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卦<<忆秦岭>> 诗歌的五常与六合--白公智作品阅读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2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早的八卦,用于占卜,相传为伏羲氏所造.<<易经>>中有论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来衍生成八八六十四卦.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世间万物,皆可由八卦推将开去,生生不息.虽一直被普遍认为是古人所创的唯心之术,但古往今来,仍不乏用于文化,军事,学术各各层面的先例,不胜枚举.之所以把"八卦"这个词放在一个关于诗歌的文章里,是源自我对<忆秦岭>的动容.当我展开页面,从头至尾细细品味其中的诗意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被"秦岭"这个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的中华龙脉所深深吸引.我不仅读出了诗歌中雄浑壮阔,大气磅礴的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溢美之辞.更感受到了一个身为秦淮子民,固守田园的那份执着的热爱和心中深藏的悲喜.每每回味,意境都不会相同,忽而激昂亢进,忽而忧思别景,忽而意韵深远,忽而又直低心怀,循环往复,生生不止.此乃八卦中乾坤之象.  <<忆秦岭>>组诗一共六首,或者说是六节,分别用1至6的字符代替.我把每一首诗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分别各取了一个小标题,他们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六合"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清楚,更快捷地融入情境当中,更深切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这组诗的微妙之处.
  第一节,连用了七个"老子" 我们就说说老子.老子曰:"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是说思想,行为要与自然和谐统一,不以主观意识悖逆自然规律.在我看来,是对万物的敬仰,顺从.是为仁.以此心境与人与事当如汉水之溪,善之善也.而所谓"五常"相对对应的是五行,亦对抵人的五官,五脏.故此,窃以为,此开篇即雄浑壮阔,可以为人心胸之辽阔,亦可以为眼目之辽阔.放眼八百里秦川,于天地万物于胸藏,吐呐吸胸,将<<道德经>>诵一遍,老子就在秦岭走一遭.老子望一眼,秦淮两岸人家即人心所向,上善若水.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白公说"如果我的诗歌里再无秦岭出现/世人必骂我忤逆不孝"这时候,我看到了一个铁肓担道义的铮铮男儿,站在巍巍秦岭的太白主峰,凝神送目.放眼秦川,将力透纸背的诗句打磨得壁利千仞,接天连日.诗中将秦岭比作父亲,而这份情意明显已高过父子之情.在片言只语的场景中,暗藏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河山的赞美.象守卫一座丰碑一样守卫秦岭.公之义,乃江湖之胆,士之义也.
   读到第三节的时候,整组诗的走势也如绵延的山脉一样舒缓下来."之于秦岭,我半生以来一直在场/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开".当我正以为这是一组以历史题材为主线讴歌秦岭文化和地域风情的时候,读到这句,竟一时间哑然失笑.仿佛自己陷入了先生早就预设好的一个迷局,浩荡历史,风云人物,八百里秦川大地,这些曾经活生生的帝王将相,公子王孙.上溯历史,竟然都是故乡人.都是"我"五百年前的乡里乡亲.看来,"不识秦岭真面目"的正是我们这些坐看风云的异乡客,这些身在此山中的迷途人.此时,我真想同先生一道,畅游一次秦岭,感受秦岭微凉的夜晚,华灯初上,秦淮人家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人间美绻.体会在秦岭的感召下,妻贤子孝,父严母慈的诗意人生.想我中华礼仪之邦,泱泱龙脉大川的儿女."先礼后兵"礼则谦卑恭谨,兵则义愤激昂.如此而矣,公之大爱,已跃然纸上!发乎情,止乎礼.巍巍秦岭,悠悠秦腔,都在先生百转的意境中复又来去,"礼多人不怪."  
  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先生不仅同宗,而且也是秦岭的子民.他在<<放言五首>>其三中,有名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一首诗歌的诞生,也一样要历经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最后呈现给读者时,才会让人有一气如虹顺理成章的快意.读到<<忆秦岭>>第四节的时候,也不小心被秦岭厚重的历史文化所深深吸引,禁不住梦回秦朝.于高山之巅,看大汉天子与西楚霸王的风云争霸,看力拔山兮,叹虞兮虞兮.与诗歌一起奔走,逃亡,在路上.仿佛也经历了一场生死,一次锥心,一念菩提.风一更雨一更,南腔北调,东躲西藏.之一切之于我,或可无智可依,或可大智若愚.人的最高智慧就是生.乱世造英雄,死里逃生,才能生生不绝.诸公之智,善莫大焉.活下来,才是生存之本.孙子兵法有云"故教之以计而索其情"我独解意"品之以诗而会其智".
  诗的第五节不必过多赘述,"一辈子的命里秦淮线"就充分体现了先生依山而生,固守家园的赤子情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秦岭,守住自己的一生,想来再无信可催吧?
  如此,所谓诗之"五常"已释意毕,且看"六合"如何分解.诗文中的最后一节,是全诗情感暴发的中心,也是全诗主旨的集中展示连用六个"秦岭都在那里"运用排比结构形成作品的排山倒海之势,再一次高度提升主题.排比的前缀,则是先生心中关于秦岭和自身所有感情的集中展现,深度刻划了先生这一生的光荣屈辱,离合悲欢都被秦岭这命中一线牢牢牵绊,走不出的秦岭,望不穿的人间."即便卑贱如草,也绝不草书/自己的命运"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是先生的人生信条,也是值得深思的警世箴言.
  整组诗读罢,如解极渴,正酐畅间,忽又凝神遐思.这到底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借古咏今?不太像,怀古咏史?也不象.借物抒情?亦或咏物言志?都有点像,又都好像不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离去,在陷入深深的思索之后,我对自己当初草拟的这个标题竟陡然间生出几许信服之情.我们细读每一首诗,你都会发现,在刚劲峭拔的诗意结尾处,一定是一个绕梁久转的收官.这不但是一个一巧破千斤的写作技巧,更是世间万物共有的法则,刚柔并济,阴阳互补.这样,才使整组诗读来既豪迈喷张,又迂回婉转.诗意既有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既大气洒脱,又温婉绵长.它就像一条命里秦淮线,起伏迭宕,九曲十八弯.生旦净末丑,轮番上演,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仁义礼智信,生生不绝.故诗有千解,非一己之见能解其意.诗有千意,非潦潦数语能通其情.然千读之后可壮其怀,百读之后可铭其志,数读之后可明心见性,颐养精神!足矣!

