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谨 于 2015-3-13 17:04 编辑
神游过来,她抓住了——读一首争议不断的诗?
文/吴谨
余秀华年前走红,大家对她褒贬不一,她的诗到底有多好,见仁见智。我读过她一些诗,包括《诗刊》上的一组。我认为那一组让人耳目一新,不乏诗意与人生感悟,在众多诗歌作品中,并不矮人太多。
但是我对其诗亦有褒贬,就像本网一位贴的帖子认为”现代巅峰之作“的两首,我就认为《睡你》不好。诗歌的技术属于末事,思想是根本,再好的语言形式无非是要传达说话人的意思,这首诗的意思不好,甚至有被扫黄的风险在。有的诗友是很幽默,评道“确实好,选到教科书去”,这是一种讽刺,当然也是否定它了。
第二首《如果它动起来,我更情不自禁》好不好,我初看,觉得细腻。细腻也是优点,虽然诗歌一直讲高度凝练。丢了这句话后不久,我又来看这首诗——这是很奇诡的,一般的诗歌我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而这首不然。第二次看后我又留了一句“神游过来,她抓住了”,说的是这首诗的感觉很好,作者达到了自然与人的交通,做到了瞬时的天人合一。
今天又来看这首诗,说明这首诗确实有可看的地方,它无形中吸引了我。然而这首诗到底有多好,达到了巅峰没有?不细分析确实有哗众取宠之嫌。我曾参与评论过她的《我养的狗叫小巫》的诗歌,据说它在人民大学还朗诵过,但是说实话,那首还不如这一首。
我认为:余秀华的《如果它动起来,我更情不自禁》这首诗在诗情的掌控,情感的表达方面做得很好了:
“时辰”(我理解为时间)与“夕光”交织的“静止”里,作者的心灵突然被打开:“有什么被攒起来,越捏越紧。她的呼吸和脉搏都有变化/陡然的绽放和枯萎都是直抵心肺的路途”。这是一种心理或者生理上的反应,亦或是二者兼有的反应(体验)。注意,这种体验不是人人都能体验,更不是人人都能表达的。继而,这种感觉慢下来,让她体味到这个过程:“这中间,是漫长而销魂的荒凉”。“荒凉”用“漫长而销魂”来修饰,助生了诗意张力——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啊!
哦,一个对荒凉着迷的女人面对花朵里的北风
北风里的礁石,石头里的海啸
海水把天空拉下来,天空之下,万物轮回
一个对荒凉着迷的女人回报过来的是更艳丽的荒凉
作者对这种荒凉进行了诗意的描写和礼赞,她“对荒凉着迷”,她觉得荒凉“更艳丽”。那么荒凉是什么,让她对大众都不喜欢的事物产生这样的态度呢?原来,“花朵”“北风”“礁石”“海啸”“海水”“天空”这些相互关联着的“万物轮回”就是荒凉的全部内容。荒凉是动静、是生灭、是宇宙、是轮回(有人把它理解为性爱的诗写,也很靠谱,但这样的话诗歌的价值就会打折扣)。我之前说“神游过,她抓住了”,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这里,余秀华就像是一颗水晶,感应了极乐的荒凉。
接下来,起风了,作者把云动、草动、湖动的原因风动,有节奏有层次地写出来,构成一风起云涌、风吹草动、风荡湖面的生动场面。这种场面很能触动诗人的灵感,继而促生最后的追问意义的内容。如果说,前面是诗歌为对静的感悟,那么后面的内容就是作者对动的思考:
但是如果一朵云动起来,在这朴素的下午
一棵草也会动起来,然后是一个湖泊,是风
是一个身影忽然转过身来的一次疑问
“一个疑问”,就是作者为什么要思考、要写诗、要感慨、要生活等的原因吧。这是一次次被赋予,又一次次被取走的原因之所在,这是答案,同样也是疑问。所以,我第四次读这首诗时,我说她抓住神以后,不知道怎么办,这就是局限。
当然这首诗还有不足,比如”从屋后斜坡上斜下来的时辰“这句,我很难点赞,”时辰“这个抽象物怎样”从屋后斜坡上斜下来“呢?怎么读都觉得糊涂。
当然,一位有过脑残病史的农民诗人,能有这样的感悟与表达,我认为已经十分难得。这首诗歌的感觉和追问是诗意的也是含蓄的,它虽说不上巅峰之作,起码也上到一座有高度的山顶了。
附:《如果它动起来,我更情不自禁 》
余秀华
从屋后斜坡上斜下来的时辰。穿过时辰的夕光
在这相互对照的静止里
有什么被攒起来,越捏越紧。她的呼吸和脉搏都有变化
陡然的绽放和枯萎都是直抵心肺的路途
这中间,是漫长而销魂的荒凉
哦,一个对荒凉着迷的女人面对花朵里的北风
北风里的礁石,石头里的海啸
海水把天空拉下来,天空之下,万物轮回
一个对荒凉着迷的女人回报过来的是更艳丽的荒凉
但是如果一朵云动起来,在这朴素的下午
一棵草也会动起来,然后是一个湖泊,是风
是一个身影忽然转过身来的一次疑问
她的所有答案都在这里
她所有的答案又变成了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