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绍一组生态诗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1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 于 2012-7-7 18:04 编辑

读浪子遐梦的组诗《生态和文明(三首)》(2012-06-24 16:13:42)

    2000年,陕西和北京先后出版了徐恒醇的《生态美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标志一门新的美学学科出现了。2007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袁鼎生的《生态艺术哲学》,集生态美学之大成,发现并创建了“美学的元范畴”,即生态美学的三大定律: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审美艺术化;艺术审美天化的理论体系。既然是生态美学的“元范畴”,就体现生态美学的最高巅峰的本质属性,作为生态美学的最基本规律,普适于一切生态文学艺术学,当然适用于评论和研究生态诗歌作品。人们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生态诗歌写作做为一个流派便应运而生,力挺诗坛,成就斐然。
    个人这是第一次解读生态诗歌,也许就是最后一次。所以解读过程中要有似乎可以游离于诗歌原创以外的一些内容被补缀(赘)文字之中,望见谅!


说到生态,湖底的草就绿了

虽说我是阳刚的男子
也畏惧西北风的的残忍
吞没繁华、温度
湖底的一丝绿意都不放过

黑色的腥臭,是残忍的一部分
犹如漫天飞舞的冥钱
燃烧着死亡
一切都消失在物质的坟墓里

生态是生命纯洁明净的信使
说到她,湖底的草就绿了
玻璃上被西北风凝固的冰花
变成滚动的生命

脸上刻上笑容,我和你一样
走出屋门,在街道上、田野里
种下春的种子
翠绿和沁香就长出了翅膀

       2010~2011云贵特别是贵州连年干旱;2011年华中华东稀世罕见的大旱,电视新闻报道,数个名湖干涸到湖底可以跑车带动起尘土飞扬!举国人民惊骇焦躁不已。专家解说这无疑是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结果。诗歌无法从诸如科技、经济、社会生态管理等方面具体干预生态,只能坚持“艺术审美生态化”,暴露生态的恶化状况,呼唤社会从上到下关注生态,间接地干预生态。
  组诗这第一首“说到生态,湖底的草就绿了”这个题目很好。首先,题目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或表达提升了人们对生态问题在思想认识的上重视的重要性。生态的问题首先要“说”,要宣传教育,才能引起关注,再逐步落实到行动。2011年在东京召开的第二次联合国世界环境问题会议与会国并签署公约,虽然全世界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的意见分歧很大争争吵吵,澳大利亚甚至公然不在公约上签字,但是世界毕竟在一起说这个问题,说明了紧迫的问题得到了重视,这就是希望。其次诗歌“说到生态”,不是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写作立即“及物”到“湖底的草就绿了”。诗歌意蕴美必须通过“形象美”来实现,这是诗歌艺术的规律之一。“及物”及运用“生态”“形象”写作,也正体现了生态写作艺术创作的规律和要求。
  诗歌在立意上突出表达的是“生态”和“生命、生存、生活”的密切关联。前两节是总结暴露生态问题糟糕现实的险恶程度,从自然物到人的生命的生存及正常的人类生活丧失了保障,都面临死亡:“黑色的腥臭,是残忍的一部分/犹如漫天飞舞的冥钱/燃烧着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物质的坟墓里”,这里后一句强调了“物质”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紧扣着标题和主题。
  诗歌第二节中“黑色的腥臭”,第一节里的“西北风—吞没—繁华、温度—湖底绿意”等,都是形象可感的有暗示意味的形象意象,起到增强诗歌韵味和张力的作用。
       后边两节“生态是生命纯洁明净的信使/说到她,湖底的草就绿了/玻璃上被西北风凝固的冰花/变成滚动的生命”,是写“说到生态”就当即起“死”回“生”,“西北风”照应开头,后边的一句表达了生命的生动、鲜丽、生命力鼓荡的可爱。生活的幸福也便降临,“脸上刻上笑容,我和你一样/走出屋门,在街道上、田野里/种下春的种子/翠绿和沁香就长出了翅膀”,后一句写放飞的新的希望,手法上用了通感,极具感染力。

