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金川诗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师之道] 诗人兰波(1854—1891):一生是流浪的一生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22:0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兰波

1,生活在冒险中刘 翔(文)

  在芳丹?拉图尔的绘画《餐桌之角》中,兰波瞧上去像一个十三岁的迷惘的天使,裹在一件比他的衣服尺寸大了五号的旧式厚大衣里,表情一点也不合乎理想的美。在别人眼里,他身材颀长、骨瘦如柴、自负傲慢、一脑子邪念,他嘴里叼着个对他来说太早的烟斗,带着一副蔑视人间一切堂而皇之的事物的嘲讽表情,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兰波的天才,马拉美说:“他(兰波)像一颗流星,倏然出现,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光源,他的出现也是他的泯灭。但确定不疑,他一旦出现,就将永存……”确实,兰波差不多只写了五年的诗,但围绕着他的诗及冒险生涯的光环则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一个“兰波神话”。不过,即便撇开关于兰波的神话,就他的诗歌本身而言,也堪称辉煌,他并不多的诗在法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巨大身影,他被“超现实主义”诗人们奉为先知,若没有他,也很难设想像保罗?克洛岱尔或圣-琼?佩
斯这样的诗人横空出世。

  对兰波传奇的一生,大家众口不一,褒扬者贬损者都不缺乏,但兰波抒情诗的杰出成就连最保守的批评家也承认。从兰波1870-1874年间所写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找到现代派抒情诗的起源。他的诗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有意义重大的“冒险”。

  从形式上看,他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打碎了作诗法的残酷的枷锁”。《晨思录》就包含了完全破格的四音节、六音节、八音节、十音节和十二音节诗句。他在《地狱里的一季》《灵光集》中发展了散文体诗的格局,开创了最自由、最灵动、“最潇洒(同时也是最优美的)”法语诗风格(博纳富瓦语)。他发展了波德莱尔的诗学,他从字母里发现了奇异的形象、颜色与声音,“我发明了母音的颜色!A,黑色;E,白色;I,红色;O,蓝色;V,绿色。我确定了每个子音的形态和动作,迟早有一天,我会用天然的节奏,来创造一种可被一切官能接受的诗歌语言。”(《地狱里的一季》。)

  从内容上看,兰波的诗充满反抗、对现实的厌憎,对形而上事物及异国情调的渴望。现实在他看来是污秽的,他饥饿、干渴、呼喊,“我发疯了”、“我厌倦得要死”,因此,他没有去粉饰现实。相反,他将古典诗歌所禁忌的诸如苍蝇、粪便、厕所等都入了诗。但是,这些“粗俗”之物经兰波妙手点化,竟和谐地融入诗中,如“噢!陶醉的旅店厕所、恋情于旷野苣菜的苍蝇被一道天光融尽!”兰波后期转向去真正的大漠丛林寻金冒险,此种意向在他的诗中就能找到。他的诗里充斥着仙人、王子、女神、古代城市、海伦、神秘的群岛、漫游的精灵、黎明的躯体、蓝眼睛的上帝、在伤口上奔涌的大海,“流浪的启迪之声”响起,“沙漠商队出发了”……他早就写过:“我的日子定了,我要离开欧洲。海气将会烧烤我的心肺,偏远的气候会把我晒黑……”

  兰波,这位“尚未出现的文明的第一位诗人”(勒内?夏尔语)、梦幻者、灵通人、点金术士,他的诗有一种摇曳在冥冥夜色中的光芒,带着“贞洁的尖利”和“神圣的疯狂”。他的诗不仅仅充满意象、形象,而且被一种灵光、心灵的彩页托起,联系着形而上的另一世界。兰波,这位一生被一种声音、一种节奏控制的人,这位在许多人看来是无与伦比的冒险家的人,毕竟首先是一位诗人。今天,他来到我们中间。葛雷先生译出了兰波的几乎全部诗歌作品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天才兰波将在更多的人心中复活。

本贴由客随主便于2004-8-3 17:10:16在北回归线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22:05 | 只看该作者
兰波是个孩子

*王以培(文)

