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 w3 x. |; e$ M8 h* D7 }' q(总第59期); Z( t+ n* Y! }+ n, ? q/ }
9 ^) D3 a' F. L/ i! }0 s& J
主编:燕子回时
* {- q3 O3 h7 ?9 Y) m: U& R' V* h/ p
, D, \ x( W, ~, o【诗歌作品】
' o* B2 V9 m: _! s$ H" z
' ^( j3 S9 Z7 ~. `9 G7 G8 i* F《荒原》) h7 K3 ~" Z4 l4 _# g
作者:奥冬! r, {5 P" Y9 `+ ?6 S9 Z: L9 P
n' r: X h8 e远方不在别处
- u! d* O% _7 X/ L" T沙砾上生长大风小风和无风
* S" p- [" ] x+ l) ]# x& s( n鸟群在天空生,在天空死
1 f/ o# l, J% n& _- s0 p1 N( k" l! _
推荐人:古石
8 O5 @1 u9 V+ U* ?( [. @- \推荐理由:诗虽小,但空间大。远与近,大与小,有与无,生与死,几者的辩证关系蕴含其中,呈现本相,引发禅思。
! U! y' }! Z# c( h/ t G# T$ i# [! H
《一朵火焰》. {) b5 X5 l4 y; f3 ]6 i* |+ X
作者:空馨' b$ T V$ t& a3 U$ R" J
& T4 q- D) X$ [4 p# O6 G顺从夜色,绽放也是无声的& V/ j6 x* I$ x0 w+ ]
只一刻的呼吸,就划伤了8 T. r0 l' f1 ~6 {; Z
黑暗的荆棘丛& b/ v# N1 K( o
( W. a" m: r1 Y! Z7 \. E5 X0 F失血的火焰,隔着风的两端
: y6 J% |, M8 L4 l& [" T缅怀或者遗忘,都是一个4 W7 W# u( _6 Y/ v
相拥的仪式
3 B5 k: A2 `* T: F4 H' M6 k3 b' O/ f; E) a8 C3 ^& C& z# h1 T0 J8 W! L
2 }! e. |. Y8 @2 {; r; F5 ?我无法故意误入歧途
8 D. V; Q% g4 D孤独之后,还可以从低处! Y. A ]. |; ?
绕过,它的柔软
. [! c5 M W5 U
( l: ^, I; X% v! u. a0 j, r推荐人:南北
, M% U1 k" [. C推荐理由:空馨的诗,语言的质朴和美艳融于一体,但更吸引人的,还是透过语言的路径,读者所抵达的禅意花园——“顺从夜色,绽放也是无声的”,虽不明艳,但却柔韧。, l: D5 p4 n6 Y
* a7 v% u4 G2 }- \* a《摘栗子》
0 b; K8 B. q, k5 q) b/ W4 [作者:空馨 c+ j' T- A I
6 v4 x; J! H0 D. H6 H% ]8 {& p像是在轮回里,转了一圈
2 E, l3 l6 T- ^; d- g( ]南坡的那棵板栗树,今年又结了好多果 r6 O, D5 Y* Q- G8 _" \
大部分在低处,等着风吹
- c7 t3 m9 A6 F8 h# h+ j
* T; ]- J, j+ ?, l7 e! f; X9 Q7 K阿青一竿子,打下去
0 E, e, j1 T% {$ {0 j7 G有三颗,落在篮子外7 Z8 B: d( \/ g, `& A( z7 ~1 C
他拾起了两颗,留一颗( ~9 g; G. j- i9 Z0 I) p$ e4 p
给了草丛
1 E" h0 Z$ N J
" t0 l6 I3 ^% V: U8 W: L) b3 m黄昏时,他抬头开始发呆
' _9 y( z3 k- I) r6 M' i) o4 y" s) k树太高了,果实又多刺
# u" k' D0 h, Z! g9 F+ O3 T3 E手里的毛竹竿,够不着那颗0 X6 n/ e6 v6 f. j+ T4 w+ {! w1 i3 b$ @
最大的
% |% f3 r8 o; ]2 t0 Y: A* Y
3 R4 x4 X: F; ^- P# h但我并不在意这些,我只关心
$ n! I3 E# d. p板栗树。壳斗科。属乔木
! Y2 t) g& t, r) V桂花村到处都是0 n& {, E4 Z- Z
: ?( {" Q* b. R1 R* W* C推荐人:奥冬
2 z2 ]6 o3 o" `' y, U推荐理由:板栗结果等着风吹,本身就是大自然的馈赠。阿青拾两颗留一颗,是知足而有余地有慈悲。最后一节如燕子所说,平淡而有力量。倒数第二句的科学术语,反而有妙趣。
9 ?1 ?3 M2 {( Y8 m1 z2 A% r# e2 O% l+ s2 {6 f& P: A
《回向》% M& U7 Y( E! N0 d0 Z9 f& k
作者:休憩花园
: q" |' f E, N+ G' y& y1 T1 I4 w4 I/ Y; j8 C% g
回家的路 什么都不能有
; Z# \5 ]7 W0 `我甘愿 不着寸缕, I# m7 e8 ^" N/ n! |! @
把功德埋在 超渡众生的入口+ x4 z; X) J* e8 [, _5 k
