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坛万象] 这是对余秀华的盖棺定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一个诗人和“脑瘫”、“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农村妇女”放在一起,本来就是一个流行的传播行为,它充分暴露了人性中最本原的欲望、猎奇和道德装扮——在一部分的大众想象里,余秀华几乎就是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她行为怪异(女诗人且残疾),居然喜欢漫无边际的疯狂猎艳,总而言之,她在常人眼里是个病得不清、道德上有耻感、令人同情又可笑的“二等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8:13 | 只看该作者
网络诗人余秀华如何“一夜成名”?


上午在京东上买了一本余秀华的诗集,晚上快递员就送到了。迫不及待地看了几首,再在微信上转发我的简短评价,朋友戏虐我“也跟风炒作了”。

评价余秀华诗歌的好坏,需要专业人士的评判,更何况这种评价更需要时间检验。把一个诗人和“脑瘫”、“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农村妇女”放在一起,本来就是一个流行的传播行为,它充分暴露了人性中最本原的欲望、猎奇和道德装扮——在一部分的大众想象里,余秀华几乎就是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她行为怪异(女诗人且残疾),居然喜欢漫无边际的疯狂猎艳,总而言之,她在常人眼里是个病得不清、道德上有耻感、令人同情又可笑的“二等生物”(当然作为看客,我们首先是“一等生物”)。

于我而言,不能不说一开始也受了这样的盎诱。一开始在手机上看到“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一段时,我以为又是一味男编辑也意淫另一位女编辑的段子,看都没看,直到身边更多的“严肃”朋友开始在微信上转发这篇不像诗歌标题的诗歌时,才开始关注余秀华这个人,甚至进一步喜欢她诗中扑鼻而来的清新的泥土味。



(余秀华的两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已经出版,第二本《摇摇晃晃的人间》已经开始接受预定)

我也不打算如何评价她诗歌的好坏,我更感兴趣的是余秀华的诗歌是怎样闯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流行畅销书,乃至大众传媒中的“明星”。

以键盘为笔:即时传播与产能提升

在学会用键盘输入之前,余秀华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也是用笔小本子上面的。但余是一个失去了平衡和运动能力的脑瘫病人(小脑因为倒产时受到损害),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哪怕写一个字也非常吃力,“需要用最大的力气先保持身体平衡,并用最大力气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某种程度上,写诗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爱好,因为对她来说,在所有的文体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个”,自然成为她的首选。

余秀华33岁才开始在网络上大量发表自己的作品,这种生活方式与其说是为了成名或者抒发兴致,还不如说就像她喜欢下象棋一样,都属于她“智力活动过于活跃”的一种消遣而已。在凤凰卫视的的访谈中,梁文道夸赞余秀华思想表达根本就不像一个农妇,而是一个专业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例证。余秀华从小因为脑瘫而6岁才开始学习走路,自幼丧失了劳动能力,却有罕见的学习能力和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常人的智力,她一手拉扯大儿子并且将他送进了大学。



(余秀华在家中翻阅她手写的作品)

那么,电脑写作和传统写作究竟有什么不同?

首先是产量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从2009年8月3日余秀华在新浪上开通自己的个人博客之后,几乎一直保持着每天一首甚至几首的高产量。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作品生产过程和农民种地是一样的,产量越多,不仅标志了作家创造力的活跃程度(对应着一位农民的勤奋和能力),也意味着将来可变现的收入将越可观(对应农民的收获的食物)。笔者也曾经做过类似的试验,当你思如泉涌时,键盘写作的速度比起传统的笔耕白纸可以快上10倍左右,最勤奋的一年里可以有近百万字的作品收获,如果鲁迅再世,改用电脑写作,他作品数量肯定不是千万字量级的了。

