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互联网,我们能变成更好的诗人吗?
随着近几十年来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诗歌”逐渐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网络时代,是否人人都能成为诗人?是否会涌现出更多的优秀诗人?网络社交对诗歌的写作、出版、阅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月23日下午在北京举办的一场名为“国际诗人论坛——中国网络诗歌”的活动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多位著名诗人、学者,围绕着上述问题和互联网时代的诗歌现象,展开了观点各异的热烈讨论。
出席此次活动的包括朦胧诗代表人物杨炼,诗人冷霜、沈浩波,古巴裔美国诗人维克托·罗德里格斯·努涅斯,瑞典籍诗人、出版家雍纳斯·穆迪格,瑞士诗人、俄罗斯文学研究者伊尔玛·拉库萨等六位嘉宾。
作为本场活动的特邀主持,当代著名诗人杨炼率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的存在,为许多民间诗人搭建了被外界获知的平台,一些原本没有机会出名的诗人因此获得了来自国际的关注,如打工诗人郭金牛,其作品通过译介和网上传播,收到了许多国内外邀请,这其中甚至包括像鹿特丹国际诗歌节等大型诗歌节。“网络,这种平等开放的平台给了平凡人更多机会。”
在大学任教的诗人冷霜则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网络诗歌自出现至今二十年来的变迁,包括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的轮番兴起对诗歌传播的影响,冷霜认为,网络的发展使诗歌突破了民间刊物的数量限制,让更多人得到了发表和阅读的资源。
诗人,同时也是出版人的沈浩波则以数字作了形象表达,“我所在的出版社每年要出600多种书,这里面几乎所有作家都是从网络上找到的”,沈浩波笑言自己的创作就是从网络上开始的,“互联网是我写诗、发表、成名、交流的平台,它降低了诗人交流的门槛”。现在,他正在尝试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创作,“技术革新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思维速度,我试着用较快速度抓住迸发的情绪,完成诗歌创作。”之后,他和现场观众分享了一首在咖啡馆里完成的“即兴诗”。
而来自美国的古巴裔诗人,曾经当过记者的维克托·罗德里格斯·努涅斯表达了不同观点,他说,互联网的作用不应被过分夸大,它只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变革,而非意识形态的转变,“我不认为互联网会将人变成更好的诗人,我们要珍惜诗歌的创作环境,因为它是现代社会中为数不多的没有被商品化的东西。”
这个观点得到了瑞典著名女诗人、俄国文学研究者伊尔玛·拉库萨的响应。她表示有很多年轻的诗人使用互联网写诗,其中也不乏好作品,但自己从不在网上写诗,“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实验室,但不应沉溺于此”。在她看来,写作是一项需要沉浸在封闭空间里的活动,然而互联网这个空间过于开放空阔,不利于深层次的思考和表达。
瑞典籍诗人、出版家雍纳斯·穆迪格则认为,现在对网络的作用下结论为时过早,他希望大家还应将关注点放在诗歌本身的质量上来,“在传统体系中,诗歌的创作发表有门槛,但现在人人都可能是诗人,素质差的诗人一夜之间乘着互联网热潮蜂拥而至,质量参差的海量的诗歌一下都找到了出版家园,这个需要慎重。”
“高级的诗歌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小众的,不管诗歌在哪里发表,它都是一个严肃的事,即便在网络时代,基于文学标准的选择,还是衡量诗歌出版的最好标尺。”论坛结束时,最后发言的沈浩波这样表示。
据悉,此次活动由歌德学院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主办。接下来的两天中,多位国际诗人还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两场题为“诗人作为译者”和“诗歌与乡音”的论坛。随即,诗人们将前往扬州瘦西湖,参加即将在那里举办的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诗歌会。(来源:中国诗歌网 2015年9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