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牧之歌 于 2015-4-25 19:32 编辑
底层人的精神世界
文/牧之歌
这首诗歌内容表达很清晰,写的是一场鼠疫中的小老鼠,实际上是在写人,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写底层人的精神世界。读来凄凉,不禁让人感叹人之渺小、人之卑微。
用细节去震撼人。第一节中的“在墙角”、“竖”、“灰色”,第二节中的“鼻子在颤抖”,这些都是极为动人的细节,描写的是病中的小老鼠,暗喻弱小的人。
清新的语言感染人。第三节中“贫寒的水”、“细微的恐惧”,第四节中“街灯可以取暖”、“面包屑”,这些句子或意象清新自然,是接地气的语言,是充满生活味道的语言。整首诗歌语言贴近生活,读来毫无障碍,立刻就抓住了眼球。当下,似乎有很多写作者,喜欢把语言搞的神乎其神、晦涩难懂、拒人千里,这样创作是会失去很多读者的。这也是诗歌不易被大众接受的重要原因。
关注弱小的命运。小老鼠就如同底层的人一样,都是弱小的,在这世上去“寻找一点面包屑,幻想一盏街灯可以取暖”。作者写的是大众的、普通人的精神世界,这是更容易触动人心的题材。这样的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诗歌的活水源头。我个人在诗歌创作实践过程中,也是在探索如何表现平凡人的生活状态、内心的喜与忧。因此,我创造一个虚化的人物:杨钢蛋。我诗中的杨钢蛋就是一个小老鼠,他充满了生活的无奈、恐惧,他高尚却又弱小,他飞不高、跳不远!却又在为生存、生活忙碌。他老鼠一样到处打洞,到处寻找粮食,奋斗一生可能一事无成,但这恰恰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不过我的杨钢蛋无论生活压力多大、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他始终在笑,他以坚韧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
因此,最后我想谈谈生命。通过网络得知作者是一个70后,结局是自杀。我想说的是:诗歌不是生活,但生活充满诗意。诗歌对写诗的人来说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写诗与生活是两回事,诗歌和生活不能混为一团。你可以用诗歌的方式思考、认识生活,但不能以诗歌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中很多问题,更不能用诗歌的方式来处置自己的生命,因为你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你个人,他属于很多人,至少属于爱你的人。我更愿意看到写诗能力很强的人,处理生活的能力更强。而不是写诗高人一筹,但处理生活的能力却很低级,动不动用生命去抵抗什么。我个人非常不赞成所谓的“死的方式很诗意”、“用死来捍卫诗歌”等等说法,这种说法极其荒谬,特别是对孩子来说有误导、示范作用。每一个写诗的人在写诗的同时,都要认真的想一想,你为人父母,你的诗会对你的孩子产生什么的效果?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你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如何谈的上去爱他人,又如何去爱“你要坚持的东西”?
2015.4.25
鼠疫
吾同树
一只小老鼠,在墙角竖起它灰色的耳朵
这是一只城里的老鼠还是乡下的?
我站在它的面前。它已无路可走
它的鼻子在颤抖,而后这种细微的恐惧
蔓延到了尾巴
它眼睛里贫寒的水,似乎泛起了波澜
一漾一漾地,把那种细微的恐惧
传染给了我
我们都是弱小的,在都市的角落
寻找一点面包屑,幻想一盏街灯可以取暖
(选自《诗歌周刊》2013年2月14日第45期“特别推荐”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