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三章
黄石印象
把一条长江放在它的身边,让涛声浩荡着大江东去。
把一座磁湖放在它的中心,用一线杭州路肩起两边的湖光山色,令人联想起杭州西湖,却比西湖大了一半。
把一些山放在它的周围。黄荆山、东方山、西塞山、小雷山,每一座都风清林密,都领衔着风景名胜。
这些山的肚子里,还装满了历史和宝藏。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告诉着3200年中国矿冶文明史。大冶铁矿的天坑,展示了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山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
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劲酒之都。
有山则名,有水则灵,有历史则厚,有今天则重。
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地方,地图上竟有这么美好的城市。
真令人难以相信!
这一天,我匆匆来到黄石,一切都眼见为实,一切都令人信服。
我来得太晚了。我走得太快了。
其实我不想走。其实我很想留。
真想是磁湖中一尾自在的鱼,终日徜徉在黄石的山环水绕里。
长久地,留恋在黄石的山灵水秀的怀抱里。
(2015年7月6——7日)
在大冶铁矿天坑
好一个天坑!
长2200米,宽550米,高444米。据说在亚洲,再也找不出这么大的天坑了。
高陡的边坡,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就像足球场的看台一样。
可是,它有150足球场那么大。
这个天坑,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人工挖成。
早在公元226年,三国孙权的人马在此开采,就被历史所记录。
1134年,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在此锻造了大冶之剑。
1890年,近代工业先驱张之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械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
自此,这个天坑,成了矿冶大峡谷,成了钢铁的粮仓,成了一个聚宝盆。
这一天,我站在天坑面前,同身边的人群一起,惊叹声此起彼伏。
在此翻开了挥汗如雨的千年矿业发展史。
翻开挖掘机、铲运机、爬犁机、重型汽车采掘的百年工业文明史。
从一层层、一圈圈的岩层中,看到了中国矿业的年轮。
这一天,我站在铁山上,往深深的坑底探望,竟出现瞬间的晕眩。
竟觉得心在摇晃,身在摇晃。
似有人在提示:是的,这就是摇篮啊,这就是——
中国钢铁的摇篮!
(2015年7月12日)
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在大冶,我第一次见识了铜草花。
没有铜草花的地方,也可能有铜矿;有铜草花的地方,就一定有铜矿。
这一点,早在3300年前,大冶的先民就知道了。
竖井、平巷、斜井、盲井,还有木支架;
斧、凿、锄、钻,春秋是青铜,战国是铁器;
木锹、竹筐、藤篓、绳索、木槽、木桶;
还有提升、通风、排水的设施……
春秋的炼铜炉,炉基、炉缸、炉身各负其责;
可连续加料,连续排渣,间断放铜……
1973年挖掘出的铜绿山遗址,就这样保存着早至夏朝的古铜矿的秘密。
让我惊讶于,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文明。
我知道,它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冶炼水平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
在迄今发现的古矿址中,它拥有很多“之最”,填补了古代科技发展史的一段空白。
填补了我相识恨晚的空白。
这一天,我在古铜矿的遗址与博物馆中目不暇接,脑海里总是开着铜草花。
是的,我见到的只是它的干草,它的标本。正是它——
3300年前,它向人们展示它根底下的矿物。
40多年前,它向考古队展示了铜绿山中的宝藏。
我盼望,这株蓝色或紫红的没有叶子的小花,会鲜活在我的梦中。
鲜活在更多喜欢它的人的梦中。
(2015年7月12——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