9 }# g3 R4 C& m3 o' z推荐人:也牛4 x- Z: x& `. l" J
推荐理由:回向偈之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大乘佛教中所说的“回向”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体现,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亲平等”精神的人,才能回向。所以一念回向心,为菩萨一切行中推为上首;因此,无论修什么法门,做什么功德,皆应回向。推荐这首诗,不在于他的禅悟如何了得,关键就在于习禅之人都应该有一颗回小向大的心方得自在,写现代禅诗的诗人要自在,更应该有一颗这样的心。或者说一颗平常心。
) b; P7 g% T7 b5 G# {& i8 E8 h" Q) c' M- b8 ]; N/ x
《月下》
3 h; g7 y) |3 s* l: [$ m作者:古石
9 r# \. I9 K; S m8 I" J8 h1 d8 D' ~9 R, L2 A# n3 k
夜深了
" {& ?3 P7 \3 {5 J& M) d: p一片树叶被一阵微风8 ^$ x+ m1 b' Q) H8 n
轻轻吹落4 f* K5 w/ V! w
4 U1 W' |1 I2 X' J7 N# t
月亮浮在天上3 i L9 \% o& |4 @2 `% k; J. U3 d
月光照进睡梦里
& r* z ?: u4 W v) O# K
( M) x- h" T* I一只蚂蚁从一片
* i3 C) l) C2 V/ f6 n落叶上爬过' B z" r8 _2 y# @ s5 @+ _; q
6 B0 B( _" |4 ]5 h0 K: g推荐人:也牛8 v- o8 o7 X( M' t7 b5 U- F
推荐理由:品读诗人古石的这首诗,我突然想起一则公案:一天,黄山谷陪晦堂禅师在山间散步,晦堂一言不发,山谷也没有问什么。忽然一阵清幽的木樨香飘来,晦堂便问:“你闻到木樨香了么?”
9 R/ {2 b+ d D' g& y 黄庭坚说:“闻到了。”
- L% O" T% Z# G2 L0 a 晦堂高兴地看着这位俗家弟子,意味深长地说:“你不是一直向我请教禅的奥义么?那么现在,吾无隐乎尔。”2 V, Z/ g `$ h6 g8 N1 L4 O! _9 J
黄庭坚顿时了悟,纳头便拜。
4 @6 H6 y3 ]) _ 《颂古联珠通集》卷三十九石溪月颂本则公案云: 渠侬家住白云乡,南北东西路渺茫。 几度欲归归未得,忽闻岩桂送幽香。
7 |6 T* h7 s2 q ]5 @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诗人古石消除一切情识,不受知见、分别的束缚,对落叶、月亮、蚂蚁,用一颗慧心作亦幻亦真的感悟,诗中物象便飘逸空灵起来,呈现出淡泊悠闲心境。
4 k. P2 s0 m6 b6 n z' j i# r# o* l$ u* O. V- o1 V3 O
《蝴蝶》, }; B# h! {- ^
作者:诗童6 w5 @& U \% I3 n
8 P" J) _4 F" k5 s& P! c* I
整朵花是整个寺庙+ q3 D, T9 t* [- v
蝴蝶在花蕊上打坐
_1 A" w- c6 L A诵经5 r& d) }. W* g1 i
, F# e% I9 |8 T7 E' X! t$ H
蝴蝶诵经好多遍
0 {# D0 a% W- l9 o' V& S$ g诵一遍- I6 n; ^4 p+ K: E& ?, @
就度我一遍
% a# b# I: V0 P9 C诵一遍
( ]9 A8 M; L/ V! E我就轻一遍
9 Y! z+ }% s- g% z: ^6 `直到我遁入它的身体7 ^/ t1 Y$ I1 g! d. R7 n7 ^
见到另一个村庄
3 l9 `( y- h+ k& L- T5 I! `9 y& ]9 J8 v c' n8 q9 u+ W
推荐人:燕子回时7 E- L% a* Q/ ~( J6 Z! r
推荐理由:在花蕊里打坐诵经的蝴蝶,诵出了“我”的感悟。这首诗轻灵活泼,蝶化后的“我”“见到的是另一个村庄”,进入的是另一重世界。境界已有,而禅意尚浅。
+ ^7 c8 x Y3 I& W7 z w9 |
4 Y# ]& h3 L+ f3 W9 N# b《迎春花》7 o' v" m% i6 u x: O9 ?& ^
作者:怡神阁主 }$ w& ?2 l1 _: _7 j
4 B7 I/ T1 h6 E+ O! g一日忽然悟到,生命应该超越意识,让生命活在生命之中,基于此写了几首去人格化
9 L% \$ v: s [' y/ U的小诗聊以自安。. x2 l* Y( M2 Q* J9 H4 x5 A
/ S0 W3 g/ I2 _" F2 T无意迎春,0 _/ K- [3 @ M; ^
也无意弃冬,+ w3 C6 P! d* V. w3 l2 l
从来你都这样,
. U9 r+ p1 T0 m- P$ ~ n该开的时候
; g# H+ ]6 n: D! h开了就是!
