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木 于 2016-1-4 00:38 编辑
——读诗人李小洛的《背影》
文/西木
选自《中国当代优秀诗歌赏析》(第一辑)西木著,线装书局出版
曾几何时,我们被朱自清的《背影》感动得热泪盈眶,泪流满面,父亲拖着肥胖的身体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感动了一代代人,那种父爱的伟大令人难忘。如果说朱自清的《背影》表现了一位活着的父亲在生机所困下的伟大父爱,那么今天我又被另一位去世的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就是诗人李小洛的诗歌《背影》中表现的伟大父爱。
父亲去世了,这是人性中较为痛苦的事情。父亲和母亲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不仅表现在血缘基因的繁衍延续中,更表现在一种无法替代的人性情感所聚合的伟大精神里。因此对父母的去世,也就表现出一种强大的怀念与悲痛,往往这种情感给人以强大的震动。诗人李小洛的《背影》正就达到了这种效果。
诗之第一节,写父亲去世了,而诗人并不提及死或者去世这样的言辞,只是说“父亲出门时带走了/一袋草籽,他是背着草籽离开的”,“出门”“走了”“离开”这些词表面上用得多么平静,实质上表达的感情非常的强烈。一方面从这些词的情感色彩,和民俗习惯,表现对去世父亲的敬重;另一方面是悲痛心情的流露,简直无法提及父亲的死。父亲生来以土为生,走时带的“草籽”以土为止。诗人取义“草籽”这一意象,我想有表现父亲人格平凡的一面,表明父亲并不是多么的伟大高贵,只是普通的农民,终生与土地有关,与小草为伴;另一方面,我觉得诗人取义于传统文学中“落叶归根”“化作春泥更护花”,人死入土为安,把最后的经血全部交给了泥土,交给了万物。父亲去世在春天,“尝试着去过另外一种生活,一种/不同于种植蔬菜和粮食的新生活”,“另外一种生活”是什么生活?诗人只是说“不同于种植蔬菜和粮食的新生活”,人死不能复生,明知如此,却说是“新生活”,悲痛莫名言状,安慰无以为由。同时也是对“草籽”一说的深化,父亲活着受尽劳苦,死了仍不忘受苦,这种人格的伟大,人性的崇高才是我所怀念的。
诗之第二节,写送父亲,看“背影”,这是此诗的一个焦点。出殡,也许细雨霏霏,也许浅草才没马蹄,魂旗灵柩,缓缓前行,哭声哀乐,撼天动地。也许由于风俗,我和母亲守在家里,却不能前往。然而终究忍不住巨大的悲痛,“放下了手里的毛线/送他到村口,我们的眼里饱含/热泪,他却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们/背着他荒草般背影在春天/一步一步越走越远”。多么悲痛的时刻,多么断人心肠的怀念,捶地问天,与何人说。平静的语言下蕴藏着火山一样的激情爆发,催人泪下。
第三节写父亲的墓地,说是“山坡”“修好房屋”“满坡的野棉花”。记得诗人杨光的短诗里这样提到过棉花:“奶奶走后,再没有回来。第一次得到她讯息,/是这个冬天,雪花开遍荒凉天空。/我始知道,奶奶去了天堂,在那里种棉花......”诗人把对奶奶的思念反移植到去世的奶奶身上,让奶奶为我们“种棉花”,以表达对奶奶的思念之情。我想这两处的“棉花”有同功之趣,诗人无尽的怀念近乎以错乱的想象逻辑表达,既符合人死了灵魂还活着,只是去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宿命观点,又是诗人悲痛情感驱使下对逝者亡灵的安抚,足见其悲痛之情有多深。
最后一节,诗人回到父亲曾今生活劳作过的家,然而此时却是人去屋空,留下的只是物什、庄稼、粮食等等,再就是孤苦伶仃的老母亲,和为生计奔波的子女,更是伤情难耐,不敢一目相对,这是对怀父之情的延伸和补充。
读这首诗,确实催人泪下。父爱是伟大的,不管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在子女眼里,他却那么圣神。正如我在《三月祭》中有这么一句话:“您的儿女,即使卑微的瘦骨,谁还/亵渎您所付与生的庄严,谁能/在成败荣辱中遗忘您孤独的英灵”这就是父之爱所作用下的对父亲的爱。诗人在写法上非常讲究,诗以“背影”为主,却不见“背影”,全诗暗示“背影”之处只有第二节,那也是不见背影的“背影”。其他三节尽在渲染,蓄势,暗示,补合,正是巧思如织,功底非凡——
·背影
作者李小洛
这一次,父亲出门时带走了
一袋草籽,他是背着草籽离开的
他要让自己在这个春天
尝试着去过另外一种生活,一种
不同于种植蔬菜和粮食的新生活
我和母亲放下了手里的毛线
送他到村口,我们的眼里饱含
热泪,他却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们
背着他荒草般背影在春天
一步一步越走越远
父亲要去的地方是片山坡
多年以前他的父亲在那里修好房屋
满坡的野棉花啊
就挤满了他们下山的路
他这一次真的上山去了
他留下秋天的庄稼和粮食
留下了我和母亲的空房子
也留下了春天这一片疯长的荒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