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彭先春:特朗斯特罗姆的纯诗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彭先春:特朗斯特罗姆的纯诗世界

  i% n( \: }3 k9 n5 f6 h9 v
( a7 G) c/ J  u# f1 K1 a    早在1992年,诺奖得主、诗人沃尔科特就呼吁:“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如此说来,特朗斯特罗姆在十年前就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 H- Z) a& @+ A3 g! f+ V! f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七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人。9 y& d; }; D" m* F3 p* g) U0 Z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有的诗人只属于大众,有的诗人只属于诗人。这话的另外一个佐证就是下面这句话——博尔赫斯,作家们的作家。( u2 E; C. j1 @# x; a  j9 f0 [
    要想读懂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就必须先了解跟他的创作关联的诗歌理论。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这是目前我能看到的仅有资料中显示出来的套在特朗斯特罗姆头上的概念。公认的评价是“当世最伟大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那天看见诗人于坚评说特朗斯特罗姆时,用了一个“表现主义”,我很诧异,就去查了查,发现它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是交叉的,相容的。% k2 s' s# F8 b6 |
    特朗斯特罗姆师承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不闹明白这两个流派的风格特征,就无从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
3 F9 v" U6 ~  n8 t# C    “超现实主义文学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后一世界比前一世界更真实。强调诗人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写梦境,幻境,事物的巧合,提倡自动写作法,把梦幻和一刹那的潜意识记录下来,达到‘纯精神的自动反应’。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作品追求神奇,奇特的艺术效果,充满出人意料的形象比喻,有些作品想象丰富新颖,但大多晦涩难懂,语言缺乏逻辑性,规范性。”$ u) _5 E  ^' B: ]) U* H2 x
    这是关于超现实主义的介绍。需要记住这些关键概念短语——梦境,幻觉,无意识世界,神奇奇特的艺术效果,出人意料的形象比喻。
0 J+ N/ n' w2 P7 u' f1 L& Z; w    “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
1 ?( w. N1 i2 l2 |/ \    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效果,可是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象征主义者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者如实地描写客观现实。他们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征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J/ ~; y+ ?, [$ @
    阅读上述资料,需要牢记的是,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明暗配合,扑朔迷离,大量暗示和象征。+ P2 \. A( w9 v+ X  ]: w1 z
    从提炼的这些词汇中,可以发现它们关涉诗歌题材、诗歌写法、诗歌阅读。属于诗歌写法和艺术效果的是暗示、象征,明暗配合,扑朔迷离。属于诗歌题材的是梦境、幻觉、无意识世界。属于诗歌阅读感受的是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
. |, X5 Y/ z% }( }2 L. `1 F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一件事情,就是为什么读着这些诗歌,感觉很神奇,很出人意料的语词组合,但似乎不懂,原来是深沉隐喻作怪。象征主义诗歌要的就是这种效果。8 l4 P+ ~5 `) c* }
    据诺奖委员会介绍,“特朗斯特罗姆的多数诗集带有一个特点,显现为简练、具体而苦涩的隐喻……在他最近的诗集中,特朗斯特罗姆的风格已经转变,篇幅更为简短,凝练程度更高”。这种评价从他的前后期诗歌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前期如《果戈理》:
6 c' j9 Z$ \+ Y  s6 m2 U    西服破得象狼群。6 f+ e0 j# N5 T) M
    脸象大理石。
1 T0 x* I$ V  p3 W0 \9 G    坐在堆满书信的森林里,那森林仿佛因
) _' i) {- d' t: g    嘲笑和失误而叹息。
" W. L7 W  b* r2 i    啊,心象通过敌对的隘口而) X1 D5 N' w& W7 O% m- e
    飘动的一张纸。8 f/ C! y: r) K. \5 z# p6 W
  
" X1 R$ }2 o8 u* F" h    落日偷偷地来临,象狐狸来到大地上,
7 d  z3 ~' N% a1 l  s9 x    转瞬间点燃了野草。+ F4 R6 ~( |& w0 I
    宇宙间充满了犄角和蹄子,地上
+ D6 ]3 j% _* v    双座马车象影子一样
; Z& V9 M8 `) @( X    在我父亲亮着灯的院子中间奔驰。5 w2 Y( L/ u$ W' I8 r
    V: W* c/ J1 i, s; |4 u
    彼得堡与死亡处于同一纬度,& \9 z6 x$ U- s! Y
    (你看见那倾斜的城堡上的美人吗?)