8 ]3 c3 n+ _& H* i
- C1 Q9 u& _# W$ n- R) v3 G( v5 M推荐人:燕子回时
( m& P$ z5 B4 t& m6 v% d' ~8 m推荐理由:“迎春花”是人命名的,迎春的使命也是人赋予的。而花原本如此,禅也本来如此。
( Y0 y+ h: m: `0 a p8 L }# o( U2 @8 n) R$ T
《春草生》# _# S& [ @, n3 n7 |5 T. { p
作者:空馨5 |' P7 m( o) F( d! P! D% c
0 g$ b6 m; P. e5 d4 F
期待着,天空打开了雨水
9 b! J* \, \7 r8 i! @* ]' n: S一声滴嗒,那些草们5 [ |0 [: H# n9 B7 i' X+ ~
就从灰烬里站起来,打开石头
6 g1 k$ H8 R# |- m欣欣然地钻出来9 \! A1 t& J ~% A u! B
1 C/ |7 o+ j# |2 e1 d( `很惊讶,即使枯坐一冬
" w/ q* l" f. M0 o' q$ L% A/ U它们仍然还记得,下山的路
& x; t. \# f! K6 w5 ]! [; |从山腰一直到山脚
, l, h, D/ a p9 C7 N& Q5 M8 v呼啦啦地一片,绿过来
2 r0 L" M8 g3 ~* ^7 }& x$ }% v8 s8 ? i4 A+ M6 _
一段生长,就开始一段旅程; t3 _/ P5 a* W9 X# t8 Y
我连忙打开门前的栅栏
( n$ Q1 K: e: L# N1 V又一回,迎接春天的旨意" N j, i1 m+ E. a
和闭阖的土地一起,以初生之名 c8 A/ i; i! d M3 u9 z
重新获得了辽阔的生机4 i9 Z P0 G$ W/ _2 O% N8 I
" w0 d, ~" O0 s
推荐人:奥冬
1 t6 W# A. l3 T- z" ~6 E( R& a推荐理由:雨润万物萌生,如人闻佛法而开悟。闻法只是契机,佛性本在心中。所以“它们仍然还记得,下山的路”。' T% L! s3 ^' J5 ] Q: F- K2 I$ ?' E# v
{; y3 u, v" C" b2 O( a《青荷》1 i4 w; o' a- w, d! z! P
作者:影沉寒水3 G5 [ a: \5 w8 i9 W
# z) [0 n; n8 s4 S: |9 S雨后
% L% F* X7 l2 I1 L# H随蛙声上涨的湖光
G1 O, V$ g1 T' q7 L$ q染绿衣裳. _7 ?/ [ P8 l. \
* O" f2 y; U' V* C9 l x$ |
推荐人:奥冬
3 V& I# Z4 ]* r+ f7 U; j推荐理由:新颖,出奇,优美,简洁。在这样如画的风景里,也染绿了如诗的心灵,所谓“眉间无一事”的境界。
/ \" O5 H1 u8 |7 E% t7 [3 W' G, F4 S. r0 W3 h
《秋季不会轻易改变花朵的想法》 ! @, @* t% q' n+ ?. H
作者:奥冬
{. Y9 }4 T" }; H% n( w2 l5 b7 \+ I2 h+ Y) M% q0 _' |" D7 ]% H# R
一些开放,一些谢去
/ S3 Z& C( \% N" k一些潜伏在DNA里,等着4 y- ?! o1 E$ _& s: F% @/ c/ \
飘成雪花* N6 r& u" d$ b/ s6 z
% B0 G% ~) m9 \- y6 F8 t
推荐人:南北
* C! {" ]2 _: Q# e7 ?推荐理由:犹如俳句,虽然短小,但内涵却很丰富,蕴藏巨大的禅意想象空间。# Y# d3 j. Y$ {
0 b, G8 P( Y2 o! u9 J《眺望》
! h, x- C+ L; o, _作者:昌政, M7 L6 F) ^$ ~) I1 k) C
& x4 x+ I6 |, o' ` }" v8 K
大海救不了一尾吞饵的鱼:
$ Z0 r y4 O4 N. c) F9 E& V所有的水,7 m1 @8 i; y; V2 [. _" A2 b
都被它脱光了。0 A* v) C0 X; @9 V! G# k% ?% D
$ {& p$ l o) x l8 n只剩一层盐,
+ J2 k2 x- z x) K& R' x腌制那死不瞑目的眺望。
& V/ h) M) f) y# Y! M3 {2 s/ f. ?# U
+ {5 N" W9 M. v& \: Z7 L$ m ^推荐人:南北
) d, y( F5 s$ X9 F; ~推荐理由:鱼吞饵,是上钩被捉致死的不二道路。鱼为何吞饵,当然是因为经不住饵的引诱,当然是因为贪欲这个东西。这首诗名为“眺望”,“死不瞑目”的鱼,在眺望什么呢?作者没说,我也就不便点明了。1 C/ p) j' n) y, H4 W
这首诗说教的味道稍稍的强了些,但仍不失为一首好的禅意诗。; } T% l# ~( v% K
! u/ r" ?2 k6 B& L% O《黑夜 不只有一盏凡尘的灯》( ]0 @) Q, [1 O( M! j
作者:碧青
! g S% d: s: Z! J0 s1 c8 n* w# n- m' ^: [" R
