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没有死
最近读到了韩寒的一句话,现代诗歌已死或是现代诗歌和诗人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有感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当下的环境实实在在的说就经济和有影响而言可堪和历史上任何时期比。大汉和大唐北到长城西到阳关,靠近海的地方没有变,现在阳关和长城都是一道风景线了。至于有人说蒙古我们那个时期就用鲁迅他人家的话说,我们骄傲伏尔加的人也骄傲了。所以就搁置争议吧。就社会的包容程度而言和历史上相比那更是前所未有,表达方式和途径更是前所未有。至于就为诗歌创作在题材取材和表达方式上提供了更丰富的渠道和空间。当下活跃的经济和快捷的信息,以及便利的交通都给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创作条件。但是今天的物欲横流的世俗风气也给诗人制造了不小的障碍。诗人首先是人的范畴,再高尚也摆脱不了起码的责任,吃饭,穿衣和社会交往的具体成本,特别今天快速的经济发展,诗歌作品很难短时间转化成经济效益,解决诗人具体的生活所需,这样诗人不得不优先考虑生存而搁置高尚的理想。让诗歌创作附属在了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之下。
我们国家建国初期高度的计划经济培养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也扼杀了许许多多的年轻诗人的成长,有五四产生的许多诗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产生的诗人在跨度上的衔接成了困难。至少有着难以弥合的误差,这样对诗歌这块文学天地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正在当下显现出来。诗人在缺少肩膀踩踏的大前提下靠自己自觉的吸收各种养分成长,这样就不自觉的形成了各自的大同小异的流派。诗歌创作人也受到自身经济的制约而忙于生计,很难有深度的观察社会和了解社会,这样浮躁在作品中流露是在所难免,更重要的是当下的社会发展没有显露出不可调和的矛盾,现在的矛盾多是生活中一些具体而浅层次的矛盾,并且矛盾双方力量悬殊巨大。没有持久效应,无法给诗人造成感官上的刺激或是足够的刺激,让诗人有深度思考和不可接受的站在对立面替哪一个群体讲话。诗人的自我麻痹和陶醉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现在多数诗人都是在职是业余存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他们都目不暇接,自身的素质不高和困惑直接导致了诗歌的质量不高和困惑。网上诗歌创作是那个时代都没有办法相比的,也就是说现在不能说没有诗人和诗歌创作,只是缺少领军人物和而已。
至于说诗人已死我看绝对化了,现在的诗人我敢断言是未来诗歌承前启后的重要一代。尽管现在的诗人水平没有产生与时代相相应的诗歌,活得也略显拘谨,但是我想: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经济发展的缓慢现在的诗人肯定会发生变化。唐朝为什么诗人较其他历史时代多,我想首先物质生活的丰富,能够给弱势群体的诗人提供较便利食物基础。一代诗圣杜甫现在的资料显示他一生都没有很好独立的物质来源。物质生活丰富了,社会各层次人群的精神需求随之变化,诗人也不再为生计艰难的奔波,放松的心灵开始觅食和深度的观察社会和生活,随之也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道义,责任乃至对未来的思考诗人们将逐步的写入作品。社会也会更宽容,本来放松的心灵也会更大胆和奔放。随之而来的更年轻的一代踩在现在诗人的肩膀上,视野也会更辽阔,观察问题会跟深刻,诗人更专业化。蛰伏的诗人们会迎来诗歌的新春天。
如果就今天的诗歌现状就断言诗人已死,或是无情的嘲笑,是短视之徒所为,是对现在诗人的大不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