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宇宙假说
陈亚平
我确认,感知与世界外界是相共联的,心识就通向对象。而世界通过人才能与世界联系起来。
人类文化的结构,同构于物理天体宇宙的构造。我们在直观的给予中,可确立时空维延展性,即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维度中暂存与续存。文化时空的不同维向,构造了最初奠基与延展的分别。但总体是处于一个过程的生成质态中。使其它有的空间自成体系,有的空间却在生成的变程中。这将揭示文化多重开延宇宙的本态。
多重宇宙就是自在域宇宙,自在域宇宙就是过程宇宙。我认为,这才是量子论、真空论、测不准原理、时空学说、质能方程式、波粒二象性、数理论、规范场论、弦论,对文化宇宙进行先验直观的经验性证实。
文化宇宙就是多间性循环态的生成性流动体。
外层文化宇宙区段与文化宇宙区域的交互的影响力,只有与内层文化宇宙区段与文化宇宙区域的自增长性、内在可容性、异源共归性相结合,才能使一个公共总体的文化宇宙成为可能。正如,两个同种原子靠近彼此时,原有的能级会发生能级分裂,产生新的能级。
每个独立的区域的文化宇宙形态都受内源自生的的形式要素的空间条件与历史动因的支配,但又必须在总体续设的、持续演替的、有无共联的、有限无限的、边际互异的、地域空间时间中得以联结,并以此建立与广泛外域文化宇宙彼此互补与共生的间性平行。文化宇宙是与无限不确定性的限制相关联的,它不能在生成性的领域之外设定某种演替的边界。正如时空可能不是绝对现实,而只是我们知觉与表象的一个方面。我将先验直观框架下的文化宇宙表征为过程全息,包括:
1.合界创元
2.互补增生
3.平行互间
4.终极奠基
5.内在中介
6.多域共并
一、文化宇宙的拓扑生成体系
我在对中国区域性文化圈正态分布及定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异域同构、异质同构、异时同构是世界文化总体空间的同态。比如,以后过程考古主义视角来看,我认为中国蜀文化既是长江文明的母体文化构型之一,又与异源性的黄河文明在生境区域重叠上的同域性(中游境域)和时间上基本同步性,保持着泛同构性和泛同质性,即文化之间的相互对应和相互反应。进而推导,这种文化特质的泛同构性和泛同质性,是世界文化总体的共同本原。
作为一种体系效应,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总体在时空结构上,既有相互关联的系统控制的再生状态之正反馈调节功能,也有使系统保持相对稳态、抑制或减弱成分所发生变化的负反馈回路,但更表征为:包含延滞环节保持自身的非对立的平衡。所以,人类泛文化体系与宇宙天体体系,从结构来看是同构的。
我提出这种宇宙空间与文化空间拓扑并构论,是以先验框架选择几个最基本理论命题作为公设,以此作为最高层的最普遍理论命题,而其他的普遍性较低的命题,逐层参照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来进行演绎。
文化宇宙天体结构范式与文化多元主义 、主体间性哲学、差异哲学、生成哲学、系统科学哲学、解构主义哲学有一定方法论基础的兼容性,但从暂本体论上看,文化宇宙天体结构论却提供了文化间哲学与生成哲学的认识论发展方向。人类主体是一个生产性文化的多元空间性的存在状态,人类主体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空间性单元。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塑造着我们在场空间,但与此同时,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集体性或社会性,生产出了更大空间与场所,而人类的空间性则是人类动机和环境或语境构成的产物,还存在历时的与共在的很大空间空缺余地,正是这样的空缺余地,才让全世界性的文化群落实体一旦有机会交往,便必然会形成价值取向的互取。这种互取,暗合了文化以一种宇宙发展的直观流程在完成自身的宿程。
分析世界文化发展史,各个地理向度上的文化现象,反复在本我一元的母代中,以时态的逻辑,与其他地理向度上的异域文化(异质)一元的母代,发生着交叉、平行、重合、拓扑的关联,这就是母代的共同一元,在空间上共存而又发生交融的多元的来源,并实现从中心到平行对等的过程生成。所以,在这点上,多元主义并不是相对主义。而是多元总体主义。而且,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演化史,完全对应了进化结构。其中的抗性、适应、变异、演替、重构、共存、再生,完全是创化中遵循的进化本底。无数的一元平衡被打破,自然就派生出多元。多元的暂构在解构更多元的过程中,造成了文化的系的本质,对应四个发展维度:疏抗化、边界化、融界化、多界化阶段。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元的或维的界线,只有在跨越后才又反促新的前沿边界拓扑化,所以,有跨越才有新的前沿。
