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月:诗人不应闭门造车,要有互联网思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0 2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月:诗人不应闭门造车,要有互联网思维
来源:劳动报

10月6日晚,我、北塔等6人与87岁的台湾诗人洛夫一起在北京朝阳北路的一家餐厅小酌,话题从《创世纪》漫谈到了艾青、戴望舒……

洛夫先生先是向我打听艾青和冯至在延安时期的一段过往,然后聊起令在座的诗友们羡慕不已的一件往事。他说,过去(指解放前),上海街头的报童,经常叫喊着“今天的报纸有艾青的诗”兜售报纸。洛夫先生的话,透露出两层意思,一是艾青的诗歌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有足够的魅力,二是诗的通行证不是诗人自己签发的,是人民大众给予的。

中国是诗的王国,不仅体现在诗的历史和作品上,也体现在诗的艺术成就上。诗必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核心组成部分而薪火相传。

诗是中国人极其青睐的情感表述方式,是大众灵魂共同构建并共有的情感穹宇,它不属于某一单元和阶层。诗作为文学中的文学,无不例外以普及为存活和繁衍的空间。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所以历久弥新,皆因中华民族这块栖居诗意之土壤的滋养。

新诗,从胡适1917年的《两只蝴蝶》出发,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中,尚不足以成为一支独步山川的激流。由于新,自然需要不停地历经蜕变的探索,就要吐故纳新,就要包容和开放,但绝不该是圈子的封闭。

我跟洛夫先生说,新诗写作,需要大众参与,当新诗拥有广度之后,必将引来诗的深度,如此,就是新诗傲然崛起的时刻到了。

遗憾的是,某些诗人、诗评家一边怕寂寞,大呼诗歌边缘化,一边又自我隔离,给新诗垒起了一道高墙,生怕墙内的战果被翻墙的抢了。于是,无论墙内诗人热闹无比,墙外大众听起来怎么都是云山雾罩,谈何响应?!最后导致墙内的诗人和诗越来越脱离大众,墙外的读者大众越来越背向诗人和诗。

记得年轻时,我给浙江文联的《东海》杂志第一次投稿,没想到不久,编辑竟然登门,面对面地与我交流修改稿件。如果当今诗界多点这样的风范,就不至于被大众疏远了。

某些诗人的牢骚,早些时候听起来是颇有几份道理的:


牢骚一:社会在变,读者在变,卖菜的、捡破烂的都上了星光大道,脑残女人写诗,无手少年用脚作画……
笔者以为,这话怎么听着都别扭。英雄不问出处,唱歌、写诗、做画人人可为,只要喜欢就行。不鼓励也罢,不该这般有失斯文地贬损!

牢骚二:互联网放低了诗人标准,随便写几行诗,到网上一贴,就自诩为“诗人”了。  百度对诗人的定义是: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

笔者想说的是,诗人本来就是个定义不确切的称谓,浪得虚名,何生烦恼?诗人多未必是什么坏事,至少彰显了人们向灿烂的文化又前进了一步。窃以为,诗是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之延伸,天赋话语权,也赋予了写作权。某位“著名”诗人的慷慨陈词,似乎是要下达“脑残女人是不可以写诗”之类的“旨意”,不敢恭维啊!

诗风如果这几年坏了,不是坏在墙外,而是墙内。墙内的,忙着论资排辈,忙着高谈阔论,墙外看到的是一面高耸的墙,何以莫须有之罪呢?

墙外的一池春水,墙内的却是愤怒到了极致。这不,就在今年9月,有一家“网络诗选”终于按捺不住了,组织了一个诗会,会议居然发出了一个倡议:声称要设立“伪诗榜”。我收到了与会诗友发过来洋洋数千字的活动新闻稿,摇头叹息之后,置之不理。

紧接着,《中国艺术报》刊发了一篇广西师范学院80后美女教授罗小凤撰写的《中国新诗需要一份“伪诗榜”》的文章,像是战斗檄文。读完之后,当即想拨通罗教授的电话,就“伪诗榜”商榷一二,又顾及彼此的和气,左右为难之下只好作罢!

其实,大众心中有杆秤。真诗伪诗,犹如真假货币,上一二次当,也就学会了辨别。另则,如果伪诗的确存在,也是诗人方家的杰作。失去“墙内”的诗人方家支持,这些被声讨的伪诗,又怎能评上鲁奖和等等奖呢?!

读者大众对诗的质疑,恐怕是对诗的乱象最好的解密:

质疑一:好诗歌以及每年目不暇接的年度选本,有无标准?

先说一段发生在今年7月份的事,北京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办了一场《中国好诗·第一季》的首发式,现场就有与会的在质疑什么是“好诗歌”?台下还有一个听众,当好诗歌作者之一欧阳江河上台朗诵时,站起来大声表示听不懂,搞得欧阳江河满脸尴尬。

形形色色的年度选本,也是因人而宜,背后是牢不可破的圈子。谁是主编的哥们姐们,全在书上。

质疑二:评奖。

某著作等身的战士诗人胡某曾对我愤懑地说过,再不充当诗歌大奖赛的分母了。诗歌大奖赛,初衷是为了推动新诗的发展,发现新人和优秀作品。但每次评奖结果出来,无一不受诟病的。诗歌评论家朱先树先生前些日解剖了文学评奖的问题所在,认为症结是组织者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完善的评选制度,获奖人群基本没出那些“专业”的获奖诗人,故而普通作者一次又一次地被拒之门外。

普通作者难以入围,不单是作者的作品问题,有评选规则的问题。

最近我应邀作为某个重要诗歌赛事的初评委,特意留意了一些名不见经传作者的作品,有的诗句的精彩,连我这写了几十年诗歌的老童生,都自愧弗如!

某些诗人对设立诗歌门槛如此急躁,究其原因,一则忐忑写诗的人太多,诗人称号就失去了含金量;再则习惯了圈子文化,担心圈子一旦打破,既得利益就面临挑战和稀释。

这些诗人斥责(实际上是惧怕)的互联网,对门槛之说不理不睬。互联网甫一入世,它就是开放的,它给予所有诗人和写作者同样的机会。就是它,揭开诗人神秘面纱的同时,推倒了立在诗人与大众之间的那道墙。

是不是伪诗,正如是不是真诗(好诗),非诗人、诗评家说了算———大众是最好的终评委。

如果我们的诗人、诗评家有互联网的思维,能够更多地宽容诗的写作,倘若出现全民写诗盛况,那就达到了诗的高度繁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9 03:5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