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月清风 于 2015-5-21 04:56 编辑
明月读诗:梦里有颗上下求索的心
《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于未来是什么,每个人并不知道,但活着又必须思考这个问题,这就是打捞生活的方向,于是人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其实理想就是梦,可说一个梦,一追逐方向,一前行的动力,像信念,支持一个人为实现这个目标,甘愿历尽千辛万苦上下求索,即是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也要一路走下去。
于是有了寻梦者,写出了寻梦者相信梦能成真,相信实现后带来的收获。诗人分别“以梦会开出花来,且是娇妍”和“无价的珍宝”。正因为有这份信念支撑,所以诗人能等到鬓发斑斑,而为这个梦到大海的底里,要攀九年的冰山,要在海上航行九年,才寻到那金色的贝,然后再用十八年的光阴韬光养晦,诗人把自己编出的梦供养在一只贝。从一个18年到另一个18年代表诗人的执着,诗人的意志力,可见诗人求索,可见对梦的忠贞不渝;36年是一个生命长成栋梁之才的年轮,是一生年华最好时段,回首人生有几个36年可以肆意横行。诗人是在说自己,也是告诫我们,趁着大好年华,抓紧时间,劳作,耕耘,求索,探寻,那么就不愁理想不能实现,就不会无悔这一生。
最后一节是否和我一样想起奥斯托洛夫斯基那句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生谁不想轰轰烈烈一场,谁甘愿碌碌无为一生,而追梦的路上又是路漫漫兮,必是一番上下而求索,正如不经风雨那件彩虹。诗人巧妙地借一个寻梦者,抵达这个梦,这种人生追求,诉说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志向,这是诗人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生命态度,联想现实中国梦这个大语境,我想现在来读更有意义。
第一节是一种理念,可说是梦的基调,并赋予梦一个无价珍宝的地位。就像基督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他就是上帝之子,降临人间布道授业。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建筑自己的梦的温床,就像播种的天空---以贝意象高举起。第四节是描摹这贝的特性,也是在赞美,它的高贵于世无双的内涵,它是花费18载才寻到,可谓得之不易,第五节是告诉我们喂养方式,又花费18年,这个过程无疑也是漫长,三十六年意味着什么?不正是人生最美的时光吗?一个人付出这多孜孜以求,我想该收获,即便收获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已无憾了,对于生命而言,我们在意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全诗首尾呼应,这个梦并不是虚无,并不是纯粹虚构,有内核有骨有肉,这个梦是一蚌里的沙,经过18年的喂养,已是贝里珍珠,已是无价之宝。这个梦有点神话的色彩,正符合诗人一贯浪漫情怀。
一首诗的产生,一定不是无缘无故得来,这首发表于1932年的诗,如果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正是日本强占东北三省,成立所谓满洲国,全国各自爱国人士正积极投身救国洪流中,面对民不聊生,国破家亡,诗人并没有气馁,而是从民众的疾呼浴血奋战中,看到了希望。这首诗也许是对这个希望的一个设计,相信经过几代人的抗争,相信一个新的美好未来一定会到来。
明月个见。
于2015.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