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蔡旭 于 2015-5-27 11:22 编辑
【创作手记】
用一个比喻刷新全篇
5月是母亲节,“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微信平台”搞了个“五月互动”,主题就是“母亲”。24日,选用了我的旧作《病中的母亲》(二章),其中一章是《在危重病房外守望老母亲》。
在危重病房外守望老母亲
一道白色的墙,隔开了里头外头。
医院的危重监护室里,91岁的老母亲,正在同死神赛跑。
她不缺乏经验。只是几十年的较量,已让她心衰力竭。
封闭的运动场外,儿孙们在焦急地等待。看不到现场直播,加油声也被那道白墙拒绝。
不过,她能感受到场外那一声声无言的加油,让她坚持着斗志的不懈。
医生是裁判。每隔一段感觉漫长的候等,才掀开门帘,通报一下比分。
我们都愿替她去跑。
可裁判手中的报名表说:不能换人!
终于,似无表情的裁判,告知了长跑的这一赛段,又取得了领先。
窗外一阵春风拂过树林,染绿了所有的心情。
(2008年4月26日上午)
在病房外守望老母亲的场面,那种盼望、期待的情景,急迫、关切、焦虑、担心的心情,大概许多人都有过,肯定也有不少人用各种文体写过。人同此心,也就很可能写得大同小异。我在构思这首散文诗的时候,或许一开始就决心写得与众不同,或许我对母亲的转危为安抱有虔诚的心愿与足够的乐观,因此能够有比较淡定的心态、轻松的情绪,来构思这章作品。
为什么会把“急救”比喻成“比赛”?这同我的爱好与阅历有关。我是有50多年“迷龄”的体育迷,观看各种比赛早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或说生命的一部分。虽说我把“比赛”写成“生活”已不是第一次,但我把生活写作“比赛”,此前还未有过,因此也可以产生一点新鲜感。
时间在2008年4月26日上午,地点是广东茂名市石化医院危重病房,我与姐妹弟弟及一些晚辈,在门外坐立不安。反正急也无奈,急也无用,我便在默念中放飞了想象。回到家后,立即了就记了下来。一气呵成,竟不用修改。
我想,它的基本上的成功,它给人的新鲜感,不在于抒情(其实它主要是在“叙述”),关键得益于一个恰当的比喻:把“病房”想象成了“赛场”。
后面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就顺当地“别开生面”了。
当然,后面的一切都得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比喻”来展开。于是,“病员”就是“选手”,“对手”就是“死神”,“急救”就成了“比赛”,“医生”就成了“裁判”,“亲友团”就变身“啦啦队”,“危机暂过”就可称“赛段领先”。连“替(补)”、“换人”、“通报比分”等一些竞赛术语,也水到渠成地用上了。
这样,一场老母亲与死神的生死搏斗,被一场扣人心弦的赛跑所替换;被一道白墙所阻隔的抢救,同一场拦在体育场外的比赛一样不见其人只闻其声。表面上的相对平静与轻松,同实际上的危机四伏心神不定,在对比中更加鲜明,更感压抑与沉重。
毕竟,生死搏斗与体育竞赛有相似之处,因此这个核心比喻完全可以成立,跟在后面的一连串比喻也才能顺水推舟言之成理。如果不是这样,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有关“抢救老母亲”这一次“场外现场直播”,就这样惊心动魄地刻在我的记忆里。而这次另辟蹊径的写作练习,也以一条新的思路,拓宽了我的散文诗跋涉的旅程。
(2015年5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