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曼步莲华 于 2015-8-11 01:58 编辑
诗,毫无疑问,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其特别之处,在于对于非诗的“破坏”。
“非诗”的平淡,枯燥,乏味,无美感等特征被破坏掉之后,反像处理,成为“诗”的能量与内涵。
反者道之动。
诗既可反“非诗”,“非诗”也可以反诗。
“非诗”对“诗”的反像处理,在一些诗作者看来,正如“诗”在普通人所看来那样。
原来诗可以这样写,原来语言可以这样用。
因为习惯了用“'诗的语言”写作的人,遇到这种“非诗”,很可能如醍醐灌顶,如梦惊醒。
这不难理解,就像很多饱学之士,发现原来自己读万卷书领悟出来的道理,一个农民也知道,而且讲的很好。
大道至简,大巧不工。前人曾反复地说过这一点。
口语化《诗经》对于唐诗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非诗”,反过来唐诗的韵律,骈体,对仗特征,也一定引起过非议。
诗,本来就很难定论,狭义来讲,以前的诗可能只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但广义来说,史记也可以被称作“无韵之离骚”,《礼记》《论语》《庄子》《水浒传》也都可以说是诗,恐怕有人是能接受这种观念的,但让所有人都接受这样的观点,恐怕是很难的。
这是因为,固然广义上很多文本都可以称之为诗,但是诗毕竟已经自成一体,独具一格,诗是什么样,已经有了公论。
现代诗正处于发展期,公论之外放宽一些倒也无妨,但是如果把一首有悖“公论”,具有比较强烈的“非诗”特征,但又觉得耳目一新,有较强破坏力的另类“诗”放在眼前,要判断它是“诗中之诗”,还是乏善可陈的普通文字,不妨考虑这些方面:它的立意是否出新,它的,思想是否独特,它的体验感是否符合诗的特征,内容与形式有无创新
下面来看这首近日在论坛炒的比较热的诗,《松》
首先,这首诗因为特征明显,算得上是比较“抢眼”
就其立意而言,是讲汉语的字,词,句,篇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学老师教小学生,学到一个字的时候查字典,然后组词,造句,成篇。每个老师都是这么做的,当一个语文老师向一个学生传授第一个汉字的时候,他已经在讲述一本大书。是的,整首诗其实就可以概括成这样两句,“当一个语文老师向一个学生传授第一个汉字的时候,他已经在讲述一本大书。”多余出来的部分,都是小学生查字典与造句的部分。这样的立意乍看有点特别,但稍微一想,就会知道是老生常谈,品起来淡淡。
就其思想而言,倒是个别句子中也能看出颇有内涵,饶有意味之处,但是因为比较散乱,有局部无整体,有句无篇,总体上也很难看出有什么思想。
体验感,有一定的新鲜感,游戏感。
内容,一堆不怎么相干的句子,个别地方就算有些类似警句,但不算是诗。
形式,分行散文。
概括起来,这首诗个性鲜明,能让人记住,但又乏善可陈,基本属于文字游戏。
这样的诗,可以算是诗,也可以说不是。在一些写诗的人眼中倾向于是,大多数普通人会认为不是。
这样的诗可以存在,但不必过于在意,因为此种类型早已有之,梨花体,乌青体皆是如此。这首诗也没有比他们展现更多的东西。
一句话概括,这就是一首看似特别,实际毫无新意的诗。
附:
《松》
独孤九
松这个字
从脑海中浮现
大大的写在墙上
周围再出现一些其它的字
就分别组成含义不同的词语
松树松鼠松绑放松松散松紧松井松了……
应该还有很多
装饰着我的墙壁
再将这些词语分别和其他的汉字组合
又会成为一句话甚至
一首诗
一棵松树可以长在山顶上,也可以长在一个人的墓碑旁。
眼前的松鼠已经不是多年前见过的那一只,眼前的这个人
不像是以前的那个人。
死刑犯被执行枪决,在死后,他们会被松绑。
有的人喜欢玩儿一些捆绑的游戏,一定要适度,松绑要及时。
出生的时候,母亲需要放松,临死的时候,我需要放松。
回忆就像地上的落叶松散着,被集中,或者一片片被风吹走。
松紧不只是腰带的事情,还有帽子的关系。
松井是个日本人,在战后留在中国,掌握了更多的汉语,
他留下一本书,在文革前病逝。
她的身体越来越松了,一些东西在持续溜走。
将这些话再添加上更多的汉字
会成为一部小说甚至
延续不止的历史
那会写满屋外的走廊和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