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诗鉴赏】《夕阳下,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0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著名诗人桑恒昌的《夕阳,跪下了》和怀亲诗一组有感

                                                                                         文/西木

     

       也许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也许是已故亲人的祭日,也许是传统的怀亲节气,总之,每个人总是把一年中的五大节气,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亲人联系在一起。是啊!在这些日子,从古至今,天人感一,念念难忘,那些延续我们生命的亲人。“您的儿女,即使卑微的瘦骨,谁还/亵渎您所付与生的庄严,谁能/在成败荣辱中遗忘您孤独的英灵”(西木《三月祭》)。也因此以各种方式纪念亲人,一表怀念,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怀亲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明·高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宋·苏轼),“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百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南宋·高翥)——
       诗人桑恒昌的怀亲诗《夕阳,跪下了》,同样以这个永恒的旧题,感动着我们。诗之开篇,以传统的比兴手法开启,“南去的太阳/每年回归一次/西去的母亲/为何,几十年/不曾归来”,近乎捶地问天,撕心裂肺般剧烈,从自然轮回,联想到生命轮回,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然而人的生命,已逝的亲人却永远不会回来,永远不会再见他们的音容。开篇的比兴,一下子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把人带进了静默,沉重,深思,遐想的气场之中——

       什么原因使诗人捶地问天般的发出诘问?诗之二节,紧承一节点题,是“思母之情”,诗人打了一个形象而又凝重的比喻,“思母之情/一如加俐略/从比萨斜塔上/抛下的重球/接近地面/达到疯狂的速度”。“比萨斜塔”有多高?一颗重球下落的速度,重量,能量,声音有多大?落地有声,正是此时的思母之心的比喻,这种比喻新奇,形象,多义,同感,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重力和弹性,令人浮想联翩。

       接下来的两节,诗人转到直抒胸臆,“左一脚沧海/右一脚桑田/我向母亲跪行而来”,此时诗人的状态近乎狼狈不堪,步履的错乱,慌不择经,只因虔默跪首,泪迷坟蒿,见见已逝的母亲,可是母亲在哪里呢?“跪行”一词的分量举足轻重,使我们看到巨大母爱感召下的孝行与传统美德。怀旧与感恩,是人类传扬优秀精神的特殊方式,也因此而使习俗厚重,孝行教化,生爱敬畏。诗人“血泡累累”的膝盖和心,更是这种强烈情感的表现。然而纵然如此,诗人已无法“再睡进母亲的怀抱?/让带着体温的乳汁/痛痛快快地/将我淹没”,这种欲罢不能的怀念何其强烈与难以忘怀啊!

       诗的最后,诗人似乎怀念之极,以幻觉艺术再现白幡扬起,灵柩西行的悲伤场面,面对如此的场景,“跪下了——”,这种为文的合道,使情感的抒写得以结晶升华,也留下了强烈的余音,使人久久不能从思母的情结中自拔和忘怀。

       其实,诗人桑恒昌写下了许多怀亲诗(见附录),一个基本的主题就是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孝思文化。从远古人们“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的咏叹,到周天子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到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都是主张和强调孝思文化在安邦定国,社会安定,家庭和睦中的重要意义。也因此付诸于具体的行为而成佳话的也不少,从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到唐玄宗弘扬《孝经》,到康乾盛世的“千叟宴”,无不提倡和弘扬着中华民族这一优秀的精神财富,即使民间也有更多的孝思佳话,什么“扼虎救母”,“子路背米孝双亲”,“韩信报恩浣衣妇”,“花木兰代父从军”,“岳飞敬师孝母”,“鲁迅敬母”等,这些动人的故事,表明孝思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的长河里积累和延续的宝贵精神。

       但是,在物质利益至上的现实处境下,人们的伦理道德下降,家庭的代际矛盾越来越严重和突出,死亡,离异,单亲,空巢,甚至虐待和犯罪的社会想象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一个民族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个意义上讲“百顺孝为先”,就显得尤为珍贵。桑老的这一组怀亲诗,似乎是这一社会处境下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

      作为“明灯”,当然要有一些特质的。诗人自己真挚深切的情感流露,是第一要质。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大滴泪水
      落
      下
      来,
      湿了人间。
                  ——《中秋月》
      母亲,喊我一声吧,
      喊我一声小名吧!
     (就像我小时候,
     您为我喊魂儿那样。)
     只一声,
     我的灵魂就会附体。
     大口吞着泪水,
     看母亲消失在黑暗里。
     我将五体投伏于故乡的热土,
     默默地,
     等身躯归来。
                      ——《星光下》

       读这些诗句,感到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有让人想哭的感觉。诗人并没有颂扬母亲多么伟大的人格,也没有以说教的形式,议论强调,只是徐徐道来,那时那地,他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却是这样情真意切,感染了读者。

       作品要有过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是桑老诗歌的另一要质。网络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为什么好作品少,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和认可。除了现实功利的因素,我想缺乏真情实感,意境不高远,思想提升不起来,艺术性不强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读诗人的作品,感到言语的质朴和纯正,思想的拔高和明朗,立意的高远和深邃。感到他既是个人的亲情诗人,又是民族的精神诗人,他所传延和倡导的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不能或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力量——事实上,这样的作品少了。

        所以,我们还是放下一些“主义”或者“派别”,继承一些民族的优秀传统和财富,让我们的诗歌更加灿烂辉煌些吧——我想:桑老正是践行在这条路上,孜孜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3-18 09:45 | 只看该作者
放下一些“主义”或者“派别”,继承一些民族的优秀传统和财富。应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00:52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5-3-18 09:45
放下一些“主义”或者“派别”,继承一些民族的优秀传统和财富。应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04 | 只看该作者
桑老的诗歌,有一种人性的正能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6 21:5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