黑夜 不只有一盏凡尘的灯$ ^- [6 t8 D0 e7 O. k4 _3 {& _" ]
为了清醒的沉入睡眠4 I+ f; C# v# W" B! ~; H
点起又熄灭的灯
2 s+ r, e# G. g! ?6 ~4 I / }' i0 _- ?- ~0 ~6 k; C& d
黑夜 即使闭起眼睛
) D B+ x3 O/ q. p太阳也会独步, T2 [4 O: D3 x- D
无垠的天空
! S! F ~1 ^+ w- N
, o9 Q3 k; A6 |0 N$ D; k5 c4 i- o黑夜 看一眼苍天的面容 + S5 r" n( W* R
根本不依赖凡尘的灯/ Y: O* X, I9 k; s1 Y! A) }, ]
站在玻璃窗前
, [1 ]9 l3 H v, X! ?2 T. m肉身的目光 就会直接去引领! |( V) A6 N2 y
永恒的星空
1 [$ S& N5 } b# D7 v# D
1 Z3 v: g O: |- I' M& C微笑的星星 清暖的星星- V, W( G6 |/ X0 ~ @
我的眼睛 看到了5 D2 }+ O9 O) ~6 H1 l" j
黑夜的自身
8 L" g+ p5 g/ w: O不曾沉睡的眼睛
2 N% W0 w# a8 v3 B0 P% j3 \7 H' r, e$ d' O$ Q0 E
推荐人:南北* ]! q0 W; ^6 P# v
推荐理由:碧青的这首诗,与她以往的作品一样,清澈,明亮,温馨。当然,这不是说缺失了思想,而是将思想隐含在这样的语境中。不直说,而是要读者自己去进行感觉,去再创作式的品味发现。+ \; O4 z- W) K7 U+ N) A$ U
) D) ~. n2 d+ N+ W【借鉴欣赏】6 T% `9 H+ D/ G
9 g$ [' A$ k6 J& W. K% _# @《渡》6 O) W4 E, f; @, G
作者:汪抒 ! E, v- b4 i" P: C" F
. i3 e9 n! N, L& k% P( [& p我愿意乘舟而渡
7 q2 W+ r, [3 P9 |' A* t( q) t+ s% _也愿意骑牛背而渡
C+ }' z' w; _% f# D4 y甚至踩着一叶芦苇而渡
' {5 o% i2 Z3 E1 @* b甚至裸游而渡- s: O g/ u0 f# c" p
脑袋如一只葫芦漂浮于水上6 T3 S2 I3 f# o
$ V( h$ \0 ^& g7 K我更愿意望着茫茫的河面发呆
) O1 I, i& O! f, `% `% J水和云映照在眼睛里& t8 U' _0 r. h7 p7 d6 B& D
- M" [0 b! Z+ r$ Z推荐人:古石8 ? a4 o' M& Y- N. c
推荐理由:人的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个“渡”,从此岸到彼岸。多少人忙于此“渡”、疲于此“渡”,这是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一种生存所需,是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一种存在表象。"我更愿意望着茫茫的河面发呆/水和云映照在眼睛里"——这才是一种真正存在意义上的“渡”,一种彰显自然心性的“渡”,一种内心宁静旷达的“渡”。2 n, S* B6 z9 t5 X0 u# F# o
: `, t$ h' Q5 P8 o5 o# n [ o3 B; D8 ~【综述评论】3 F0 f! T, d( f4 g5 c7 U$ K9 L) i
# c# a, g7 B y) H+ q1 p3 n+ Y, m
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 M: k. k% s# F# }3 c8 }3 R M
. \6 z! z T" Q$ p: ~$ A& V
作者:房定坚,耿纪永
; i' L |$ C* z/ y; D
5 H# [( M( ?, S" f, T% H: l0 q1 T; e/ p0 ]
摘要:国内研究者普遍注意到了斯奈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但详加讨论的不多。选取斯奈德的禅学因缘为切入点,全面梳理了斯奈德近禅的原因和他的寒山情结,以期深化斯奈德研究。9 `2 z8 j6 Y- b B
% E9 i Z( }( M3 {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禅宗;寒山;文学关系 h/ k f! S7 d$ E; S