' l5 o; j6 l. U5 Q    在那冰冻的居民区周围
3 I6 z; s# j8 B    穿着大衣的穷汉水母般徘徊' N6 l( L' r$ a. S# S
  3 o$ ?) l% A9 u
    而这里,参加忌斋,他还象昔日一样: A5 H( N  \' ]% D
    被欢快的牲口包围,
) X7 d# e  g. d/ }6 O2 I9 z    不过它们很早以前就已去
) f/ f& e) T- i& q    树线以上的远方草地。
+ h4 n# _( s( |% d3 V9 e  
+ |* d# T" V9 J1 |  {" v3 \3 O    人类踉跄的桌子。
9 `+ X  z! Y, [: ]/ R5 V8 \    请看,黑暗怎样焊住了一条灵魂的银河。" l" I! B* f! A# M0 ^1 ^3 `
    快乘上你的火焰之车离开大地。
' r/ `* e/ k5 O4 i- {+ f    具体而苦涩的隐喻充斥着诗篇,诗人从遥远的国度审视逝去的果戈理,情感的交融通过晦涩的意象呈现出来。' y. ^+ n) l' A  B9 _
    后期如《巨大的谜团》中的《十一月》:
' s6 b* d/ A& E2 M! L/ I* J/ W    当刽子手烦躁他变得危险。
; N. I5 c6 t8 w: X1 U0 a. Y    燃烧的天空卷曲。3 f& G# T5 h+ j% z; _( l1 A- H
    可听到狱室与狱室间敲击的响声,/ V& h$ t5 a' I) ^& ]
    从霜冻的地面涌入空中。% R1 v. b: N4 T/ u$ F% h- S2 j
    几块石头像满月发光。- d) g$ d+ `3 i1 a
    像这样篇幅更简短,凝练度更高的诗句,大多出自他的最新诗集《巨大的谜团》,这是特朗斯特罗姆中风以后创作的诗歌。
" C1 S4 g* V' F    从特朗斯特罗姆前后期诗歌创作的变化,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他对象征主义诗歌进行着改造,将晦涩难懂的隐喻替换成尽量接近生活现实的意象,让读者在明澈巧妙的意象把玩中获得诗意的体味。难怪在颁奖词中,诺奖委员会会给出这样的称述:“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3 z- f: O  S$ B: @# N    仅就有限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译作阅读体会来说,我个人更喜欢特朗斯特罗姆后期诗集《巨大的谜团》里的诗歌。6 `# R5 B% V! S, W3 r- I" ^, _
    要想走进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世界,一个概念我们就不能绕过:纯诗。这是象征主义流派的主张,自马拉美开始,到瓦雷里高调提倡的纯诗创作,是象征主义诗歌价值所在。
# l* C( A7 m9 P3 N. |4 O: F3 m# Z4 Q    先来看看瓦雷里的中国学生梁宗岱先生对纯诗的解读:“所谓纯诗,便是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事,说理以及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底形体的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起我们感官与想象底感应,而超度我们底灵魂到一种神游物表达光明极乐的境域。”梁宗岱这些话更像是从一个阅读者的角度来解析纯诗概念。
& {" T- [  G, H    再来看看瓦雷里对纯诗的解读:“也许说‘纯诗’不如说‘绝对的诗’好。它应被理解为一种探索——探索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效果,或者毋宁说是词语的各种联想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效果。总之,这是对于由语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的探索。这个探索可以摸索着进行。一般就是这样做的。但是将来有一天,也许这种探索能被有系统地进行,这并不是不可能的。”瓦雷里的这段话更像是讲给诗人听的,他想告诉诗人应该怎样进行诗歌创作。+ B/ f! t# _2 \1 f