跨越是将聚心状态变为发散状态的过程。将点发展为网,即以平等的交融来解构宰制,跨越才决定自由的活性,无数个文化体的融通体系和互促体系形成了跨越体系。实现了,脱离了现有机制而在新机制下与新形式的重新结合。在此意义上,宇宙天体的边界与跨越的无限过程,同构于人类文化边界与跨越的绝对无限域。
承认多世界的第三界面的中介的他者体系,意味着超越自身而向新的界域开启可能性,也意味着,向“自体与他者的“间性”的自由域开放,而不断确证自身。但这种“间性”并不是相互兼容,而是共同决定着共同的无限过程。不管东方与西方,就文化极的元而言,它作为一种时-空成长维,实质就包含了此在,此在的文化的生成却是开放的,是面向自己的彼在发展之维的预成的。
因此,整个人类现象界的文化模式,其维度的开显,成为一个生成性此在,这个“此在”必然要在自身的他物化生成过程中自我动态平衡的异己化,从而达到自身对自身开限的生成性自为状态。这一前生成结构在异己化过程中的自为性,是此在在在自身的他物化历限性和无限性的内在驱动根据。所以,从这种本体论性质的结构上看,人类现象界的文化模式,基本同构于:宇宙天体一体多元、多世界生成与开放体系。因为,开放性表现为它的异己趋同连续性。这正如跨元对话中意义的开显,正是彼与此敞开自身的维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说全球性恢复了文化的无边界性并且促进了文化表达方式的无限可更新性和无限多样性。
所以,人类文化形态与宇宙形成合一的互应体。例如:此文化单元群落和彼文化单元群落的互鉴、互融、互拓而形成的一种平衡与共生的正态发展定势,在消解了中心的前提下,为各个单元自身的独立,提供(但不包括因范式不同,而不可通约的元在内)包括祖代、亲代、子代迭代生成无限精细的结构。
人类现象界的文化模式,其迭代生成无限精细的结构维度的开显,成为一个生成性高维空间的此在,这个“此在”必然要在自身的他物化生成过程中自我动态平衡的异己化,同周围他者系统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进行能量、信息的转换,达到自身对自身开限的有序与随机生成的自为状态。借助于异己,此在在他物化过程中不断开显自身,从而互向的碰触、交体、融结,形成了新维体。这个驱动因是一个随机系统在演化着,它的状态随着时间而改变,且状态具有偶然性。包括:
1,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状态
2,经典结构下一般离散时间非线性
3, 状态空间的动态矩阵
4,网格均匀并行生成的无奇异单元
5,相互之间既平衡又独立的多个并行子单元
6,子域与子域之间的相邻关系不同于边界同一
7,多个子域不交于同一极点
8,此子域以动态的自体信息负载转向彼子域动态的自体信息负载而到达平衡
(1)演替的全域
每个文化模态在总态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群的自足系统,包括时间、空间分异位置、机能地位、信息位置。在局域文化生境区内,文化模态群落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重合情况而朝向分形增值、自扩与缩小差异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文化生境适合于更多的信息增长。文化自足系统重叠或同元,将导致因资源供应不足的相斥,但在一可利用资源过剩的竞争真空中,自足系统即使完全重叠,干扰性竞争一般不会形成,因而,重要的是:群元文化模态竞争的避免,要取决于资源利用的完全非重迭、非中断模式。
(2)圈域的交互
异质文化都有一定时空界域分布的圈域特征,各文化圈与形态内外均有系统的相互迭加,或间性共存链,从而形成了地缘群和时间链上的复合与群元次结构。但由于自足系统的时间差别、资源创新开发发展,也可导致此圈域文化元向彼圈域文化元的正态或负态的信息交替。
(3)原生的多核
每个文化自足系统核心之间都是独立的向心端线与离心轴,所有的异质与均质交流、接融、整一都由核心来执行。每个文化核心都具有固定的本源结构、执行单元、逻辑单元的布局。并且,每个内核都自己的母体逻辑单元可资运用,都有自己的呈现路径。可由自身基本创新核,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文化元极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全域子域群系统,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微观级、中观级、宏观级、超观级、外元级、超元系团,元的界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文化空间各元极系统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功能积累的创新将超越此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而不断扩展到彼空间。