Abstract:Many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already noticed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ry Snyder and Chinese culture,but few of them has discussed it in detail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y and how Gary Snyder studies and practices Zen Buddhism and his Han Shan complex. l& [8 `# `0 C1 n" |# g2 F& Y2 I
Key words:Gary Snyder;Zen Buddhism;Han Shan;literary relat ionship
+ t3 i/ Z) l6 f6 X5 K2 |1 Z( x- O5 j! e$ s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5)06-0053-04
; Q- A0 v; X1 W" f4 s; m
& T) S {' S. T& C& G: S/ ~6 O 加里?斯奈德乃美国当代泰斗级的诗人,然而我国对他的研究分量与之却不相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可检索到的资料仅有少数几篇学术期刊论文。这是笔者要研究斯奈德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他和禅有何关系呢?其实在那几篇为数不多的论文里都多多少少触及了这一点,正是因为他们的提及然而又未进行充分地论述让笔者进入这一领域作一番探究。; j3 z) G5 [& p- Q
1 `1 S) ^, F& v1 x( z# J0 T: ^3 q# D$ `
一、斯奈德近禅原因探析
' q- w" J) g9 E _9 v& `: j# Q# Q+ m3 N8 H% H7 L
一个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何以对发源于遥远东方的禅宗着了迷,倾其一生学习修炼、身体力行呢?其间的原因是值得人们探究的。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0 b3 ]) h9 s: f8 A; \
9 @! ^- |5 ?+ q$ i
首先是社会文化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迅猛进步,美国社会成为物质上相对富裕和舒适的所谓“丰裕社会”。但与此同时,由于工业自动化和管理电脑化程度的提高,人们思想上越来越觉得受压抑,变成失去了个性的机器人。
# f) ~+ Y# U' s! Z1 ~# B) y' {, W1 ~, a
在政治上,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民主逆流在50年代初曾经猖獗一时,造成严重后果,成千上万人遭受到迫害。不仅许多共产党员、左翼人士被逮捕入狱,甚至某些民主进步分子、新政人士、政府和军队中的普通成员也受到牵连。在思想上,战后西方盛行的一些社会哲学流派对美国文化和美国青年影响很大,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自我”,把“人的存在”看作是非理性的。把世界看成是荒谬的、敌对的、不可知的;人是孤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人受科学的支配,受机器的支配,面临失去“自我”的危险。存在主义以纯粹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为出发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人有选择环境、介入生活的自由,人必须采取自由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1 S u+ E3 P1 f* S5 ^( I* Q
4 D" R" i6 j s" D# X8 Z- f& ?! g
再加上刚刚过去的战争在美国青年一代中产生了一种可怕的心理压力。战争的残酷场面,灭绝人性的纳粹集中营,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几十万生灵涂炭,这一切都冲击着美国传统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动摇了统治美国200年之久的新教伦理。不仅基督教所宣扬的“互助”“友爱”精神早己荡然无存,就连美国《独立宣言》所宣扬的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的主张也在战火中面目全非。传统的价值观念动摇了,理想的社会形象崩溃了。旧的信仰日趋瓦解,而新的信仰又渺无踪影,从而使青年一代处于彷徨不安和焦虑状态之中。
- j3 t2 f- f2 |* _2 d# @+ ~: ?