    或许上述两段文字理解起来有些费事劳神,那来看看这样一句话——“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b: U, ]& [7 s7 t1 W$ Q% C' U
    你得强烈关注两个关键词语:表达与表现。一字之差,诗歌创作与阅读效果迥异。0 v; c- {7 F  h' t$ P
    擅长“表达”的抒情诗,在象征主义诗歌里面就遭到摒弃,他们更喜欢描述性的“表现”。这对大多仅仅了解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中国人来说,就显得生疏和不可理解了。我们习惯于党文化表达,也接受擅长意识形态表达的诗歌,马雅可夫斯基的那些上世纪中叶流行于中国大地的政治符号诗句就是“表达”的经典。马雅可夫斯基诗歌在我们这里被冠以政治抒情诗。那个排斥西方文学,独尊前苏联文学的时代,我们能读到的诗歌大多就是这样的政治附属品。然而事实上,作为自称未来主义的马雅可夫斯基的许多诗歌我们并未阅读,译者是根据上峰指示翻译那些可以给我们看的诗歌,媒体也大量宣传他的阶梯式政治抒情诗。可以想象,在阅读都受到极大限制的时代,我们的幼稚与缺陷是多么明显。由此,我们可以联想中国诗人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那些从马雅可夫斯基处得来的灵感复制品,在中国土地上赚取了多少喝彩。然而可悲的是,擅长歌功颂德,拥有“时代的歌手和号手”称号的郭小川并未逃脱“五•七干校”的厄运,就连御用诗人贺敬之也曾受胡风事件牵连。而后者胡风,现在看来,却是文人的榜样。) y; Z) v: C$ P( a
    诗人是独立的人和思想者。惟其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自我,诗歌也才拥有个性的光辉。而甘愿成为极权统治的歌颂者,甚至有时对邪恶权势进行毫无羞耻的膜拜,则是诗人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一个被政治体制俘虏的诗人,可以想象他的诗歌价值。
# [- i4 c6 z) T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再回头品味“纯诗”概念,就能明白诗人该干什么和怎么做了。' K( |! W: o9 k6 n" V
    作为象征主义诗人在当代的代表,特朗斯特罗姆完善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质,其诗歌风格呈现出来的朦胧美和神秘色彩,是显而易见的,象征暗示隐喻的使用,令他的诗歌诗意飘忽,给读者留下更多品味的余地。本文想就《巨大的谜团》部分选诗来说明这些特点。
. s' [3 ]" q  S. S% J    先来读读《易格尔洛克》——
- W+ Q3 `0 B6 }7 z) f    玻璃池里的
8 a/ L0 J/ w' C' m- B    爬虫
0 S/ ~" G0 P4 O' T4 A; t    一动不动。
7 `1 p1 T0 j6 o- U- E, E    一个女人晾晒着衣服。
9 s+ p- B7 ^7 E4 K9 t7 ]' M5 v* x1 W    她的沉默。
- `  u/ n6 }5 d) i% @    让死亡驻足。; N8 j. D! x$ L# J" a& f) y
    在水底深处
, b- H8 Y3 A; l. s( O    我的灵魂静静地下滑
7 Y0 Q9 A0 h. R6 g% ~4 q    像一颗彗星。
) ?7 K8 ?' f% F    诗歌中有两个具象,一是玻璃池里的爬虫,二是晾晒衣服的女人,都是无阅读障碍的意象。显示诗歌张力的地方在于“她的沉默∕让死亡驻足”。为什么  一个女人的沉默,就会让死亡驻足?这是阅读到此的疑问。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猜想,或许这是诗人看见晒衣服女人时的一种联想,那是诗歌的感觉,神奇又充满灵感的瞬间。能够看出来的是诗人感觉的跳跃幅度很大,由沉默到死亡,这是好几个空间的转换去了。一个疑问尚未消除,紧接着就来第二个疑问,而且这个疑问更加强烈。为什么说水底深处,诗人的灵魂在静静下滑?可否做这样想象,诗人看见爬虫伏在玻璃池中,一动不动,于是就联想自己仿佛也趴在玻璃池里,像爬虫一样,而且在诗人的联想中,那水很深沉,自己的灵魂仿佛在水中静静的下滑,很慢的滑动,接近不动,就像爬虫一样。静止,让人想到死亡。死神安静的游走,却给那位晾晒衣服的女人镇住,她尽管沉默,却没放下手中的活儿,那些翻飞的手上动作,让死神止步了。诗人给这种下滑姿态还赋予一种具体的意象——彗星。灵魂无形,而彗星有形,这种转换就让诗句生动起来。只是我们还是不清楚为什么诗人要说自己的灵魂在下滑,很安静的下滑。就在这些似懂非懂处,诗歌的韵味就出来了。诗意含蓄,留给读者不少想象的空间。
