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1/清江岚人
对于主流现代诗,诗意是个很关键的东西,无论是诗歌创作者,还是评论者,都很重视诗意,可以说一首诗的好坏,评论者主要是看诗意的染饰,透露的程度,再到思想感情之类的。
诗意,重心落在这个意字上,意可以理解和延伸为,表达,意思,意会,领悟,感受,情意等,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又与一首诗的关系何在呢?细细的想来,这些概念都是与人有关的,是人的定义和区分的。所以说,它们总的归结点就回到了人的身上。
诗意,就是令一首诗能够有“意”,意就是前面说的,表达,意会,感受……,那么这首诗就能像人一样,与读者产生了共同的语言,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中的感受,这样的诗可以说就走向主流现代诗的成功阶梯了。那么,作为创作者的话,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首先,要一首诗像人一样,就要构成这首诗的元素像人一样,每部分都能彰显出它们的活力,并且不能乱,受主题思想牵引或围绕题目展开。诗的元素就是字,词语,意象,句子等。那么怎样来造出它们像人一样活呢?
总的一句话就是“世界万事万物皆有灵”在诗里面,不但万事万物,凡是能定义的词都是有灵性的。这个灵是什么灵呢?就是和人有着同样能力和感受思想等的灵,也就是“人是万物之灵的衍生”。这感觉自吹自雷。算了,别扯远了。下面举例子。
“笔头在夜间写不出字,”“失眠的笔头,对一弯月光沉默,吐不出半分心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诗歌方面来说,就大大不一样了。虽然你看到的两句话都动了起来。但是第一句,笔头写字,那是常理,笔头的正常运动范围,就是人们习惯思维所能想到的。但第二句,笔头会“失眠,沉默,思”,这就不是它的正常功能了,这就是人才能具有的的东西——灵。其实诗意关键的一部分就是拟人的变态延伸,结合事物常有的特征。
当然诗意的表达另外关键的一部分就是,氛围的营造,气氛的渲染。具体来说就是把读者带入到一个你所要抒发感情的场所。这种气氛的渲染往往借助两个主要部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包括天气,气候,时间季节,花草树木,虫蚁鸟兽,蓝天白云等等有关环境的描写。而社会环境就显得更复杂一些了,一是空间场所的变化,比如说房间,客厅,电影院,教堂等。二是时间的变化,就是说以前这个地方是作什么用,发生过什么事情,都可能对现在的使用者产生心理影响。而现在作什么用的,发生过什么事情,同理也会对将来的使用者造成心理的影响而影响其选择。
氛围构造是个大问题,它包括词语的搭配运用能里,想象力等,而词语的搭配构造能力和整个篇章的构造搭配问题都是由逻辑思维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而想象力是要不停的积累和不停地运用,才能熟练的把想到的东西用精良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在诗文中真正体现你这一力度。
诗的逻辑/清江岚人
其实诗的逻辑问题早在文艺复兴甚至更早就有人提出了。诗为什么要存在着逻辑呢?首先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诗归根到底是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一些什么。那它能否能表达出来,就要看这个工具帮不帮它的忙了。回到了语言身上,即回到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文的怀抱中了。那么中文为什么会博大精深呢? 不仅因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更是因为它的变化多端。众所周知,中文的每一个字,词,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气,都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它们的组合,成词,句,段落,诗文,变化更是奇多。这个好像数学里面的,比如说每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十种变化,那么由十个字组成的句子就有十乘十的多种变化,但我们发现,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因为它们很多的胡乱组合,并不合理的。那么我们是凭什么认为它们不合理的呢?这就是逻辑问题了,语言的逻辑。
语言的逻辑,在我归结来只有两种,
