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亚平:过程中介---诗本体建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0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亚平:过程中介---诗本体建构

                     


一、过程文学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以文学作品的生成方式作为契入过程本体的方法,过程文学的自为生成状态与人为生成状态的二重性,决定了过程文学写作机制的交互效应,在方法上表现为三个维向的未完成性特质。
1、文学语言的生成性。
文学作品有限的物质语象——汉语视知语符系统可以通过组合规划,生成无限的精神语象——经验联想的心理现实符号系统,语象的物化界限包含了世界生成方式某一维向的心化界限。视知觉语象的“在”是有限的,但它生成的心象的“在”是无限的。视知觉语象不仅可以与字的对应物象相复合,产生二重物象,而且可以字与字象并置,产生一种并置空间的象、意象、心象的过程叠加,生成了汉字的诗性特质,由形视象,由象生意。汉字视觉主体是以空间建构基础,这种程式化的空间以一种图系统直接作用及物的视知而表示转换的概念,“能指”让思想能够“在场”的语象本体表现为:语象符号形体差异(图式性)越大,其视知觉物征越鲜明,其视知视的形象,就越能生成再视与象征的作用。图画字的语象本体决定了“符号间性”所包含的信息远比简单的字符更为丰富。汉语“语象”是主客同构的统一体,它可以让审美主体自身所处的精神状态进入语象的“象外之象”进而超越逻辑。
2、文学意义的变域性。
文学作品意义的暂存领域,可以在正在进行中的意义能动展开潜在领域的生成中,变换到另一个未知领域,而每一个意义变域的终止,又是另一个意义新变域的起始。
3、文学阐释的递进性。
作者与读者在文学作品阐释的空白领域,生成一种潜在阐释的共同领域,这种共同领域是在双方再生成的阐释表层递进到阐释深层递进互动过程中创造的。这种阐释的递进在融合中发生,又在融合的深度中不断改变。

二、过程文学审美本体范畴

“过程文学”以过程生成的创生本质为审美本体,“在场”之中的“非在场”双方面的关系转化与呈现,决定着一种创造过程的审美本体性因素。作为过程生成的文学艺术永远处在未完成状态的非定性中,这就决定了过程文学艺术的意义也永远指向未来,同样,也决定了文学审美非定性的过程本质,这种审美所包含的过程之生成的本体论意义,因之成为审美现象与本质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对文学艺术超越现实发生之无限延展过程的含括。我认为,“存在”与“非存在”均在过程中被主导,文学艺术的真实本体只能是“存在与非存在”的过程自体,同理,文学艺术创造主体人的真实本体也只能是生成过程的两面性呈现。所以,过程审美本体对应的审美范畴,只能是“非定性的过程”范畴或生成的范畴。文学审美对非定性过程范畴的深度开启,正是对“过程非定性”文学对象的开启。创造主体对文学客体的审美本体观照,本质是取消主客体二元对立,因为,创造主体的过程之意识本身就参与了过程的构成。
文学现象的“非在之在”构成审美的过程本质,其中审美客体以文学艺术作品在过程化中得到的表现为形态,并且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之内的动因,也是文学艺术对其非定性的非终极界定的方式。进而,审美上有本体价值的构成,是审美对象与审美发生的过程因素,我确定为以下系列审美范畴的定性描述:
1、不可逆原型审美范畴。
在范畴化审美主体的认知系统中,“过程”永远指向未来,具有“超越历史整体性”的“非限性”,“原型”是过程自体的方式表征。
2、节点异型审美范畴。
在范畴化审美主体的参照系统中,“过程”表现为未定性循环状态的各异型层次循环的子分节点,这些节点体现了“过程信息长度”,也反映了过程在时间上呈放射状。
3、位移非对称审美范畴。
过程在审美主体认知的波型结构中,会呈现位移量向未来增大的动态,但这种增大不是散列,而是非对称性展开。
4、相序列重构审美范围。
用延时概念对时序中的观相(形象)序列多重重构,进而在超维度相序列中找出相轨迹点的非线性特征,相序列重构的分形、混层是揭示审美过程认知模态的本质特征。
5、波段重构审美范畴。
不断变化的认知过程所层递的结构性错位形态,反映了过程两向的波段对立而又融合的和谐,如过程“前在性”、“中在性”和“后在性”三位一体,其过程时间间隔及幅度大小没有同层再现性。