' f) @* ]. n8 C: R$ L2 f    想必,这些我们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借助诗人的一句话来解释:
6 _, D. U! ?$ [' s$ G" _1 }5 j    “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2 ]" F3 I6 a0 N+ Y" v- l6 Z3 U2 \    只暗示,不说明,那么,我们应该可以明白一些东西了。就在这种暗示中,我们体会到诗歌的意味了。
/ h( l; `0 j; h" q% f5 F* Z    再来看看《表象》1
# R. i0 J+ ~. @    在路的尽头我目睹强权" a  \8 x8 w# V8 J( j
    像一只洋葱
4 c/ z7 \$ z  F# ~: V    重重叠叠的面孔9 O5 L- m' g% [+ }
    脱落,一层又一层……- c* Q! w$ W* [9 c9 S7 _
    似乎可以做这样的理解,诗人是想表达一种观念,就是对强权的认识——无论哪种强权,只要不合民意,在大家起来反抗的时候,强权就会垮台。当然,诗人不是政论家,诗人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他给强权赋予一个具象:洋葱。“路的尽头”暗示反抗者要走的路很长,诗人臆想中望见遥远的道路尽头,在那里,经过很长时间后,强权开始垮台。想想当世几个独裁强权的垮台事实,我们似乎可以在诗歌中达成一种共鸣:卡扎菲倒台了,而且死相难看;穆巴拉克倒台了,而且接受审判;突尼斯人民站起来了,独裁者倒下去了;也门人民也要萨利赫下台了;叙利亚这阵子闹腾得欢,反对派声讨独裁政府了。洋葱有很厚的皮层,需要一层一层的剥去,才能最后空虚。无形的强权在诗歌中变成有形的洋葱,强权的外衣被层层剥去,一如洋葱被层层剥去外皮。洋葱层层叠叠的外皮,在诗人眼里,看上去却又像一张张面孔,这种叠加的意象,令诗歌瞬间灿烂起来。强权——洋葱;强权垮台——洋葱剥皮;洋葱剥皮——面孔脱落。这种意象跳跃式的思维,就是诗人的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人的语词里,没有口号式的“表达”,只有描述式的“表现”。
6 }, r3 Y. k1 N6 {+ J. ?    《表象》2/ ^* B% A& L: Z4 i( p5 ^, b) Y/ c
    戏院已空。午夜里。- A& A7 K* j9 Z  h1 h* X
    言词在表面燃烧。
& Z! W+ o. [! p: f+ T3 X# i1 k& A    没有回应的字母,难解的谜团8 Y# r: n/ N& {# J$ F, a( n8 r
    在闪烁的寒光里沉落。6 K. N4 ~2 M8 X: j8 Z# c" P$ l; O- `3 y
    对于“《表象》2”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这样的理解,诗人为言辞设置了一个场景:午夜,散场的戏院。诗人站在戏院里,此时四周一片空旷,先前的表演与情节还在脑海回荡,尤其是那些说辞萦绕诗人耳畔。于是,诗人仿佛看见那些言辞在眼前跳动如同燃烧的火焰,只是这些燃烧的言辞却没有呈现字母,致使模糊的言辞没有清晰的意义,就同谜团一样,令人难解。时令应该是在秋冬,“寒光”算是证明。冰冷的寒光在夜晚闪烁,费解的言辞在诗人眼前跳跃,擅长通感的诗人在联想中将这些言辞幻化成燃烧的火焰,像个谜团在夜晚沉落,沉落的同时,寒光紧密围绕并且闪烁。诗人是奇怪的物种,他们可以想象我们不能想象的事物,他们可以制造我们不能制造的意象,而这些神奇的意象恰恰是诗歌闪烁光辉的所在。
