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斯人已去,唯念昌耀——浅析昌耀《斯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柳鹤鸣 于 2015-8-10 22:39 编辑

斯人已去,唯念昌耀——浅析昌耀《斯人》
作者:柳鹤鸣

附:《斯人》

              昌耀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1985



       文学作品,但凡经典之作,必然具备两个因素,其一,历史的自我还原,其二,自我的历史解构。这在昌耀的斯人中,我似乎看见了什么,但又不那么确切。故而当我将其解散出来的时候,或许并非昌耀所想所念所喻,又或许仅是我一时的揣摩推测,但至少我心中的斯人,已非一人孤独的无语静坐。
       之所以说经典之作须有历史的自我还原因素,也是因为这一文学作品的潜规则意义,即隐喻,讽刺,抗争,悲壮。再通俗的说,时下不少人对中国现状予以批评,反思反省的却占据了绝少数的一部分人,尤其是抵达那部分——黑暗与 光明交替的敏感地带的时候。我想昌耀的反思是深刻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可以在精神上给人以焕然一新的。但时代就是时代,不是昌耀一个人的,也不是敢于批评的少数人的。
       这是一个人的无奈,昌耀的悲哀。他对自己所处历史的环节看得透彻,也必然会意识到这样的时代不能长久。唯有斯人之痛,斯人之殇,可聊以慰藉诗人的孤独的内心与精神的自救。对昌耀以斯人为题而写下这首微型诗作而言,它的意义是不需任何后来者扣以华丽桂冠的。甚至我大胆的以为,昌耀也是反对的。
       自我的历史解构这一层因素对昌耀来说,或许意义更为巨大。上一秒过去,即为历史,下一秒到来,即为现在。对自我的历史认知,昌耀的独特经历会让这一切更加的真实、贴切。昌耀当过兵,打过仗,负过伤,作为一名军人来说,铮铮铁骨是可以用来形容这位饱受沧桑的诗人的。
       昌耀不是中国传统的文人,也不是新时代颇具前瞻意识的诗者,但他有自己的傲骨。像郭沫若那种诗歌奴才之相,我想并非昌耀之所能忍受的。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被划为右派,其中辛酸,怕是已无人能够体会。颠沛流离直西部高原,让他的创作无形中得到了一种另类的滋养。
       他说:“生命(或者说人类生活)给予我的感受总是偏于沉重,而生命(或者说人类生活)又总是愈挫愈奋。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呈示的是人类的这种高贵的抗争与悲壮的美感”。这让我想起了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先生,作为一个音乐家,王洛宾与昌耀类似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也造就了那座属于他们自己的丰碑。
     写这篇文字之前,我也以为在85年前后会有什么特殊事件发生,以至于昌耀有这样的写法。继而又寻觅一番大西洋彼岸又有什么事件发生,或者是有什么特殊的纪念意义。查了一些资料并且再次较为完善的了解昌耀的人生经历之后,突然觉得,并不是什么特殊事件将这首《斯人》置于昌耀的代表作之列,也没有所谓的特殊环境导致昌耀萌生这样的写作。特殊的外部环境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苛刻要求,反而是昌耀特殊的年纪,人到中年,五十不惑,已过半百之年的他,似乎应该有一个较为隐晦的表达来体现自己这半生的世事沉浮。
       我想,之所以我会以为这首诗有特殊之举,反映的应该是我自己内心深处对这种特殊意义的特殊情感。对那个年代的有骨气的诗人,我自己潜意识里能够表现出更为深沉的敬意和亲切。昌耀便是其中之一,虽然我接触并不多也不深。
       如果说昌耀在写这首斯人之时,是在小悲之中隐喻出自己的大情怀,那斯人成为经典的意义就更大了。
       “静极——谁的叹嘘?”静极?谁?叹嘘?
       静到极致的一种诗意表现,究竟隐含着怎样的跌宕起伏?这种发挥到极致的静态意义,是不是也在哀叹某些人的沉默与顺从?这个“谁”,是我自己,还是斯人?这一声叹嘘又是为谁而叹嘘?
       对此,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这种“静”既是看客们的不作为,又是独裁者的胡作非为,极致的静,往往都预示着极致的动的产生。这一声叹嘘,不会是别人的,是昌耀的,我也愿意是我的。哀叹是无奈,嘘声又何尝不是?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诗人要在悬崖峭壁上寻求一丝生机?这“密西西比河”是不是中国的“密西西比河”?风雨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要攀缘而走?可“在那边”又何尝不是在这边?
       濒临绝望之际的求生欲望是惊人的,这样的昌耀亦是惊人的。这是无声的呐喊,这是无奈的斗争,这是生活的偶然加必然。我不能妄加揣摩昌耀的用意,但我希望,这不会是一首绝唱。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这得是多大的孤独与静寂才能一人无语独坐。此时的昌耀,是孤独的?是静寂的?是略显哀愁的?我不知道,但对昌耀而言,这一刻或许才是最值得叹嘘,甚至是无语独坐的。
       这首微型诗的信息量相对不大,更多的是需要读者自己发掘昌耀在这诗意的构造下面隐含着的意义。我想,这既是我们重读的意义,也是我们对昌耀重新定义的一次义举。
       重读昌耀,远非斯人。作为新诗史上的一座青铜大器,他的质地与品格,在今天来看,似乎更有必要学习,甚至是发扬、传承。我不知道作为昌耀本人来说,会被冠以多少亮瞎人眼球的名号,但我知道,中国从来不缺马屁精,中国独独是诗坛缺了昌耀这一强心剂。
       昌耀的离去,说是诗坛的憾事,亦属斯人的幸事。毕竟他实实在在的给中国诗人们留下了一份可贵的历史教材。不需任何人来审核修订,如今看来,这才是最纯粹的昌耀史。

                                                                                     2015.8.7     于济南



来自群组: 无主义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8-7 16:4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好诗精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23:43 | 只看该作者
秦志良 发表于 2015-8-7 16:47
欣赏,好诗精评,学习。

秦兄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8-8 11: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悦读好评,问柳编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5:02 | 只看该作者
吴谨 发表于 2015-8-8 11:02
悦读好评,问柳编好,

吴老师下午好,周末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8-8 17:51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21:53 | 只看该作者

晚好。
还显粗糙了些,或许,没这么复杂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8-10 20:20 | 只看该作者
再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22:41 | 只看该作者

还得做些推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8-30 22:1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鹤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0 11: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