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曹 于 2015-5-5 06:41 编辑
爱得扬州入梦来——浅析诗人刘东宏佳作《扬州之爱》
文/曹玉治
写扬州的诗我真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扬州的历史文化过于厚重,因为我对扬州的认识过于轻薄。但喜读刘东宏先生的大作《扬州之爱》后,我又忍不住班门弄斧,误导几句。
我钦佩诗人的文化功底,这是写历史文化名城最不可缺少的基础。整首诗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在轻轻地穿越时空,都在悄悄地流出古韵,历史的背影与现实的风貌既相互缠绕,又泾渭分明,是呀,现实来源于历史,就像艺术照来源于素颜。
我钦佩诗人的剪材功夫,这是写好这首诗的关键。扬州那么大,那么深,那么厚,2500年历史,至少从吴王筑城开始,你写得完么?你道得尽么?诗人从题目入手下功夫——《扬州之爱》,重点落在“爱”字上。你再看正文——开头便是“春到三月,扬州”,写朋友之爱,让你心驰神往,进入诗境。二、三两节写草木之爱,即自然之爱,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既是古代智慧,也是现代理念。草木都有情,何况人乎?于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绿杨城郭”的扬州,柳树是其市树,古往今来,柳絮纷飞,阅尽人间爱恨。因此,“作者”选择在北京时间的零点时分“重逢”!与谁“重逢”呢?你懂的。我认为,是与“隔世伤痛”和“半生风雨”重逢,这是自然而深沉的书写,与作者的阅历有关。是的,只有在“零点”,心才能静下来,才能做减法,“放下富贵与自尊”,抛弃红尘之烦恼,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在美丽的扬州,你还有那么多的纠结么?重新开始吧,“病树前头万木春”。“月光换了尺度”,佳句也!这里的“月光”应该出自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不着痕迹用典,自然而然出世。
写扬州之爱,不可能不写恋人之爱。作者是通过“瘦西湖”引出来的。古代扬州发生过多少动人的的爱情故事,我是数不完的——抑郁而死的孙青,痴情一生的芸娘,青楼画家张玉良,投河自尽杜十娘……这些过去的真实或传说,都在诗外,不必一一道来。作者只用“玉人”作典范,道尽爱的滋味。这里的“玉人”是指美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林黛玉是扬州人,不陌生吧,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堪称千古绝爱!诸位,敬请重温一次“黛玉葬花”,去感受“衣带渐宽”的痛楚,去品尝“爱若糖衣”的甘苦。
写扬州之爱,不可能不写人生之爱。扬州的生离死别富有诗意,所有的阴晴圆缺也堪比扬州。人生如梦,聚少离多,无论对于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相思都是永恒的主题。“浮萍也是承诺”,此句极佳!“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是的,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都是游子,哪怕素不相识,哪怕萍水相逢,于彼于此,都是欣慰,都是温暖,都是希望!
写扬州之爱,不可能不写时光之爱。“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光既是旧的,又总是新的。时光之下,物是人非;时光之下,新陈代谢;时光之下,万物高呼!因此,时光之美,撼人心魄;时光之尊,至高无上!作者用“箫声”和“二十四桥”的最美时光收束全诗,可谓匠心独运,余音绕梁——“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末句“吹响岁岁年年”,以古喻今,提升诗境,压轴全诗,功力可见一斑。
节奏感、画面感、沧桑感、立体感,百感交集;构思美、语言美、典雅美、意境美,美不胜收——这是我真真切切的读后心得。的确,这首诗很美——即使忧伤,也是幸福;即使惆怅,也是希冀。另外,词语的陌生化和意象的自然化,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可谓张力无限,韵味无穷。
2015-4-30于石桥中学陋室
附原诗——
《扬州之爱》
文/刘东宏
春到三月 扬州
内心安宁 将沿途的风光
两情相悦 握在手心
放飞烟花 小恩怨和大情仇
至此不走 桃花流水
都是草木之爱 柳絮遮住
娇嗔 遮住辛酸的泪滴 遮住
不经意 在北京时间重逢
最宜零点时分 放下富贵和自尊
人约清风 把隔世伤痛
与半生风雨 放进农历时空
月光换了尺度 适合开始
西湖瘦了 衣带渐宽
玉人还是表妹
罗裳轻解 琼花如痛楚
爱若糖衣 甘苦自知
一管哀怨吹彻生离死别
一心一意 治百病 诉相思苦
诉久候的衷肠 两岸潮平
浮萍也是承诺
老井取水 时光像人间久远
故居依旧 桃花全是
新面孔 青梅竹马 从小练就了箫声
把二十四桥月色 吹响岁岁年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