/ [# }: K3 I2 [$ D' }    读到此处,我似乎可以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诗论了,他说:“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现它。”那些燃烧的言辞就是逼迫诗人要展现它们的精灵,通过诗人之笔,它们完成了诗歌之旅。$ l2 i- M. d& y; J3 k
    在《降雪》这首诗里:
" t6 k2 z4 m) b( d8 C    葬礼不断
8 X( v% j# S% C2 T4 l    它们像
1 n: j" R' L# ~' ?! f% u: f$ I- n    我们趋近一座城市时2 D6 \- l$ p$ V8 }8 K7 t3 X0 J
    那越来越多的交通标志。
, `1 Y5 H, R& {6 w- F! q    成千上万的人注目6 s4 v7 R' d9 m0 `8 k
    大地上长长的阴影。
  m% F  h# Q/ `  E8 {% C  D    一座桥自个儿
! ~2 }" u' a2 |) l    成形! |: O: x( }% t4 V" G2 g0 O
    在空中慢慢伸直。1 w! \. N) M* ?  D. q4 X- l
    冬季,死亡摩肩接踵,不断的葬礼进行着。在诗人眼里,墓碑(它们)就像鳞次栉比的交通标志,次第呈现在眼眸。墓碑和交通标志发生联系,这需要大跨度的联想,只有诗人惯常如此作为。那么,“大地上长长的阴影”是什么呢?能引起“成千上万的人注目”的东西是什么?我以为这可能要联系诗歌题目“降雪”了。瑞典地处北欧地带,严寒季节远长于其他地方,冬季下雪是怎样一番景象?那纷飞的鹅毛大雪,密集的雪花可能淹没原本宽广的道路,汽车碾过,只留下窄窄的辙印。能见度很低,加之大雪飘飞,那条车道从远方看上去,显得阴郁,如同一条阴影。也可以想象,这条道路是雪后初霁所见,两旁全是积雪,车辙印长长的,看上去跟一条阴影无异。单单阅读上面两节诗句,我们是不能感受到诗意的。妙在下面的诗节:“一座桥自个儿∕成形∕在空中慢慢伸直”桥,大家都见过,只是在诗中,特朗斯特罗姆将静止的桥动态化了,“自个儿成形”,还“在空中慢慢伸直”。可以想象,大雪覆盖桥梁,高高的桥梁如同白乎乎的体态肥硕肉感的女人,伸展长长的玉体,在高空展示迷人的姿态。这时,诗人正好经过,看见了,瞬间感悟到了诗意,于是,就写下来了。什么样的桥?估计高架桥最适合这样的描述,长而高,向远方伸展出去。按理说,我们都看桥,也都会忽略对于桥的诗意感悟,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看上百遍,我也写不出像样的诗句来。可是在降雪的日子里,诗人却能够看出桥的诗意来,凭借一个“成形”,一个“伸直”。说到这里,似乎明白过来瓦雷里的那句话的意味了,诗人要做的事情就是“探索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效果,或者毋宁说是词语的各种联想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效果”。8 ]& L1 A% S4 R1 ?7 X' r4 p
    《签署》这首诗是我发现特朗斯特罗姆最诗才的证据。5 a: }, `' o2 o/ y
    我不得不举步: F+ v! j+ e, C- Z. T( i
    迈过黑暗的门槛。
" x) `8 n' X7 e' c2 u! W- H: ?4 ?" L    一个大厅里。3 L1 r- f# V! H  f' j+ L$ K7 L3 o7 x
    白色的文件闪烁。2 i8 N& ?) c9 p# B  S% |
    随重重影子晃动。
) w% ]1 i# C% D. `6 x/ Q    个个都要签署。# H9 w5 O- b" ?7 }
    直至灯光湮灭我
0 I* J$ _: A& a: n, m- g, r    并将时间叠起。
2 ^; h# p/ `4 {4 b4 W    可以想象一个情节与场景,诗人要去办理什么手续,或者我们朝最惬意的方面想,诗人要去旅行,跨国旅游,接受诸多崇拜者的拥戴。出国自然要签署许多文件证明,在一个行政场所——大厅。事实上,签署文件或者办理手续是无数人经历过的事情,甚至诗人也有许多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只是目前我没看见谁为此写出漂亮的诗句。这么简单的诗句,却可以成为经典,实在令妄自写诗者汗颜了。+ W, w4 N% k  o( b6 b# W
