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瑾野影 于 2015-9-24 22:42 编辑
& u7 ~# |- f; G/ y! Y0 G: l# ]( d" M: e& {2 i7 J# {" g+ t
孙郁之于当代文化的意义不可小觑,在当代的作家学者里面,孙郁的精神是与“五四”走的最近的,也是对“五四”文人精神梳理比较清楚,看得也较为透彻的一个。从《文字后的历史》一路走来,有《走不出的门》、《苦境——中国近代文化怪杰心灵录》、《被亵渎的鲁迅》、《读木心》、《百年苦梦》、《文人的左与右》、《文人的胡同》、《写作的叛徒》、《鲁迅与胡适》、《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陈独秀》、《革命时代的士大夫》、《张中行别传》、《鲁迅藏画录》、《鲁迅忧思录》、《混血时代》、《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在民国》等作品。与钱理群不同的是钱的精神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周氏兄弟展开来的,在领略周氏精神的深与远上,钱理群要胜出孙郁一筹,单对“五四”精神的揭示与梳理上,孙郁做的更多一些。3 j% ?2 T2 [! z% A3 e) X9 [
- k8 X. S2 Y) C) Y& y
4 }- c$ Y8 H1 {3 N6 K* m 钱理群的作品从《鲁迅十五讲》、《周作人论》、《拒绝遗忘》、《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心灵的探寻》、《压在心上的坟》、《漫说文化》(合著)、《致青年朋友》、《重建家园》、《梦话录》、《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我的教师梦》、《我的家庭回忆录》、《做教师真难真好》、《语文教育新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话说周氏兄弟》、《与周氏兄弟相遇》、《周作人传》、《大小舞台之间》、《活着的理由》、《1948:天地玄黄》等作品。相比之下钱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和呼吁做的更多一些,这些使他们两个正好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补。一个针对“五四”梳理畅所欲言;一个对当代教育的揭示发人深省。而他们的精神有一个共同的交集,那就是周氏兄弟。- |4 i# ?5 s) z: v: v; D
, J/ a. x3 ` y+ t0 z 中国当代的作家学者在对“五四”的继承上能谈的不多,梳理和发展更是远远不够,但孙郁和钱理群所做的正好有交集、有互补。对我们这些平凡的读者而言,能够阅读他们,悉听他们的种种教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7 Z7 O. a' f/ u- M, a( C& k
0 I. K: m; l( [8 z+ v1 h% c$ M1 J
' { }5 T. K8 x7 M; z$ v! c$ i0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