兰波经历了比一般的孩子多许多倍的欢乐与苦难。

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是个孩子,他的全部创作几乎都完成于15岁到19岁
之间,以后除了一些书信和随笔之外,他几乎再没有涉足“文学”。然而他却被公认为法兰
西诗歌史上首屈一指的伟大诗人。

因为什么?——“他是个天才。”人们总这样说,而在我看来,这是对兰波最大的误解。
当人们说到此人是“天才”、“奇才”或“鬼才”(这些词被反复用在兰波身上)时,通常
意味着两点:一,他不是常人。二,常人对他无法理解。以这种眼光来看兰波,兰波和他的


其实不然。这些年,随着对兰波作品逐字逐句的反复阅读和翻译,我越来越发现兰波明
明是个孩子,只是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试想,如果一个婴儿,一个
满脑子幻觉的孩童,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出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将创造出怎样的文学!孩
子最了解自己的头脑,自己的血液;孩子拥有一个未曾被污染的智慧之源。然而对于大多数
的孩子而言,这一切尚未被开启;等到开启时,已经被遗忘或枯竭。而成人“丢失了起初的
爱心”,也会忘却童年的缤纷世界。

从孩子的心灵之窗探寻兰波的内心世界,这时,他和他的文字都不再难于理解:《孤儿
的新年礼物》道出了孩童孤苦伶仃时的切身感受;《太阳与肉体》中神奇的幻觉来自欧洲的
童年,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从孩子的血液和生命中复活!其中的一切都有根有源。而孩子眼中
的革命是什么样子的?瞧这位《铁匠》:我穿过巴黎,满面尘灰,肩扛铁锤,/愤然扫清每
个角落里的坏蛋,/如果你敢嘲笑我,我就杀了你……

然而这位铁匠“内心没有仇恨”,他“感到自己强壮而又充满柔情”。为什么要革命?
因为“这头畜生,每一块砖石都渗出鲜血,/令人恶心;巴士底狱站在那里,/斑驳的石墙
向我们讲述着一切。”——一个深谙历史的孩子,他感觉到自己同时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
来。

他因此可以自由穿越时间。

对于文字,孩子更为敏感。在他眼里,文字不是字,而首先是一幅画。26个字母对他来
说显然太单调了,于是兰波发明了“文字炼金术”,他发明了元音的颜色,把元音字母变成
了取之于自然界的象形文字:A 黑,E 白,I 红,V 绿,O 蓝。A 是“苍蝇裹在身上的黑绒


么?

正如打开老式的橱柜,兰波也翻开古老的欧洲,“欧洲之水”在他眼里只是“一片阴冷
的水洼”……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自然而然,似幻似真;而兰波自我标榜的“精神上神圣
的混乱”,也许只是孩童世界的混沌——像一幕幕梦里的童话。

然而作为一个任性、倔强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的流浪儿,兰波经历了比一般的孩子多
许多倍的欢乐与苦难,直到临终前,奄奄一息的诗人还在问他的姐姐:“我完全不知道这一
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所有这些忧郁把我逼疯了:我片刻也不能安睡。总之,我们的生命是
一种苦难,一种无尽的苦难。我们为什么生存?”

诗人兰波正是带着这样的疑惑,带着一颗苦涩的心灵离开了人间。

在我看来,兰波始终是个孩子,永远的孩子。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22:06 | 只看该作者
自我惩罚的激情

*胡续冬(文)

 

无可否认,在20世纪的诗歌史上,法国诗人阿尔蒂尔•兰波应该说是一位最富激情和才
华的“通灵者”。当然,他这种外在的、天生的,燃烧着激情的写作倾向带有明显的幻觉、
自虐成分,是部分的狄奥尼索斯和部分的那喀索斯的混生物,既不同于稍后的马拉美那空灵、
优美的激情,也不同于更后的庞德对技艺、知识的专注的激情,更不同于托•艾略特对信仰、
时代生活、理性崇拜的激情。因此,在本书中,我更喜欢收录于其中的书信和散文诗,在我
看来,这些清澈、随意、真实的片断,是兰波这位“通灵者”心灵的最准确最完整的图形。