    我们试着这样做,将最后两句掩盖起来,只读前面叙述部分:$ i1 M  O( X; F
    我不得不举步6 q6 d/ x% w" T4 a
    迈过黑暗的门槛。
" y( e( u* |1 \3 r7 N0 y( h( S    一个大厅里。
1 w& e: {) Y6 W) b4 b/ P    白色的文件闪烁。
. [) F; ~- [  y    随重重影子晃动。6 {3 _; j9 K: T7 R
    个个都要签署。
% O) r, Z" v7 ^) F' ]    如此怎样?那就不是诗歌啊。你会这样说。我赞同。而且绝对要向那个敢于将这样分行排列的句子送至眼前的家伙猛挥拳头,加上呵斥:好好写诗你就会死啊!且慢,等我将下面的话推介给你,你就不会胡乱下结论了:1 B4 z, F2 |! }/ H4 q
    直至灯光湮灭我2 a4 @+ i) S  P* @  K9 k) I
    并将时间叠起。
9 [! _( S: b1 c    试想,诗人签署文件时间可能向晚,一大堆文件需要阅读,然后签署“同意”啊“照此办理”啊什么的,再或者签上特朗斯特罗姆的大名。这需要很长时间,慢慢的,天暗下来,大厅里的灯光亮起来,照耀着诗人。他用了一个词语“淹没”,液态化的水替代了无形的灯光进行描述。这不算困难。妙在“并将时间叠起”,本来应该这样说,花很长时间签署文件,我感觉时间在慢慢流逝。真的这样说,就没有诗意了。特朗斯特罗姆天才通感发挥效应了,时间被叠起,这就显示灵感才华了。我可以这样理解,诗人看着文件被折来折去,一边要签署大名。恍惚间,诗人看见的不是被折叠的文件,而是时间在人家手里被折叠起来。化无形为有形,这又是诗人技巧的体现,有形的文件被无形的时间替代了,而且无形的时间在替换中获得了有形的描述。就这么一转换,简单的生活事件就变成绝妙的诗歌事件了。自然,能够领悟这样感觉,只有超级诗人可以做到。2 a. d) g4 n7 ]
   《俳句》2是一组俳句诗歌中的一首。; M  I, Q) k. j& S7 @+ |& {
    一只牡鹿在晒太阳。7 ^' U# B  Z% x+ c* X% }
    苍蝇飞来飞去,为了把影子8 t$ P# s# t2 X& d2 b
    缝补在地面上。
( k% [. m7 \+ ^$ b0 o" H; c    想不到特朗斯特罗姆居然留意研究日本俳句,还借用俳句形式写了一组很好的诗歌。关于日本俳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写一组关于生命感悟的散文时,曾经高度赞扬“俳句之圣”松尾芭蕉的一首经典俳句《古池》:“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其实,我觉得对这首诗的翻译,另外一种版本更好,译者是本着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进行意译的:古池啊,青蛙跳进水中发出的声音。它不按照五七五的句式翻译,而是根据诗意进行处理。比较而言,后者翻译更能让诗意汹涌。不信你可多读几遍试试。现在回想,这首诗歌给我的关于生命真谛的思考依然印象深刻。资料显示,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俳句有无季俳句和自由律俳句。特朗斯特罗姆是按照自由律俳句形式创作诗歌的。
  D3 ~( \5 `$ y  ]7 U6 Z    来看看上面这首自由律俳句式现代诗歌。简洁朴素到令你怀疑诗歌是不是就该这样创作。倘若单看上面两句话“一只牡鹿在晒太阳∕苍蝇飞来飞去”,你会觉得诗歌也太简单了,就跟那首很俗气的《两只蝴蝶》歌词相似,我都能随便写出来。然而,相信这个“然而”对你是个不小的打击。我们常常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却常常忽略许多自己不懂的东西,那就是诗意灵感。放我身上,我是写不出下面这句话的,在特朗斯特罗姆之前,我也永远想不到有谁可以写出如此诗句。因为我们不是诗人,或者说不是高明的诗人。苍蝇飞来飞去,原来是为了将影子“缝补在地面上”。原本苍蝇飞舞,会有影子投射在地面,但那是虚的东西,诗人却将它联系到了生活中最常见的缝补衣裳这件事情,苍蝇的影子左冲右突,在地面上划出道道线条,如同缝补衣服的丝线。由虚而实,这个跨度很大的联想,就让诗意涌现。写到此处,似乎突然明白了颁奖词里的一句话:“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那就是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在诗人眼里洋溢着诗趣,他也借助诗歌语言让我们发现现实生活的美。诗歌,就是诗人在观照现实的时候,大脑瞬间产生的灵感投射在文字上。同样的文字,放在你手上,放在我手上,就不会成为诗歌,可放在特朗斯特罗姆手上,就变成了诗歌。7 Z$ G: E6 I9 ~5 [* P, |
