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月清风 于 2015-4-19 15:39 编辑
明月读诗:海,借此打捞生活的影子
《当他面对大海》
作者:王法
当他面对大海
面对海底嗜血的牙齿
想象黑暗中受伤的事物
立志做一个不受制于任何风声的家伙
他知道那些“身穿燕尾服的兽类”
也熟知深水里的秘诀
2015-4-12草稿於长春
当他面对大海》(二)
面对大海他是惭愧的
为什么要对大海肆意谴责
大海是没有牙齿的
那些风浪也不是她的本意
他多想看看远处黑暗中的渔火
在阳光下破浪远行的三桅船
孤独的美人鱼在平静的海面唱歌
海风在他的背后轻轻地吹
像一只手柔媚的抚摸他古铜色的肩胛
面对大海他本该柔情万丈
2015-4-12初草於长春
《当他面对大海》(三)
眩晕。
一种居高临下的恐惧
一种搁浅的阵痛
巨大的肉腩 惊涛拍岸
粘液 酸性泛滥
银色的海岸线
犹如海蛇狂舞
一些尖叫和白森森的牙齿
稀释了盐分的泪水
铺天盖地而来
2015-4-16初草於长春
复制了法老同题而作的诗文,大海这个意象定触动了诗人不同生活话题:有丛林生存法则残酷,也有生活生命链条上精彩,面对生活这多样生活具象,该从哪方面选择呢?我想这也是每位爱诗人最抓狂,或犹豫不定绞尽脑汁处。比较三首同题诗作,一和三属于一种题材,二呈现生活另一面画卷,就如苏轼题西林壁,其实无法哪种文本呈现,都是通过大海这一意象,陈述,呈现生活,人生,关于生存的那些事,从自然界具体上看,万事万物都是形而上的个性,然而它们又互相关联,就像男女的爱情,有时是爱的美好,有时又是爱的痛苦和怨恨,不是爱情的问题,而是生命个性造成的困惑,生命各有各的命运,是一个自我的事,所以面对时,我们必须清楚这一点,厌恶,指责,对抗,在平等前提下,是一种解码,在生存的王法了,那么残酷,无情又是真实,人主观调控总有局限性,比如潮汐出现时,也只有回避的选择,这不是退让,而是顺其自然。而究竟我们该选择哪种视野,我想一个人站在各自的位子上,都会有自己的选择,至于结果怎样,一切也只能是一种天意。
对于第一首我认为如果把“想象黑暗中受伤的事物”再磨合一下,比如换成“眼前闪过黑暗里失眠呻吟的眼神 ,会更好,尽管读完给人有点未了错觉,其实,若把第三节和第二节交换,就看出诗人的巧安排,这立志,正是诗人的态度,文本立场性。
从语言新奇上,第三首更胜一筹。上来诗人用”眩晕“,把大海气势给予人的震撼生动写出,没亲见过大海的人一定感觉突兀,这是诗人在第一现场的感受,即使实写,又是用大海这一意象喻体借指生存深水严峻不易之道,在这里大海已不是大海,而是虚拟生活这一面海。这首诗以虚实海两条线路,直指生活的腹地。目睹过大海涨潮的人,或雨中临海的人,站在那里脑海一定有狰狞这感,有吞没的惊慌,有想逃的急速,从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就可以咀嚼出水,泛滥时的狂野,像发疯的兽,露出吃人的牙齿,诗人形象地呈现这一画面,正因如此,把海暴力、无情的一面呈现,也将生活残酷呈现出来。在大海中,要小心,在生活中也须谨言慎行,否则,转身就是悬崖,就无葬身之地。
在这首诗里诗人发明一个肉腩来寓意大海,那一团水,并对里面的成分特质做了说明,粘液,酸性,这些词是咀嚼触摸,接着用银蛇狂舞这个具象的比喻说明它的气势,壮观,及它的霸道霸气十足,更渲染暗示一个微不足道个体的惊慌,不安。为下一节做好铺陈,也为下文找到承接方向。整首诗可以说都在写海的气势,就是这种咄咄逼人,拉开生活的悬疑,也把虚写的一面渐渐显露出来。
总之,三首诗各有侧重点,各用具体喻体,具象,完成一首诗的主旨,虽说海还是那海,那人,但渗透不同思想后,衍生的诗意不同,表达的中心发生侧重,其实海如人性,人在生活,究竟以什么姿态视觉打捞,还要回到自我,这是法老诗留下的启示。
明月个见,不当之处,请见谅。
于2015.4.17
来自群组: 【纯诗印象诗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