兰波的诗歌的声音在20世纪是高亢、忧虑和澄澈的,像布鲁塞尔干净、明亮的阳光,甚
至部分保留了他所成长的夏尔维勒乡村的质朴。而其散文诗(包括书信)较之分行诗,似乎
声音的响亮程度不够,特别是较之《醉舟》、《元音》、《晚祷》等名篇,声音在散文诗中
的力量更薄弱,但更本真、迂回、自然。兰波的散文诗更多地是一把独自演奏的大提琴,声
音中包含了更宽广的世界和他者,尽管它只是属于一个人,且不断地反复回旋在他自己纯私
有的记忆、沉思中。到最后,这种声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浓烈的自我惩罚的气息——这也是
我特别喜欢聆听它的原因。

兰波过分地执迷于艺术作品(此处指诗歌)中的“声音”问题,在许多论者看来、他的
作品几乎符合惯常意义上的抒情诗的所有特征。他的那些混合了酒精。鸦片、毒瘾,具有明
显的忧郁、唯美和令人晕眩的诗句较之作者的年龄来说,似乎过于亢奋、激越,混合了儿童
的怀旧、幻觉和少年的敏感。伤心,具有强烈的生命原欲冲动。现在看来,兰波这段时间的
诗歌似乎(从艺术性方面)并不足以代表他的诗歌理想,而恰恰是其后期流浪和从商时的书
信和散文而更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丰富的作为人的兰波。因此,我常把这本书中的作品简单
而又粗暴地划分为前后几个时期(也许这样更能有效地谈论兰波)。自然,其书信和散文诗
就成了其“后期/晚期”作品。这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也许是不公正和不准确的。

从《地狱一季》开始,兰波的后期作品似乎更偏重于对个人的、私有化的具体生活/生
存的探讨,它在形式上的片断性,语感和表达上的高度自由,文本内部的精神气质上的潇洒、
直接,精神品质上的质疑。恐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审判、惩罚气息都远
远强于前期分行作品。它对于一个诗人/人的心灵来说,显得更为真实和感人。兰波后期声
音中明显地少了几分明亮和快乐,多了几分虔敬和沙哑,每个词语都在发黑。他会说:“我
哭。我看见黄金,却不能饮下。”他还会说:“我急忙找到一个住所,确立一种生活。”这
才是真实的兰波。他的声音开始属于更多的我们。

兰波19岁后就几乎完全放弃了写作,这一点令许多人感到惋惜和不解,其实,对于像他
这样早慧、早熟的天才来说,那种太阳般燃烧似的写作时时刻刻都在折磨着他,并要求着他
的具体生活,威胁着他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尽可能美好地延续下去。兰波毫不羞愧地做到了
一点,那就是从商并放弃她(诗歌),以放弃诗歌来坚持诗歌,但荷尔德林和海子、戈麦却
没有做到,诗歌的太阳陨落下去,他们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对于诗人来说,当具体的、现实
的城堡取代了虚幻的、优美的乌托邦后,在哲学家詹姆斯看来。这些人中有极少一部分会变
得富有理性和诚实,对生活反而会充满激情,“当然,这是一种关涉到信仰的激情”。这时,
诗人也就成为了我们普通人中的一员,他终于获得了幸福和自由。反过来说,这也是对诗歌
在另一层面的丰富和补充。

我读到兰波1888年8 月4 日于非洲哈勒尔给他父母的信:“我总是苦不堪言,我还没有
见过一个像我这么悲惨的人。这样的生命难道不悲惨吗?——无家可归,于着粗活,迷失在
一群黑人中间——你想改善他们的命运,而他们却想方设法剥削你……被迫说着他们莫名其
妙的语言,吃着他们肮脏的食物,忍受着他们的懒惰、变节和愚蠢带去的无数烦恼!”这似
乎跟一个人的诗歌没有多大关系,但它带给我的恰恰是关于诗歌的启示:对于一个诗人来说,
诗歌在生活中将不会被中断和消失。而兰波正是这样的诗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22:06 | 只看该作者
兰波的玫瑰花铃


*郝舫(文)