    相同的技巧使用,在下面这首诗中也有体现。% p" v( g. e3 [
    《俳句》3/ B! @+ U2 ?, N/ ^) G& H
    一阵刺骨+ S- ^  ]8 D8 e
    寒风吹过今晚的房间——$ a! t7 ~; H6 I( W7 @- i) P5 z# i
    如一串恶棍的名字。& V9 Q( c4 Q6 B, _/ U6 a% @8 E
    谁都领受过刺骨寒风的味道,在寒冷冬季,夜晚,呼啸而过的冷风穿过房间,袭击人的脸。由寒风联想到恶棍的名字,由实而虚,这种意象转换出人意料。凛冽的寒风,给它命名的话,我们一般不会想到恶棍上去,诗人的联想却可以做到,而且这样一来,文字陡然产生诗意。
% F* c4 _7 s! x1 L$ Z" ^    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这样的文句,我们也能创造出来?事实上,这种错觉在很多阅读时间里都会产生,我们读着那些大师的文字,就觉得似乎自己也能写出来的。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读到这些文字前,你是永远也写不出它们来的。
3 Y- D1 H$ _: W8 F/ f    在特朗斯特罗姆的眼睛与思维中,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灵感产生,而这些灵感来源于观照现实后产生的梦境和幻觉,或者干脆就是梦境与现实交织一起。在梦境或者幻觉中,诗人徜徉在诗意的林荫道,随手捡一句话甩出来,都是灿烂诗句。可以这样想象,特朗斯特罗姆视力所及,均是诗意的种子正在发芽,它们要求诗人将自己从土里拔出来,在手上挥舞,夺人眼目。4 M# u6 r+ ]! X  V9 w) U" a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诗人的另一句话了:“诗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和梦是手足。”
# ^4 v2 q# A; l0 C7 Y    综观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可以发现一个事实,意象在诗歌中占据特殊的地位,也产生非常的诗意。因为诗人采用“表现”的描述性语言,就得通过意象传递暗示隐喻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在这点上就跟中国古典诗词手法契合了。含蓄内敛,借助比喻或象征暗示诗人思想情感,这是很多中国诗人的长项。我们在探寻诗人思想情感时,往往借助分析那些鲜明生动的意象抵达诗歌主旨。
( U$ W9 ~5 J, ]% F; L& B    在我看来,东方诗歌与西方诗歌交汇相通之处,就在于对意象的共同把玩上。长于把玩意象,则诗歌味道更浓。庞德认真研究过中国古典诗歌,所以开创“意象派”诗歌,宣布对东方诗意的认同。作为象征主义后继者的特朗斯特罗姆对日本俳句的研究与尝试,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承认了东方诗意中意象元素的决定性作用。追随瓦雷里的梁宗岱论及纯诗时提到的“超度我们底灵魂到一种神游物表达光明极乐的境域”的阅读感受,实际上就是借助诗歌中那些神妙的意象来实现的。按照梁宗岱对诗歌超凡出尘的绝美佳境的理解,就是写出陶渊明那样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种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神妙境界。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必定心境非同一般。心境超凡者,其创造的诗歌意象也是迥异于常人的,这份名单上除开陶渊明外,唐时王维赫然在目,因为他创造出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震烁古今的绝佳意象。
