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诗为代表的古诗,其中的主角经常不是人,可能是山,是水,是花鸟。但是在看到它们的同时,你又确实能感觉到人的存在,最起码人是旁观者,读者读到诗的时候,能想象出在诗人笔下营造出的画面中,必然会有诗人的影子。这样,诗人通过诗,把自己融入了笔下的天地。读者通过诗,又可以去体会当时诗人的感受。这样,诗,诗人,读者,很好的三位一体,形成了意境之美。
现代诗,往往主角会成为人(现代诗中,“我”,“你","他",我们"这样的人称代词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古诗中"吾","君"等人称代词。《诗经》中出现“君子”“子”这样的称呼会多一些,不过往往侧重用来叙事。),而且借着诗中角色来强烈的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试图去感染读者,教育读者,这样有其好处,就是能更更直接的对读者形成感情以及思维的冲击和调动,但是也有一个坏处,限制了读者的独立思考,因为诗人的感受不见得是读者想要的,诗人所期望产生的共鸣未必能实现。在某些情况下,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很可能反而被读者所排斥。而古代诗歌的抒情,基本是含而不露,遭到排斥的机会很少。
(举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十个字描绘出一副动人的景象,而且一合,一斜具有动态之感,更有空间上横与竖的对比,尤其是一个斜字,更让人感觉山若有情,似乎有意斜过来一般。当然这样的感受,业也与起句中的,故人,邀等字词所激发出的想象有关。诗人虽然没有说,老朋友邀请相见,有多么激动,多么高兴,但是情不抒自抒,意不流自自流。这应该便是诗的自然之道。)
古诗的主角是人的时候,也往往不是常态的人,而是特定情形之下的人,比如送别,聚会,怀古,客旅,相思等非常态环境里的人,这时候的人,往往有较深的情感体验,言行举止都因为在特别的环境而显得有感染力,比如怅然,寂寞,悲,泪,登高,长叹等等,这些言行可能只是偶然的,片面的,短暂的,但是通过诗歌被凝固了下来,从而产生了长久的艺术魅力。
现代诗对人的描写,则可能更生活化,常态化,但是就留给读者的印象而言,似乎就不是那么的强烈。读者虽然有比较强的代入感,但正因为其琐碎,庸常,而比较难产生崇高,飘逸,空灵等高于生活的美感。当然,现代诗也有注重意境描写的,但是句子的精炼,意象的鲜明感距离古诗还有一定距离,能流传下来,朗朗上口的句子较少。还有一些刻意挖掘思想深度,富含哲理的现代诗,也能让人眼前一亮,神思一动,灵魂一颤,但是因为过于强调思想,理性,反而有可能失去诗的本意。
当然,现代诗的理念源于西方,跟中国的古诗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古诗也并非没有不足,比如说古诗描述的对象,抒发的感情比较狭隘,往往容易类型化,标签化,不太容易有创新,思想上也很少有突破。现代的语言,与古体诗的形式,在对接上也有些难度。比如看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某位教授写的古体诗,虽然获得国家高级文学奖项的认可,但是若论文学性,艺术性到底有何高妙之处,我辈肉眼凡胎,只怕不容易看得出来。
也许现代诗与古体诗不太适合放在一个范畴里进行比较,但是未必没有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
比如诗的共性,都会追求节奏美,韵律美,转折美,对比美,意境美,状态美……等等。
以笔者看来,凡心诚意正,能感动、触动、打动别人的,都可算是好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