+ L$ W8 S2 s* X6 H- } 在文化上,反主流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风起云涌,这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场大规模的青年造反运动,是当代美国社会令人瞩目的事件。这一运动的参加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对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反对美国的权力结构,它同当时美国国内的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妇女运动互相交织,构成冲击美国社会的巨大浪潮,对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反主流文化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不仅局限于美国,而是60年代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可以追溯到60年代以前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和法国1968年6月的大学生运动,当时巴黎和许多城市的大学生走上街头,打出“意识形态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旗号,宣称要埋葬旧传统,争取真正的自由。
) K' p$ D( u6 A8 v! q. {
. D4 i- r2 Z: ?4 I- {/ S# h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人们普遍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直至现代西方文明产生了根本性怀疑,因此,不论是有识之士还是平民布衣,都在有意无意地寻求着西方的出路和个人的精神寄托。另据心理学家研究,青春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阶段,思想上容易动摇,如果这时有一种强有力的信仰,这个心理真空是可以迅速得到充实的。神秘的东方无疑成了他们找寻的佳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早在五十年代,许多年轻人便对佛教禅宗的态度和思想发生了兴趣”[1]。2 k8 W' T# B. K% b8 \ m
5 F8 z- A, P3 I( t/ R9 E9 V 其次,是师友影响。在斯奈德的师友中有很多对东方文化、尤其是禅宗热爱有加甚至是颇有研究的。我们可以轻易地列出诸如艾伦?瓦茨、雷克斯洛斯、凯鲁亚克、菲利浦?惠伦、陈世骧、卜弼德等,且不说斯奈德的“远门老师”庞德。+ O8 f" D3 Z) F& W8 f* k
3 Z& U6 a: q+ n5 W8 r 艾伦?瓦茨是美国著名的禅学大师,16岁起就开始写作佛禅方面的文章,一生著述等身,重要的作品包括《禅的精神》(1932)、《禅宗佛教》(1947)、《披头禅、正统禅和禅》(1956)、《禅之路》(1957)等。1956年,斯奈德远渡日本修禅时,推荐信就是艾伦?瓦茨替他写的。菲利浦?惠伦是斯奈德在里德学院时的室友,其时正对禅宗着迷。1955 年10月13日他们一起参加了由雷克斯洛斯发起的“第六画室”诗歌朗诵会。从此,惠伦成为著名的垮掉派诗人之一,他在国内政治气氛相对平静的70年代皈依佛门,成为禅师,获法号禅心龙风,1989年起在旧金山山庙宣讲佛法。同样参加“第六画室”诗歌朗诵会的凯鲁亚克早在50年代初即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开始研究佛学,1955年与作森林防火员的斯奈德在一林中小屋谈禅论道,这为他1958年出版的《达摩流浪汉》提供了素材。这本书以斯奈德(小说中名为贾菲)为主人公,描写贾菲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翻译寒山诗并逐步把自己引入禅境的故事。这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_ V: L2 H; H! q7 Y& i+ U* z4 b5 S" `
在斯奈德的师友中有一位中国人必须提及,他就是陈世骧。陈世骧曾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赴美留学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授,主讲中国古典文学及中西比较文学,精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曾发表诸如《中国诗字之原始观念试论》《时间和律度在中国诗中之示意作用》《中国诗歌中的自然》《中国诗学和禅学》等论文,一生著述颇丰。陈对斯奈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翻译寒山诗上,斯奈德在不同场合也多有提及。“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跟从彼得?布德堡(Peter Boodberg,即卜弼德,引者注)和陈世骧学习古汉语。从陈教授的讲座里,我知道了诗人寒山,并且作了一些翻译。我开始明白一些最好的中国诗具有一种神秘而简朴的品格,并且想了解这种品格的根由。我开始独自在家里坐禅。”[2] 在《斧柄》一诗里他甚至把陈世骧和庞德并提,称为造就诗人的斧头。这首自传诗(我们姑且这么称)一开始,诗人正在教儿子凯做斧柄,他突然想到了陆机《文赋》里的话“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于是他说:“我的老师陈世骧“翻译了它,并在多年前教会了我“我明白了:庞德曾是一把斧“陈也曾是一把斧。”[3]