5 p  D3 M6 n& E) X  L    也就可以这样说,要想解开诗歌之谜,先从解读意象出发。5 w! {) s/ o! g+ d2 M
    纯粹的心境自然造就纯粹的诗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在玩味特朗斯特罗姆诗歌意象的时候,也常常发现诗人处于一种境界,这是诗人有别于常  人的心境在支配意识完成诗意的体验,上述那些神奇的意象就是明证。
- [3 k' y: c% Q1 p3 {6 h1 M2 V& h    诗意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潜伏在诗人的心灵,等待一个闪烁的机会,当诗人的感官与外部世界交接的时候,被触动的诗意往往借助灵感的方式,让诗人传达它的旨意,也即是特朗斯特罗姆所说的,是诗在找他,而不是他在找诗,是诗逼着诗人展现自己。这跟我们很多人不同,因为我们习惯苦吟,没诗找诗,即便没有灵感,也要拿捏一首诗歌出来。相较而言,写诗对我们来说就变成一种苦役,而对特朗斯特罗姆而言,写诗就是一种纯粹的享受,因为诗从梦中跃起,揪住诗人的手指,要他在白纸上勾画出那些奇怪神秘而又诗意充沛的字母。是不是可以这样猜想,特朗斯特罗姆是睁着眼睛做梦,他看到的世界就跟他的梦境是交融在一起的。对他而言,生活就是梦境,幻觉就是生活,他借助文字象征暗示来自幻觉梦境的景象,传达出内心隐秘世界的奇妙感受,而这些神奇的内容,就成为蔓延的诗意。于是,这个世界的花花草草,在我们眼里就是花花草草,在特朗斯特罗姆眼里,就是诗。

: \( P$ {1 M& \* t, ~, g0 ~8 `7 ?$ {. b& I# c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诗歌评论栏目)

' U8 k0 e  L/ \+ c" p5 _8 e0 g. I' q( j) b) u

* ]9 d% l% o, l& J+ [% v6 D
" W' K$ _4 Y: r5 ~! [) l1 T(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7:08 | 只看该作者
诗人是独立的人和思想者。惟其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自我,诗歌也才拥有个性的光辉。而甘愿成为极权统治的歌颂者,甚至有时对邪恶权势进行毫无羞耻的膜拜,则是诗人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4-2 17:26 | 只看该作者
布衣木叶 发表于 2015-4-2 17:08; E$ m8 |% c* c% u8 u6 d/ O
诗人是独立的人和思想者。惟其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自我,诗歌也才拥有个性的光辉。而甘愿成为极权统治的歌 ...
$ m! I, ~8 v7 {- q
这个转的bucu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4-2 17:27 | 只看该作者
有烟无火 发表于 2015-4-2 17:267 v& [8 A2 v/ e
这个转的bucuo

) \8 v2 W! w8 K9 E8 s0 X我也觉得,有空该认真读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4-2 17:43 | 只看该作者
剑萧 发表于 2015-4-2 17:27) K- W9 x, a6 |0 `( \
我也觉得,有空该认真读读!
! K( B  w' t. L) W& Y6 A
加荐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4-2 19:27 | 只看该作者
有烟无火 发表于 2015-4-2 17:43* f$ s5 e0 Y5 Q) Q
加荐读吧

0 k0 C* Z2 H, O) g  B明天微信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9 23:0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