◆     飞翔在水底的文明里                                   

你我都是一尾鱼
生态的水底是我们的家
轻盈的舞步
在音乐中滑动一个转身,搅动了一个碧波

伦巴,华尔兹……
一曲曲是天籁之音、大自然的馈赠
我们在水底飞翔
一波一波舞动太阳光做成的琴弦

多美妙啊!做生态文明里的一尾鱼
彼岸,没有峥嵘和苦寒
从肺腑中吐出的泡泡
变成春天的玉蝴蝶,在暖里飞翔

     这一首承接上首的“湖”,把人“你我”想象成“鱼”和“水底”的“家”的鱼水之欢的和谐,做为生态的“文明”的目标,比喻象征得很是贴切。“文明”予人们以幸福欢乐的生活:“轻盈的舞步/在音乐中滑动一个转身,搅动了一个碧波”。诗歌这里的描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其中“碧波”做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形象统领起整首诗歌,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分别有“太阳光做成的”“琴弦”,和“从肺腑中吐出”“泡泡”—“玉蝴蝶”做为波涌和浪花的对应,读者通过脑子做形象幻化出来,真是“多美妙啊!”诗歌表现出不寻常的“形象美”。“文明”的幸福欢快感恩“天籁”和“大自然的馈赠”,完全没有了“彼岸”的“峥嵘和苦寒”的担忧。
     诗歌在“生态审美艺术化”,“艺术审美生态化”的生态美学艺术规律的规范下,进行了生态理想“文明”的“美妙”想象,而实际的生态情势和预期到底是怎样的呢?众所周知,人类目前所面对的最大困惑和忧虑,是温室效应已然造成的全球变暖、灾害频仍,并预期着《圣经》开卷“大洪水”的灾难,“江河泛滥,人或为鱼鳖”!
     为控制避免温室效应预期带来的地球灾难,全世界的科学家绞尽脑汁,对创造地球生命的太阳打起了主意,想出了五六种为地球制造遮阳伞等的降温办法,然而,要实践和实现哪一个设想,都比实现共产主义更为步履艰难!生态现实及其预期是非常之严酷甚至令人们几近绝望!


文明里的一粒尘埃

刚从风口里跌落
刚从马路上扬起,我很圆滑、没有刀锋
在阳光里飞翔,轻轻地
轻轻地张开翅膀

透明的身躯,没有暗
在阳光中闪动
学着雪花的姿势轻轻滴飘
感恩上苍,尽管我只是一粒尘埃

无论落在那里,都能听到美好的问候
都能听到诵经读典,马列福音
虫鸣鸟叫是我的三餐
感恩上苍把我生在文明里

一粒尘埃,我也有生命
在这里,从没有感到自卑
众生平等,拥有同样的大地和蓝天
温暖和幸福留住每一天


    组诗第一首讲的是关注重视生态的“起死回生”的重要意义;第二首讲的是建设“文明”和谐美满的生态目标;这一首应该讲怎么样做才能达到目标。
    作者选择了做“文明里的一粒”“尘埃”这样的一个意象而不是别的,这很费解。任人皆知,“尘埃”不管怎么如诗歌第一节所写的“圆滑”“透明”张开翅膀飞翔因为没有“刀锋”而不会伤及周边;如第二、三节所写的“在阳光中闪动学着雪花的姿势”、“感恩上苍”从而得到“美好的问候”以及“诵经读典,马列福音”的回报,然而“尘埃”毕竟就是污染物!这在本质上是无法否认的,这很矛盾甚至可以说很荒唐。
    但是,如果读者认真思考就会感觉到,诗歌妙就妙在“尘埃”的矛盾和荒唐!试想,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谁或什么不是污染源呢?统统都是!你生存你生活、劳动、生产就必然制造废气、废水、毒物、垃圾等等诸多污染,危害生态文明。从机械到电子、信息化,社会生产的科技含量越高,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讲,对环境的污染就越严重。汽车飞机危害生态、电子垃圾和病毒危害生态、核能危害生态、一切对地上地下海底太空资源的索取和掠夺都是对生态文明的危害。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原本最能体现社会生产的科技文明和进步,然而当代爱因斯坦霍金二十多年前就在讨论的“统一理论”表明,人类的“意志自由”和“决定论”是冲突的,人类凭“意志自由”对自然每一个善意的进发进取进步,都会有一个更大的危害人类生存生活的恶果对应着产生!谁能料到中微子超光速和反物质被发现应用于实践,人类会掉进怎样的深渊而万劫不复?然而人性的恶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让人类根本无法止住作恶的脚步。真是天有多大遗憾就有多大!
    所以说,一切皆“尘埃”!“尘埃”的矛盾荒唐的本质,正好能够用来概括人类所谓生态文明的本质。这样的“生态审美艺术化”和“艺术审美生态化”整合的结果刚好是生态艺术审美的“天化”,也就是“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又统一又矛盾对立的境况情形。这样“尘埃”这个意象的运用,就成为诗歌以小见大艺术手法的典范!
既然大家都是“尘埃”,生态文明建设就理应是国人以及全人类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往好里做的事。诗歌的“尘埃”还体现作者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理念。所以诗歌的结尾以最贴近生活的距离写道:“一粒尘埃,我也有生命/在这里,从没有感到自卑/众生平等,拥有同样的大地和蓝天/温暖和幸福留住每一天”。这很好,就如每一个人,明明知道有那么一天是会死掉的,但还是要豁达地过好和做好每一天。这也构成人生的一种境界。

    “艺术人生与艺术生境整合了种种生态审美的艺术成果,在对生中生发了诗化的生存美感,构成了生态艺术审美场。”读浪子遐梦《生态和文明(组诗)》所表现的诗化生态景观,经过作者由“艺术审美生态化”,我们发现诗歌的本质内涵所表现的是比生态景观更加唯美的诗歌的历史艺术穿越,及诗人艺术人生的审美生境形态、艰难跋涉后的成熟和成就等等那样一些睿智深刻的选择和思考,这样诗歌正体现的是“生态审美的艺术化”的结果和效果。“生态审美场”具五大具体形态:艺术、科技、文化、实践、日常生存。艺术唯美、科技求真、文化向善、实践生益、日常生存求宜。所以不是写写植物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生态美学”,指的是“大生态”,它是历史社会人生的“天化”整合。期待朋友们在广阔的生态领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生态诗歌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7-7 22:5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这样的老百姓觉着术语有点多,请专家们来探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6 12:2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