1864年,10岁的诗人写下了贯穿于后来全部诗作的叛逆:“你总得去通过考试,而你得
到的工作要么是擦鞋,要么是放牛,要么是赶猪。谢天谢地,我一样也不想要,去他妈的!”
揣着“生活在别处”的念头,16岁的诗人从查维勒——“外省城市中最最愚昧”的一座,如
醉舟一次又一次划向梦想中的花都,并终于把“美”抱坐于膝上。尽管他让言语的炼金术永
远结束于19岁并成为真正的淘金狂,尽管他的确不再穿越旗帜与火焰的骄傲,兰波,这吟诵
过苍白的落日上有怎样神奇的巫女昂扬,怎样紫色的叶簇低回的窃火人,永远在云里摇响火
红的玫瑰花蕾的铃声。



这铃声响彻一百年后,听惯了它的爱伦•金斯堡曾经向鲍勃•迪伦发问:“有没有诗人
曾激发你的灵感?”迪伦的回答是:“只有两人:埃米莉•迪金森和兰波。”他甚至没有提
及让他因之改名的迪伦•托马斯。

民谣歌手龙克!猘ve VanRonk)回忆到:“有一次,我曾问他(迪伦),‘你读过法国
象征主义的东西吗?’他‘哼’地一声……后来,他自己终于有了间屋子,我到了那儿,看
到书架上有一整套法国诗歌集,其中包括兰波。它被翻得稀烂,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批注。他
从没谈起兰波,但他了解兰波,在他的歌里你看得出来。”的确,从迪伦“放任自流”开始,
那密集得让人无法喘息的意象和冲撞得让人血液狂奔的激情都只能来自于兰波。在《欲望》
中,迪伦明示了他的师承,而在此前那标明他心底无比创伤的《路上血迹》中,在《你走了
我会孤独》的短促呼痛中,迪伦唱到:“人间关系如此残破如同魏尔仑与兰波”. 他所经历
和歌唱的,依然是地狱里的一季。



也许那些另类先知们都逃不过这一季?

看到卢•里德(LouReed )在一篇访谈中说“作品与我的距离只比指甲离我的眼睛远一
点。只有你看到我真的在吃屎时,你才会懂得我多么地好养活。”很酷。后来发现他是在引
用兰波致魏尔仑的信,觉得他甚至更酷。

但还有更死心踏地的人。从特拉华州来到大都会的汤姆•米勒(Tom Miller)为了接通
美国朋克和上个世纪欧洲朋克的频道,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汤姆•魏尔仑(Tom Verlaine),
也许他自付当不了兰波,所以做兰波最亲密的战友也很过瘾。“电视”乐队那神经质的吉它
和汤姆那孱弱而怪异的腔调不正让人想起“病的饥渴,暗淡了我的血管”?




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 )去工厂干活并不是为了勤工俭学或是体验生活,而是为
了几大元能活命的现钞。她是真正的工人阶级。但有些人的夺目是注定不该被掩盖的。在工
厂图书室,她发现了一本叫《灵光集》的书,她把作者兰波的画像临摹在了另一本书上,带
上他出走到了兰波的故乡。当她最终进入摇滚闯将的行列时,她最不愿放弃的便是为她赢得
最初名声的诗歌。而在她的第一本书《第七天堂》中,那些奇异的性幻像也只会源于那个先
行者的激励。至于Gloria、Hey Joe 和Land of a Thousand Dance这样的经典,显然是那位
先行者热烈美学的再现。当帕蒂把几位于他最重要的人(比如约翰•凯尔John Cale )都视
为又遇到一位兰波,你知道她想要表达什么。

可人生毕竟是可叹的,她终于吟出了《兰波已逝》:“兰波/不再有神彩飞扬的少年骑
士/在高高的阿比西尼亚高原/ 如此的热情已经硬化成岩/永远。”




帕蒂手拿画有兰波图案的书本逃离小城时,心中回响的是Ligllt My Fire. 他无从知晓


在华莱士•傅立叶这位英语界最权威的兰波译者所译的《兰波全集》付梓后,他共接到
了6 封信,其中一封来自他无法置信的领域:摇滚乐。他后来知道,这个给他去信的人,便
是20世纪的兰波——吉米•莫里森(而另一个莫里森——范•莫里森,也曾写过《兰波式泪
流》,那是对兰波那种源源不断的灵感的祈求之声)。