) } M" h- G9 z* v, ~, ? e( C; q3 j, N" L7 z- m
第三,是个人经历。斯奈德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是在他很小的时候。1977 年4月在接受East West Journal 杂志记者Chowka的采访时,斯奈德回忆了他最初对于中国文化的痴迷:
- @8 p$ J3 U1 M8 a0 O! k3 J1 p1 ^
& E7 W( M( _- E6 p. j “当我十一二岁时,在西雅图博物馆的中国陈列室里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山水画。当时我真呆住了。惊讶的原因很简单:画中描绘的就像瀑布区的景色——瀑布、古松、白云、飞雾都同美国西北部的山水十分相像。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与我看到的不谋而合,而隔壁陈列室里的英国与欧洲风景画对我却毫无意义。这次体验虽然没有给我什么伟大的启示,但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份对中国文化直觉而深刻的尊敬。”[4]
$ B; T K$ ]- Q# H( B
3 R, P+ I& [) O2 b) U A# N- r7 ] 在里德学院读书时,感到西方文化太重物质生活,并且因此破坏了自己的土地。随着学习人类学和跟印第安人的接触,进一步认识到“是整个西方文化都已误入歧途,而不只是资本主义误入歧途——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种种自我毁灭的倾向”[4]。就在此时,他开始大量阅读东方经典,如《道德经》《奥义书》《吠陀经》,以及佛经和中国诗歌等。在认识到诗与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得知这一传统在日本仍有很好的保留的情况下,于1952年中止在印第安纳大学的语言学和人类学研究生课程,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文学系学习日语和汉语为他的亚洲之行作准备。最终选择去日本而不是中国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斯奈德曾有对他在日本京都刻苦研习佛典的描述:“我不得不花费大部分时间在房里学习,因为在寺院里无法借助经文和使用辞书。所有的和尚已逐字地把经文背诵下来了。一个初习佛典的外国人,得不断地拼命解决译释和术语问题——你得要在辞书字典中一一查明。”[4] 所读经典据推测有《楞伽经》《华严经》和慧能、百丈怀海、香严等禅师的著述,并背诵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5] 。
$ e. K" o3 I& u( [" I4 R
; b5 S. ~: f- z( g4 l5 \ 斯奈德对佛教禅宗有深入和独到的研究。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上我们正目睹着一场对人类文化多样性:植物类及动物类,对生物圈的丰富性以及几百万年来的生物进化的空前浩劫”[6] 。而佛教有助于人类重新认识他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佛教认为宇宙间万物处于一种内在的智慧、爱与同情之中,相互自然呼应,彼此相依。”[7] 不仅如此,佛教禅宗还能帮助人们摆脱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清除西方文化给人们灌输的价值观:“静思只需-脚下寸土. 便可扫除大众宣传工具以及超级市场般的大学灌进我们头脑中的成山的垃圾。”[7] 禅宗能“清除条件作用强加于我们头脑中的琐事、嫉妒以及虚假的价值”[7]。1970年,斯奈德和他的日本妻子组织了一个地方性的佛学团体,他们定期举行诸如坐禅、讲经等佛学活动,有时也邀请长者进行法道交流。2 }% a& [3 A, J/ I0 }
- Q/ I+ M P3 F 二、斯奈德的寒山情结——译诗与禅诗创作
0 Q/ O* \+ J) I/ i) l( L" l- ]
) X6 C- I0 P$ B L 要探讨斯奈德的禅学因缘,不能不提及他的寒山情结:他不仅翻译了寒山诗并因此在西方影响巨大,还在创作和生活中处处流露出这位唐朝禅宗诗人的影响。说寒山是他禅学因缘的催化剂恐怕一点也不为过。斯奈德曾多次论述寒山对他学禅和创作的关系:- H+ R. {4 u- n b
; M$ s& L+ K( f1 m
我对创作的兴趣把我领进20世纪现代派和中国诗:我对大自然和荒野的思考把我带进道家学说,然后带进禅宗。我对禅宗日益长进的领悟也与发现中国山水画交织在一起。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跟从彼得?布德堡和陈世骧学习古汉语。从陈教授的讲座里,我知道了诗人寒山,并且作了一些翻译。我开始明白一些最好的中国诗具有一种神秘而简朴的品格,并又想了解这种品格的根由。我开始独自在家里坐禅。这些不同的珍珠串在一起时是在1955年夏天,那时我是内华达山标路工,我开始以劳动为题材写诗,带有中国古典诗歌清新的气息,也有夜里在悬崖峭壁上参禅的意味。”[2]( v' {, z& k* w: R