其次是即时传播。将电子文本上传到网络,和传统的在稿子上眷写作品再到专业刊物上发表,这两种传播路径差异巨大,或者不仅成本高,而且因为专业刊物数量有限和专业人士判断的局限性,阻断了无数文学青年的“文学梦”。根据余秀华本人的自述,从她19岁在《钟祥日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开始,到她在当地一家叫做“钟祥贴吧”的论坛上小有名气,是在2009年她在网吧陆续将自己的诗歌作品上传到网络之后,以至于就在这一年钟祥贴吧的网友们凑钱给她买了台电脑。这样一个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小圈子对一位业务作家的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帮助会非常大,尤其是后者,即时传播不仅使余秀华这样的“异类”收获声名,更重要的是它会拓展当事人的视野,获得自我证明,从而获得更多向上发展的空间。事实上,2014年年底,余秀华在母亲陪同下见到诗友,并在人民大学当众朗读自己的诗歌,成为她个人命运大转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余秀华的部分书写诗稿)

最后才是电子文本的“互文本性”和“未完成时态”。 所有的文字创作都具有互文本性(intertextuality),即所谓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文本之间的相互借鉴、引用和再创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用典”,一个诗人用典越多,就说明这位诗人读诗最多,学问最大,再创作的自由空间也更广。加上诗歌以意象取胜,文字召唤起来的不同意象之间的跳跃,就像电影中的一个个蒙太奇镜头一样,吸引阅读者或者观众的“深度卷入”。对于余秀华而言,电脑写作不仅使她忘却自己的身体残疾,而且更加容易实现的“互文本性”可以帮助她提高创作产能,这其中当然包括她在网络空间中和其他爱好者之间的切磋和相互学习,而且这些文本之间可以不断地加以修正和相互嵌入,呈现出一种永远的“未完成”状态。电子文本的这一特性,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郭敬明的文学创作团队为什么一开始会长于抄袭,以及80后作家韩寒为什么很难自证清白,以及为什么每年都有大量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在一个电子文本泛滥的世界,如果存在主管故意的前提,抄袭变得更加简单,而辨认会变得更加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将来机器人就能实现新闻写作和把汪峰创作的歌词组合在一起机器也能自动创作出一篇“汪峰风格”的新作品的重要原因。对于键盘写作而言,文字创作甚至可以沦为一个类似机器自动写作的“技术活儿”,而对于余秀华来说,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她的创作能力。

网络传播与“深度卷入”

键盘写作大大提升了余秀华的创作数量和创作能力,第二个问题是,余秀华是凭借网络怎样一夜成名的?



(余秀华在新浪上的个人博客)

如果我们要还原这一传播过程。大致可以追溯到2014年,就在这一年《诗刊》编辑刘年因为朋友的推荐,浏览了余秀华的个人博客,并将其作品在2014年第九期的《诗刊》上发表,之后的《诗刊》微信号又选发了她的几首诗。但这时的余秀华还只能惊艳于小范围的诗歌圈子里,最终有好事者将她的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在微信里转发,并冠以“脑瘫”、“女诗人”、“农民”等标签加以识别,余秀华才得以被大众媒体和普通网友所追逐。

从这一传播路径来看,余秀华的成名依旧得益于传统的“二级传播”方式——先有《诗刊》编辑这样的专业人士在小范围得以传播,再有更加了解受众心理的好事者在微信圈子里进行扩散,最后传统大众媒体也加入到流行明星的塑造过程中。唯一的区别时,电子传播无远弗届,传播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大,令人称奇。而网络上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访谈组成了一个丰富而多面的“脑瘫”、“女诗人”、“农民”、“怪才”余秀华形象,既争夺了普通网民的眼球,更让读者可以“深度卷入”,建立更加直观而感性的深度共鸣和情感连接。

在大众传媒彻底毁掉这样女诗人之前,我们可以听听这位女诗人的一首作品《我爱你》(在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栏目中,余秀华自己朗读了这一首,尽管她因为表达困难而读得有些口齿不清和非常费力,但诗歌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感情依旧可以让听者动容),和海子笔下的“麦田”一样,余秀华充满“横店”气息的诗歌中有着朴实的泥土香味,这种来源于生活的诗歌特质才是真正所吸引我的地方。



(余秀华生活照)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6 02:5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