附白公智先生作品原文

    《忆秦岭》  (组诗)

文/白公智

天下先有秦岭而后有秦,先有汉水而后有汉
尊秦岭为父,汉水为母。方知
秦因刚猛而雄起,汉因怀柔而寿昌
尊秦岭为父,亦是天下人之父
是老子的老子,《道德经》的老子
秦皇汉武的老子,唐宋元明的老子
三山五岳的老子,江淮河汉的老子


如果我的诗歌里再无秦岭出现
世人必骂我忤逆不孝
必将成为第一大孽子而被秦岭腰斩,或埋藏
必将无根无基,无情无义
必将悄然寂灭于时光阴影,而抬不起头
我得像敬畏父亲那样,敬畏秦岭
让子午道,来为诗歌分行
让横贯几省的山脉,成为诗歌脊梁
让森林和百鸟,成为诗歌的颜色和声音
让太白极顶,成为诗歌努力攀爬的高度


之于秦岭,我半生以来一直在场
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开
我在此开荒种地,娶妻生子,过平民生活
感受大山之子的快乐,和痛苦
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秦岭真面目
几十年也无法读懂秦岭,就像儿子
无法读懂父亲。免不了常常心怀感动
夜半微醺,就让清凉的山风
带走叹息,和清越激昂的秦腔


在先秦。我率三千甲兵,火烧、锤凿
明修栈道。暗地却奉旨
杀向秦都,为汉王打天下,夺皇位
落得个路上死,路下埋。转世
落草为寇,日子一代不如一代,沦落成
民国挑夫,过秦岭,背盐为生
夜宿野店,讨好老板娘,却遭遇
湖广移民,操一口南腔北调,冲我
大打出手。转身
逃往长安,求功名。不料雾霾弥漫
任我怒睁双目,也看不清
三尺之外的前途。蜀道难,而秦道更难
长安与我,仅仅
一山之隔,却要我生生世世,摸爬滚打


有一天,我在秦岭之巅
不看东西,看南北——
“山北为骨,秀于内;山南为肉,
壮于外”。方知秦岭是面南而卧的
头枕昆仑,足登黄淮
一身而分冷暖,成为我逃不脱的
一辈子的命里秦淮线
一辈子都要在岭南山地,土里刨食
一辈子找不着北


无论诗里诗外,秦岭都在那里
无论前生来世,秦岭都在那里
无论悲欢离合,秦岭都在那里
无论富贵贫穷,秦岭都在那里
无论爱与不爱,秦岭都在那里
无论成败荣辱,秦岭都在那里
在东,在西,在南,在北
无所不在。哦,我的陕西兄弟
甘肃兄弟,湖北兄弟,河南兄弟
即便卑贱如草,也绝不草书
自己的命运。铺三千里山水长卷
一撇一捺,一点一横
我们也是大秦岭郁郁葱葱的草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3-21 15:25 |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3-21 18:57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婉儿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4-18 12:32 | 只看该作者
小女子读大男人
柔媚辩阳刚
诗扬彩练,评舞霓虹
双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12:01 |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拉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12:01 | 只看该作者
嘶沙 发表于 2015-3-21 18:57
来学习婉儿点评!

问候沙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12:02 | 只看该作者
蛇珠 发表于 2015-4-18 12:32
小女子读大男人
柔媚辩阳刚
诗扬彩练,评舞霓虹

谢谢蛇珠,你的图像真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4-21 1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4-26 17: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婉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6 20:4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