这体现为:
一、空间失衡阶段。文化生产力低下,结构以实体为主,各自成独立的状态。域际之间信息联系不紧密。
二、空间均衡阶段。出现新信息从此区域向彼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全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互补体系,形成大规模有关联的平衡与失衡的对立统一发展。其流动与交互信息的驱动元素来自空间的矛盾差与能级差。
(4)生成的分层
文化形状的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恒定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文化发展产生不同的促进,这些点就是具有生长性的空间聚集。文化的生长是否存在,取决于在文化群团中是否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互动性文化因子的集聚作用,从而决定一个文化次系统与另一文化次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新空间系统。在文化次系统与另一文化次系统之间,表现为多级圈层的划分,一个文化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圈层产生大量信息互动,每一个动态过程都会影响整个空间系统中的次系统。
(5)变序的结构
文化空间以一个开放体系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一旦体系的某一参量达到一定阈值后,通过涨落就可以使体系发生突变,从无序走向有序,产生自组织现象。从外界向体系输入反应物等来使体系的自由能或有效能量不断增加,而使有序度不断增加后带来新的无序。
(6)无中心的网络
所有文化原点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种对等式网络。原点能够随时加入和离开总体文化网络,任何原点的消解都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进化。系统一旦创生便对环境行为,构成并不断向前推进其运动方式,体现进化。系统进化有如下的关系:
1.文化空间系统(主体)的结构能总量及其构造关系,是其存在和发展——即进化的基础;
2.文化空间系统的互动方式——主体以行为与环境系统构成的能量关系——是主体行为维系并在其中起有方向、有速率的进化推动力作用的决定关系。
3.机能首创性:作为空间系统结构的机能——文化模式,具有突破原有常规在作用力度、对象和范围等方面率先变更含义的创造性。正是这系统机能的首创性,把互动方式从原样推向新的式样,文化系统结构的更新则随新运动方式的确立而发生。
(7)域性的在场
在原外延上,文化空间包括两个圈层:核心层和辐射层。核心层指各种文化遗产富集的区域,在此区域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品质较高,具有直观展示性和文化代表性,是文化空间的灵魂所在。辐射层是核心层的延伸、支持区域,包括附属设施等,是文化空间向纵深发展的承接地。核心层和辐射层在地理空间上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交叉和融合。
二、文化宇宙的异界直观
文化宇宙的一切都始于创构、形态或系统的非逻辑化的总体,并在非平面化涵括的关系范畴中在场。作为一种由直观导源的想像,文化体系表现为一种综合的质的状态,而非对立。
文化宇宙多点平行关系:文化单体以排列的时空组织平行链,处在一个连续的开延序列中。其时空内在结构是一条由源域、延域、极域组成的放射序列。因为,文化宇宙在全域面上,不完全是处于矛盾关系结构中,它还存在着各个局域的非矛盾关系的平行状态。
文化宇宙的非对立系统关系:从先验直观的原初给予上,文化宇宙纯属我以自明的、直觉的,完全自我内在的先验框架为衍义,作为最普遍内在思辨与推演的命题。这或许是对对立范式的补充,它超越了辩证思维方法的适用范围。因此,我认为,文化存在与文化存在者的场显关系,也显现出是源在域、中在域、极在域的展维关系,而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范畴关系。其中,中在域具有独立的质态,是显场的单维。它在时间的空间化中,又持有了空间的时间化之外的暂非时-暂非空化的中介性模态。
文化宇宙的非自由流向关系:文化宇宙的构造型“自由”,就是在超出自身的层面上重新获得自身以外的自身。它在文化体系的构造中,形成了一种主导着结构同时又消解了结构的永续流向。它虽创造着以自身中心为整体的中心,但这个整体又在自身中心的结构以外。以为,整体永远在中心的别处,改变着整体。因此,中心的始源或终极总是以总体在场的生成而重被设立。这样,中心不是一个自身原点的划界,而是一种非整体的自由差异系统。这就是文化宇宙的自由流向本质要素,它使普遍的、自发的、自足的特殊文化体系趋于自由。