一种是经验逻辑,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们所认同的事物现象,举些例子说吧,今天的社会,我们都知道,筷子能用来吃饭,雨伞用来遮晒挡雨,手机可以用来打电话,网,人可以上。但是在宋朝,前面两个,筷子吃饭,雨伞能遮晒挡雨也能认同和理解,但是那时候还没有手机,你说手机是用来作什么用的他们当然不会理解的。还有他们只知道蜘蛛网,渔网,这些网人都不能上的,所以他们也不会理解的。所以说这种逻辑会有时间的限制,至于空间就更容易理解了,别说的古代,就是现代也有一些事物是属于地方特色,并没有很多人知道,不知道就更不说什么认同了。这种语言的逻辑规律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共同认知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时间上的更加深入,也就是说,我们当代的人对于以前发生的历史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时间越往前,我们人类的历史就会越多,按理说我们也会知道得更多,当然,这其中剔除了一些因素。
第二种就是想象逻辑,想象逻辑为什么不同于现实中的逻辑,那它跟现实中的逻辑存在不存在联系,要是存在,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想象有什么样的逻辑呢?这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人的头脑中的意识是从现实中捕获的,所谓意识来源于物质,这是马克思的原理,但在实际当中,我们不妨怀疑一下这个原理,比如说,我从别人口中听说过这样的事物,然后加以自己的想象,或者我从书中,电视或其他媒体得到这个讯号,然后加以自己的想象,那么这样的想象还符合马克思原理吗?反驳者可说,书,电视,人或其他媒体不都是有形的物质吗?这样的回答就太牵强了会引来无休止的争论的。但我们从更一个角度想。那些你听说或者通过什么媒体看到的事都有一个最初的经历者,甚至千百年的古老传说,都是那些遥远的古代人的局限意识对自己的经历作出当时的解释的理解,经过时间加工,千百张嘴的雕琢,才变成今天的样子的,所以说意识来源于物质,即现实,还是没有错的,甚至一度流行的环境决定论也进一步佐证了,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人类社会,和人内心的环境。想象是意识的一个部分,所以说想象是来源于现实,来源于生活的。
既然存在着联系,并且是来源于生活,那这个想象逻辑就该快破解了。首先又举些例子先,“白发三千丈,早如青丝暮成雪”。白发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长度是三千丈,青丝,雪,早暮,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但是这瞬间的变化,强调夸张了时间。这两句话我们都可以看出,是强调了某个角度,而突出表达某个问题。这种是大家比较常见的夸张手法的想象吧。
再看“落花水香”为什么说落花会水香呢?这无疑是利用了,花与香的特殊联系。花往往使人想到香,这就是现实中的大家所认同的,作者利用了香的味道,花的香落到水里,水感染到了花的香,所以水就变香了。如果说“落红如残阳”这就不是从味道方面,而是从颜色方面的联系了。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看出,这想象的逻辑主要是关乎角度的问题,角度的问题也分两种,一种是有形的或者用人的器官能够感受得到的角度,包括形状,颜色,味道,声音,触摸和自然之法等,另一种这是无形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些拥有人的共同感知通道的定义,附在于诗人的意象中,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人生图纸。下面来解读一些诗的段落,以实验之。
七分天色
三分阳光
是我最善于调动的了
挥动指挥棒——
她们缓步来去,旋转
融合,再旋转
这舞池无需霓虹
我拎着红裙子微微地笑
不经意间
所有的字眼都舞动起来了
而且很快
节节长高。 绿/(汪小泉)
来看这首诗,第一句,描写的是天气状况,七分天色,三分阳光,这是个比例关系,天色与阳光,我们平常时描写的天空的颜色,没有特殊指代都认同天空是蓝色的,所以变成的七分蓝蓝的天空中有三分阳光,这就需要读者的想象了,这应该的早上太阳刚刚起来不久,云散了,但太阳还不大的情况,这些都能用经验逻辑看出来。下一句是我最善于调动,在诗里,诗人是一切能动要素的主人,这点大家都应该明白和存在脑海的意识。所以诗人说,在这种天气下,是我最善于调动的,那她到底要调动什么,用什么调动,怎么调动,下面就接连着到来了,“挥动指挥棒”来调动,指挥棒能指挥调动,这也是经验逻辑。“她们缓步来去,旋转….霓虹”这就需要想象了,结合标题为绿,“她们”应该是指绿,或者绿的草。树,代表生机的事物。接下来的动作,就是舞蹈的表现,接连起来就是诗人在一个明媚的清晨,手里拿着魔法指挥棒,指挥者大地上的小草,树木。在跳舞,一切都美妙地动起来了。她们是怎样跳舞的,就可以由读者去想象了。
下一节,诗人拎着红裙着微微笑,一般拎着红裙子,说明诗人的小心翼翼(经验逻辑),怕打乱正在舞动得高兴的小草绿树们。诗人身穿红裙子,在一片微风浮动的草地上,像不像万绿丛中一点红,更像一朵羞涩的野花,为什么说能她是羞涩的呢?因为她的小心翼翼,还在微笑着。这些都可以想象的。“不经意间,所有的字眼都舞动起来了,简单地说就是这首诗舞动起来了,在准确地说,就是绿……动起来了。而且很快长,节节长高,在舞蹈中节节长高。再回头来总结:
“在一个阳光温和的早晨,诗人手里拿着魔法指挥棒,指挥者大地上的小草,树木。在跳舞,一切都美妙地动起来了,都沉醉于舞蹈的时候,诗人就轻轻地拎起红裙子,悄悄走到绿草中间,化为一朵漂亮的野花,微笑地看着小草,绿树长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