三、过程中介诗本体建构

诗歌文学形态中的“在”已经包含了内在于本身的“非在”,这是过程发展由“非在”到“在”的否定的联系。诗歌作为确立存在的生成,既在双重制约中开放,又在双重开放中制约,因而,诗歌中在诗学范畴存在的意义,只能用过程的发生来确立,就是诗歌本体以层次化展开生成过程的无限量。但是,诗歌从“在”到“非在”又从“非在”到“在”这一生成两极的连接与分界,是融合的中介状态,表征为生成过程否定的联系链上的一个“形而中”环节。我们可以纵观,诗歌形态“在”与“非在”交融的本源,是一个无限中介系列纵向的展开,我用“中在性”理论概念来表征过程实体中介的诗学建构体系。

(一)语言中在性配位理论
过程起始的环节与提升的环节都会受到“中在现象”的规定,这种“中在现象”是中介的质的量限规定。这种过程联系的介分环节,可以解释诗歌语言动态构成与开放系统过渡元素配位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因此,“中在现象”是中介的本体范畴。在过程实体显现的方式中,“中在”是呈时间性的纵向过程,但纵向的中在过程同时也是在空间性的横向上的展开。在语言现象界,语义信码是一种具有“确在性”的信息载体,而语言现象界的审美信码是一种具有“不确在性”的信息载体。诗歌语体形态中,句型结构同时双重组构着语义信码和审美信码,显然,这两个极点的信码最后会以“中介”本体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这在诗歌语言经验界,可表征为:两极中介配位的“中在意群信码”,在诗歌句型中呈现为既不抽象也不具象的中间性的异体,语码这种中介过程可以放置在整个诗歌语体的系统发展与修正之间,以完成自身需求的符号兼容体量。因为,“中在”语型能诱导、启动语义信码向审美信码偏移。

(二)语言结构间场配位理论

“中在现象”在生成的存在中,具有间隔、停顿,同时又有对接、连通的本体特征,表征为:自身决定而又能决定他物的间性与场性合一,我命名为“间场”。诗歌语言结构是一个在动态调节的生成的存在,把“间场”观导入诗学范畴的建构,我们知道,诗歌语言结构的外在境象与内在境象、隐在信息量与显在信息量、意义在场与意义不在场之间,只有中介范畴的“间场”特征既能控制又能展开。这“间场”配位融入两个极点的中端,包含着语言结构两极中唯一一个量位的“轴点”,它是间接性的语言空无状,也是语言的临界状。在诗歌语言内境象与外境象之间,中间语言境象就是中转性的基础,如结构性动词语型在诗歌诗意曲线构造中的连接。
诗歌从“形式化”到“意义化”两极,居中的本体范围正是“结构”在发挥“间场”配位进而达到主导的作用。同理,诗歌审美范式从“可能”到“现实”两极,居中的“间场”则是诗歌“根据”的配位,这诗歌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

四、过程文学诗歌方法

1、语象链生性
汉字图式语象由物理的视觉定指生成心理的联想泛指的象象可逆过程。
2、意义的易场性
作品意义场域由作者原意场发生而移置交换于读者创意场中的可逆过程构成。
3、语型的延构性
作品结构中的语型以长和短、抽象和具象关系、单维视知语象与多维视知语象的进行错位的交替性组构而生成延展的新结构。
4、意象的游移性
作品意象可由散点意象群介入交点意象核而共生一个流动意象主体的间性。
5、语体的回复性
语句与语句之间生成一种循环回复的形体完形构造,而使语体具有图式构成的流动视知觉效应。       
6、语感的兼容性
语音节奏要兼容作者自我变动的心理感应所创制的心理节奏。
7、词序的互位性
语素在词组中的序位发生前倾化与后倾化的双向逆变的生成过程。
8、句法的重构性
短语结构的语素虚位与语素实位的空间合生。
9、语汇的转换性
由动词组深层语汇向名词组表层语汇的交替再生而构成陌生词汇。

五、文学的过程生成机制与系统

否定性联系的过程是一个实体,也是文学艺术的“生生之谓易”的创变机制,过程文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过程集成性、过程重构性、过程并发性的非极限状态。