文化:系统内的网体
如果定义文化宇宙自体的内系统与外系统分别专属于两个域向,而又不构成互限关系,我们就必须划界:必须知道系统以什么边界开始与终止。这样,就要确定系统延伸到总体层面上的关系集合,作为系统个体子系体就是系统的基本构成部分。
直观推导:A=E(a,b,c,d),此流向系统的相位α,b,c,d都是独立子变量,具有共同的组构主系。
a:导致系统状态中有序整体性的子系的互动状态。子系之间会呈现位移量向未来增大的动态,但这种增大不是散列,而是非对称性展开。
b:导致系统重构其原初的排序转态。在超维度系统序列中找出系统轨迹点的非线性特征,以重构的分形、混层来揭示排序模态
c:导致系统在各个子系之间重组其功能稳态。使层递的结构性错位形态,同层再现 “前在性”、“中在性”和“后在性”三位一体。
d:中在功能-二重关联。相对于下层系统作为系统整体而适应,
和上层系统作为部分而适应。这种“中在功能”是中介的质的量限规定。这种联系中的介分环节, “中在”是呈时间性的纵向过程,但纵向的中在过程,同时也是在空间性的横向上的展开。
三、文化宇宙想象演绎
文化宇宙的历史性和空间维度的同质性和相互关联性,就是历史的生成性与过程性的展开。历史的实在性在于它演替机制的框架有三个基本层次:“过去、现在、前展”,这种在生成中呈现、保留、再变化的演替是物理存在与精神存在本身的一种基本性质。作为文化宇宙“发展”的中间带为冲突的“起源”与“终极”两极,提供了空间上的边界域,既不同于相互作用的母体“起源”,也不同于母体“终极”,而是独立于两者之外,又与母体内在联系的新界域,具有新的质。而母体就在这边界的空域中相互作用、整合,表现出冲突与调和之缓冲位域所在,并持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无限的不确定性。从而,是空间、时间和(文化自体)存在之间保持生成异质性的新空间的关系。它具有绝对的新质性,而包含着新方面的建构性超越空间与潜可能空间。
一切文化都与本属的亲源有所联系。文化团体的群族中,不管他们的构造与形式在成体状态中彼此出现多大的差异,如果考察相似的思想线索胚胎阶段,都可以确定他们的同源文化母体遗传性。
文化机制是因为生存所导致的构造差异的固化形式。一切文化实体都是从共同的一个祖先原始类型根源所开始的,如文化体的谱系中的许多分支的系统线。一种文化体的改进会引起其他链文化体的重构或新排序,在系统当前的构造里,可以看到它种种未来的形式。
每个文化实体在构成它的每个机制中,都肯定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以强化自己的差异来促进进化,这种进化通过解体与分化而实现。变化与运动的充分自由性与意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文化神经系统越发达,它做出选择的运动性越多。文化实体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文化大环境生成条件或文化地域状态空间条件,必然发生自体分化或分形的趋异现象,由一个主系分化为几个支系统。
对文化宇宙进行一个指判性地直观:我可先验地想象出以下范畴:
(1)、文化宇宙实体中的个性形态与大环境之间的基本协调关系与平衡,这就直接促进了演替的发生。文化实体与现象是一维性向前发展而具有不可逆转性。
(2)、文化总宇宙的子系代系决定了不仅仅是进化,而应是演化。演化才能产生种系渐变所提供的进化图景。
(3)、文化宇宙实体的群系是一种历史性实体,它是时空链外延的演化、分异、新子系的整合,但文化实体可同时属于多个不同的族群。文化实体的族的一部分可以与族的主体分离,形成亚族与子亚族。因而,族的分离因子由相应的集聚与排斥群落结构因子所生成,形成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因子组合递增过程就是因子生成性状而构成系统集合,系统的一个状态是一个元点。以上给出的模型,力求反映文化系统与模型在空间逻辑上同构,即所谓模型与现象经验的映射关系。
(4)、文化宇宙演化过程本身也具有双重特征,既是创化性又是破坏性,既是建构性又是解构性,这是动态的聚集与排斥的二重性。
(5)、文化宇宙实体均是一个由共同总体文化根源开始,再从核心发展到边缘异体的多核演化,因为与机制之间存在着时空连续性的过程因果关系。包括:文化群体各个机制的差别与增长相关因子所形成的因果结构,这种结构从宏观状态的文化大环境到微观机制的文化个体,都存在着一种不可还原关系。而先验定域与经验定域也许是同构的关联。因为,文化实体的系统在一定层次上体现了与自然秩序的同构,假如真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文化演替的经验系统的特殊范围,与先验推导的模式同构。
2015.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