无论吉米是生是死,都是在兰波的足迹上踏行,他埋在了巴黎,而他一直想去巴黎便是
为了兰波。也有人至今还相信吉米在非洲,他的精神导师曾经留连过的非洲。在《野孩子》
中,听到吉米在问:“还记得我们在非洲的日子吗?”我知道他在问谁。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22:06 | 只看该作者
兰波生平年表

*梁栋(文)

 
1854年10月20日阿尔图•尼古拉•兰波生于法国北部小城查维勒。

1862年10月入查维勒市罗莎特小学,学习勤奋并多次获奖。

1865年lO月入查维勒中学。

1869年兰波学习修辞学。并在其学校的《中学辅导员》杂志上发表了三首拉丁文诗,其
中《朱古达》获杜埃市科学院拉丁诗竞赛一等奖。

1870年发表《孤儿们的新年贺礼》,结识修辞学教授伊赞巴尔,并在其指导下阅读拉伯
雷雨果、庞维勒的作品。8 月29日第一次出逃,想去巴黎,因车票未付足而被拘留,由其老
师伊赞巴尔出保而获释。10月7.日第二次步行出逃比利时,途中写成《狡黠的女子》、《绿
色小酒店》、《流浪》等诗。后由警察将其遣送回家。冬天,在查维勒市图书馆内写成《久
坐的老者》一诗。

1871年2 月25日第三次出逃,步行去巴黎。3 月18日巴黎公社起义。兰波欢呼这一壮举,
并写成了《巴黎战争之歌》,《玛丽亚的手》等著名诗章。5 月15日写成《致德梅尼》著名
论诗书信。9 月中旬兰波带着其著名诗章《醉舟》拜访魏尔兰。并参加了魏尔兰、查理•克
罗的“醉哥儿们诗会”。

1872年7 月7 日与魏尔兰一起去比利时。9 月4 日二人一起乘船去了英国。

1873年7 月3 日兰波与魏尔兰相聚于布鲁塞尔。7 月10日魏尔兰用手枪威胁兰波,因走
火将兰波的手腕打伤,魏尔兰被比利时当局判处二年徒刑。兰波在罗什写成《地狱里的—季》,
此书在当年问世。

1874年兰波在伦敦与诗人日尔曼•努沃在—起完成和补充了《灵光集》。

1875年兰波决心远行,并开始返回故乡查维勒学习语言。

1876年5 月19日在荷兰殖民军当雇员,三周之后乘一艘英国帆船逃走,并于年底回到查
维勒。

1877年到汉堡,在一家马戏团当翻译,并随团到瑞典、丹麦。

1878年兰波在汉堡想通过为一家食品公司做事之机到东方远游,未成。

1879年他的朋友德拉阿依去看望他时,问他是否还在贯注于文学,他的回答是:“我再
也不想它了。”

1880年起先为一家英国公司当一个50人左右的小工头,他因工资低而辞职。去埃及沿红
海岸游荡和寻找机遇,最后到了亚丁。后随一商队穿越非洲大漠与森林到达哈勒尔。

1883年至1889年他一直为法国和欧洲人的几家公司做事。为不法商人护送过枪支、象牙
等。组织过护商镖队,和出没于非洲丛林里的强盗周旋。但最后被搞得精疲力竭,在一次遭
遇中他险些丧命,骑一匹骡子由两个随身护卫护送返回哈勒尔。

1890年巴黎的诗人和作家费尽心机之后,才在阿比西尼亚找到了他的踪迹,得到了他的
通信地址,甚至还寄给了他约稿信。

1891年2 月兰波有膝因非洲的瘴疠溽热和关节炎感染而成毒疽,日益严重。5 月20日他
被送回法国的马赛医院就医。11月10日兰波逝世于马赛医院。


本贴由白白白马于2004-8-5 4:41:21在北回归线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8 15:4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