(一)过程生成状态的文学文本机制组构

1、语义发生与读者解读的动态生成过程;
2、语境发生信息与离散信息的介质场生成过程;
3、句型中语象信码的衰变与语象信码的换位生成过程;
4、语言群体经验意象与语言单体经验意象的交互对易过程;
5、文本意义的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的动态可逆过程;
6、作品主题创构由单维到多维的迭代递增过程;
7、“文”与“质”共同生发与交互转换的生成过程;
8、文学文本非线性过程组构,文学文本的介质现象;
9、文学文本之过程动力的干预性,文学文本广义二象界限的确证;
10、文学文本的间场发生论,文学文本的“去平衡”模态。

(二)文学审美认识结构过程生成

1、文学审美空间上的过程介入现象;
2、文学审美时间上的过程介入现象;
3、文学审美在动态过程联系中实现潜在性;
4、文学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性生成。

(三)文学的过程性范畴特征

1、文学的“间场性”特征;
2、文学的过程“互通性”特征。

(四)文学语言形式的中介建构性

1、语型与过程中介同构;
2、语境与“中介反应”;
3、语象的双重中介的结构分析;
4、语义的间断性与连续性;
5、中介元语言的建构;
6、语体结构的中介互通;
7、语言形态表现的中介立场;
8、语素换位的中介生成范式;
9、语义信息的中介转换原理;
10、语言单元的中介性变位;
11、语言的自我中介形态;
12、语义信码与审美信码的中介置换。

(五)文学发生与接受的过程生成关系

1、文学形式发生的内在过程性动因;
2、文学作品接受的波界过程研究;
3、文学作品接受的间离效应。

(六)文学作品阐释的过程交换系统空间

1、互文重构的过程空点;
2、立面阐释的衍生过程性;
3、文本阐释未定性的过程本质。

六、文学语义生成与置换的意象解构

文学的审美判断与认知是在审美主客体之动态深化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本体对人而言是一种自为、自在的生成过程中的先验—后验本体,世界存在的本体则是自在的生成过程中的本体,本体性在于其先验的生成性过程。
过程存在于文学与观念相互依存之中,整体上构成了相互包含、相互关涉的共同体。文学事物内在地蕴含着丰富而多样的潜在可能性,对后继文学事物与精神的性质产生影响,而后继文学事物又构成特定的未来文学趋势与精神的原因。文学事物不断演替和产生,各种潜在可能性永不停息地终止和实现。在构成世界精神的要素之中,文学的诸种可能性可以和谐并存,但是不能无矛盾地同时实现。文学世界是由相互作用的动态的文学形式共同体和观念—实在客体共同体构成,并以某种广延的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组成的一个联系:它或者是一个形式完备的联系,或者是一个客观化的联系。正如每一个单一创造物都是一种生成的过程方式,将世界容纳于一个复杂的总体之中。单一创造物是派生自创造进展的终极创造物。文学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生成。可以说是知觉模式与信息事件源相互作用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就是文学高级基质的吸收信息的模式,没有符号信息过程生成,世界不能给予我们,没有意义生成过程我们不能把握世界。
文学从直接的过去派生而来,并要通向一个直接的将来。一种感情,它属于过去的自我,通向现实的自我,通向现在的自我,又从现在的自我通向将来的自我。文学在文化表征实践过程中,是运用表现、再现、想象、隐喻、象征等表征方式对空间进行意义的编码重组,这个是生成性的延异之过程,从神经现象学意义上可得以阐释。神经现象学主张将现象学与神经科学结合起来探索意识经验,并基于自我感、自主感与拥有感、幻觉性身体拥有等研究证据论证了意识经验是具身—生成的。意识具有主观性或经验性,其不仅依赖于生物体的具身结构,而且延展与嵌入到外部世界之中,并通过脑内大尺度神经活动而生成。正如文学形式化的感性——知觉主体主要是更发达有机体的一个特征,而一切有文学机体都有因果效力的经验。因果效力的知觉方式则可以追溯到导致具体的知觉实体的那一资料的组织中去。从这个层面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以传达为目的的活动,这一目的物化、外化和客观化为本文形态,而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劳动过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生产劳动又与接受者(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再生产劳动相对应,即生产与消费在这一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的互为生成之过程延异。整个的文学活动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4 16:3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