事故”,他切入了更深邃的思考。与其说这是大地的语言,还不如说这是大地的和声。   与其说这是大地的语言,勿宁说是大地的思考;与其说这是大地的语言,还不如说是大地在重构昨天的历史、感悟当代文化、建构明天的理想家园。在马科的笔下,大地变得更有魅力、更具激情、更富爱心。让我们轻轻地打开这本不一般的诗集,倾听大地的语言,体会大地的语言,品味大地的语言!
                  -- 刘桂明(《民主与法制》总编)
诗人的忧患、人类的关爱 ,一曲穿越心灵的天地之歌
                               --雁西 〖诗人、《现代青年》杂志社社长〗
一如上部,《大地语言•十二诗章(下部)》(以下简称《下部》)同样怒放着诗歌抒写的高蹈野心,大诗的雄浑气象和史诗气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堂•吉诃德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信念和不泯情怀在这部大诗中时升时降,时开时闭;充盈其间而无可遏止的近乎《杜伊诺哀歌》式的孤独与痛苦,虚无与悲观,渴望与梦幻;复杂而集成的象征和修辞体表,结构上一波三折的宏观策应,调用着近乎《荒原》式的现代拼贴与谵语之术……上述诸种一并作用并贯彻于这部节奏排沓、语速汹涌、灰曚沉郁的长诗,令其有着一种饱满又混沌的文本质感,理性沉吟和感性宣泄难解难分的内在气场——这种明暗共生,阴阳交互,边“立”边“破”,边集结又边瓦解着的文本建构与诗性生成,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幅集史实性与象征性于一体,乱中循序、往复闪回的中西方生存镜像,亦在指涉着诗人心灵内部在凸拔着灵魂制高点的同时,浑凝着庞大的心理焦虑。无论这种焦虑或曰心理纠结是源自诗人所扼守着的生命立场抑或生存姿态,还是出于一种寄予文本“传达出普世价值和道德体系”[1]的“阐释”谋求与表达意志。
    马科文本所体现出的对古今诗哲精神谱系的承继和文本意义接续中的张扬,所显示出的忧愤、悲悯、使命意识和对人类生存命运的顽强担当,与当下冷抒情时代主流诗歌书写相较所显示出的“逆流者”的强悍勇气与精神气质,即这种被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先生所论及的马科“神圣写作中的诗歌精神”[2],在这个伟大而庸俗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时代,在这个“寻找信仰的过程,只能给世俗的欢乐让位”[3]的时代,无疑让一些积尘蒙垢的耳鼓听到了一串有别于诗歌技术主义王国的“不和谐”的大音。
    我为此感动并充满“古老”的心灵敬意。
                                      ---雷喑(评论家)
感谢为本书精心编辑的赵庆军兄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1-28 14:21 | 只看该作者
祝贺马科!
有空时请惠寄二册,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1-28 18:1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1-28 22:48 | 只看该作者
值得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1-29 08:53 | 只看该作者
大力支持和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5 22:0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