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陶金喜 于 2015-6-1 22:38 编辑
[喜读好诗] 001期
静定的矛和盾
——读《心无旁骛者》有感
文/陶金喜
【诗作原文】
心无旁骛者
[加] 罗斯•莱吉
阿九 译
夜像一碗水
端在你的双手间。你将它举到唇边。
云杉树汁的味道。
你在这里等候,直到时光
在水面无穷小的颤栗中
静定下来。
一枚松针落在碗里。
世界不再是你制定的那个样子:
它正在忙着制定自己。
注:原文选自《当代国际诗坛 7》
【金喜赏析】
加拿大诗人罗斯•莱吉作为理性主义诗人之一,在众多的作品中展现出高超的哲学素养,其中的名篇便是诗作《纯粹理性批判》。大量的哲学语言有序、和谐的穿插在浪漫的诗行中,创造出一种令读者思想为之沉静下来的浓郁气质,并使得在读者缓缓跟着诗人的诗篇进入智慧园地后,感到精神的富足和愉悦。借此,生命之真谛,生活之真谛,像真理洒下的雨丝,倾润读者干渴的心灵。本期,笔者选取诗人的《心无旁骛者》,谈静定的矛和盾,便是希望读者能由此从中窥探一二,加深对诗人的了解,加深对中国现代诗歌重叙述,重抒情,轻分析的了解。
《心无旁骛者》是一首写得很慢的作品。诗人本身也出过《慢光》的诗集(值得注意的是“慢光”也是种科学效应)。“慢”是诗进化的高级阶段,是一种练达后的境界,是由最初的非理性激扬诗情进化到理性介入,二者完美融合的和谐阶段,存在一种平静的美。当然,在理性介入的过程中,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犹如精心于语言构建的化学实验者,配方完成后,会产生千变万化的色彩。“慢”如此重要,诗心灵敏者读一两诗行,自然会知道诗作的好坏。
接下来,笔者想请读者心无旁骛的深入作品。就从“夜”和“一碗水”开始切入。“夜”所对应的是“休憩”,人容易在夜中谋求静定,区分于白昼的喧嚣。自然,“夜”也有躁动,但是将意象之桥搭建到“一碗水”之后,那就很难再变得躁动。联想到人向来是矛盾的综合体,“生活在别处”,向来追求一种有别于现在的生活,故而“夜像一碗水”。如此,诗人开篇便扯慢了读者的心绪。继续往下读,动作很轻缓,又有点像虔诚的仪式:“端在你的双手间。你将它举到唇边”。试想,果真如此,又有谁能“快”得起来。本句描写如此专注于逃离某种生活中的人,在心里放着极大的渴望和庄严,结果品到“云杉树汁的味道”,而“云杉树汁”是多么宁静的追求。植物的心脏向来是大地之上宗教般的静默。
进入第二部分。“你在这里等候,直到时光/在水面无穷小的颤栗中/静定下来”。惊叹于诗人高度的理性认识以及对细微的洞察。“时光”和首段“夜”、“一碗水”以及慢慢“举到唇边”的意境吻合起来。诗人描述精确而客观,又直入读者心尖,不由得感叹于诗人对人性和生命的认识如此深邃。最后,诗人用“一枚松针落在碗里/世界不再是你制定的那个样子:它正在忙着制定自己”用来结尾,道出真理的光。即便耐心的等候时光在水面无穷小的颤栗中静定下来,那些细小的犹如外界的纷扰或静定时的条件改变,水面,即经过长时间抵达入心的宁静后又开始波动,于是世界不再是你制定的那个样子,它客观的按照真理的规律,忙着制定自己。
再回到诗作的题目《心无旁骛者》,诗人这部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阐述一个共性的人性及生命体验的真理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佛境求心的宁静从容,道出了人生修炼的极我之境,那么笔者有理由认为诗人在这首诗里透露给读者两个信息:正面的乃是,决定心无旁骛,自然要回到“慢”的生活,虔诚专注于自我的修炼,因为静定是如此之难,生命进化是如此的难得,当尽心尽力,获得平静满足;反面的乃是,心境和事物一样,都是向真理性的逼近,不可能百分百达到极我之境,即终极的宁静从容,活着应当找到心无旁骛的间隙,使自己“慢”下来,享受“一碗水”静定的过程。诗人正是通过深度的哲学思维思考人类的生活,在诗意中道出真理的光——静定的矛和盾。
再对比于我们目前所能接触到的中国大部分现代诗歌,相信每一个热爱诗歌,愿意为诗歌奉献的人都能体会到中西现代诗的差异,从中获得想获得的东西。
自然,秉承“喜读好诗”之个人主义诗歌解读,金喜完全有海量的心接受更加动人高深的赏析,毕竟,即便是赏析的心志活动也是遵循《心无旁骛者》阐述的规律的。
本期“喜读好诗”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静定来读!
二零一五年六月一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