" E: S, ~4 @4 p! c; M( ? 这段话清楚表明了正是在翻译完了寒山诗之后他才明白中国诗的一些特质,进而为了探究根源才开始了坐禅。# ~6 Q" D* e+ H1 r( k
Q& j' d$ J+ f+ k5 } 寒山诗被介绍到美国,是20世纪的50年代,时值美国盛行禅宗。美国现有三种寒山诗译本。最早的是阿瑟?威利(Arthur Waley)1954年所译27首寒山诗,其中有8首是有关尘世生活的,其他是有关寒岩的禅诗。1958年秋斯奈德在《常春藤》(Evergreen Review)杂志上发表了24首寒山译诗,这24首诗的选取主要体现了寒山的心路历程:从早年的沉迷红尘到中年后的悟道得道,以致得道后的静观自得、空寂无碍的超越境界。1962年伯顿?华特生(Burton Watson)据日本入矢义高校注本选译寒山诗124首。阿瑟?威利发现寒山诗是通过阅读日本的出版物,而斯奈德对寒山诗兴趣的引起则起因于他参观1953年日本赴美画展所看到的一幅画,那只是一幅很小的寒山子水墨素描,但却给了他强烈而震撼的印象。三家译本之中,斯奈德的译诗在青年人中得以普及。
3 A8 N% s2 s: t
5 `3 l8 o- r' M+ f2 ~ 那么,斯奈德的翻译又如何呢?我们从多种渠道得来的信息都表明翻译是忠实而准确的。著名的诗歌研究专家奚密教授指出,“斯奈德的译文相当信实”,“颇能捉住原诗的精神”[8]。斯奈德在给菲克勒的信中还提及阿瑟?威利对其译诗的评价,也认为很准确[9]。同样在这封信里,他还谈到了自己诗歌翻译的过程和方法:0 ]! p& _+ n7 T( o/ p1 e
4 A: S9 T5 U0 j. B6 Y 我的翻译是在伯克利研究生研讨班上在陈世骧教授指导下作的(我在那里的东方语言系读研究生3年)。它们完全是行对行的翻译。中间有些替换,如用“银器和小汽车”代替在唐朝表示富有的与文化紧密相连的标志(即“寄语钟鼎家”中的“钟鼎”,引者注);用俗语来表示寒山当时的口语。" d, b8 g0 k% K$ p: d
" W3 `; U- |9 @( j3 U$ [
我翻译的方法是:首先,彻底了解原诗的文字;第二,专心努力地把诗中的景象投射到脑海里,就像拍电影一样;第三,我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心中所看到的;最后,把译诗与原诗对照以确定它们相吻合。”[9]斯奈德在翻译寒山诗的同时,开始了《碎石集》的创作,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悟道的过程。在《皮尤特溪》中他明确表示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西方文化传统的否定:( q2 [- w' S; w) U
7 G0 @, c. {) Y! H; a! E* z! a /夜静、石暖/人世的渣滓/退去,硬石波动/沉重的现实却无法/承担心灵的泡沫。/文字与书本/一如泻下高岩的山溪/在干燥的空气中消弭,/清澈凝神的心/不沾他义,/寓目即真。”[3]
5 d- D- L1 Q4 u6 q' `* W$ j7 X8 q1 S/ E
对西方文化传统的否定同样体现在《火边读密尔顿》:
) R& }) u- @$ q& D$ Z
9 U% S( R( j' ~2 ^5 m$ ?' ~ /至于一个无稽的故事,密尔顿啊,有什么用呢/说起我们失去了的共同的祖先,/那些吃禁果的人?”[3] z+ i" a1 L: B# F" u' P
. h8 V( `3 P" f) ^0 j 对西方否定的同时是对东方的肯定,上引中对道、禅两家“目击而道存”、“寓目即真”的肯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诗人此时观物的方式也明显发生了改变:$ v0 i; E, s, i& r
* C# i1 h* u) A8 m' y: u
/滑下山谷一缕烟霞/三天炎热,在五天雨后/油松闪着幽光在冷杉果上/跨过石堆和草地/新生的苍绳成群结队。//我不记得曾读过的东西/有几个朋友,可都在城里。/喝着锡铁罐里冰冷的雪水/看着遥远的山下/穿过高空静寂的空气。”[3]% y" N. g5 \' `" {; P9 \- j2 \+ `
d ~: ~; `! A( o* t- h
青源惟信禅师把参禅的过程分为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最高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10]。斯奈德自己也曾说过“看山:是一种艺术。”[7] 这首诗中的意境似可算作第三层境界。因此有论者称这首诗“深有禅家三昧,颇有点著名诗僧寒山的味道”[11] 。
0 \; V5 ?# c! R& T' ]1 x6 S4 E- x" L, Q) p! K
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斯奈德也常常描写对自然的观照,如收入曾获普利策奖的《龟岛》中的《松树冠》一诗:
}! v5 D$ U9 ^3 I3 q& l# P6 d; h( k
+ n; u9 z/ ]' P$ R Z /蓝色的夜晚/霜雾,天空/被明月照亮/松树冠/弯弯的雪蓝,隐入/天空,霜,星光。/皮靴嘎然/兔的足迹,鹿的足迹,/我们知道什么。”[3]) o5 i+ r" l% c
& r% J& S/ }2 \( d0 P" y2 u 该诗前五行写景,诗人简洁洗练的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含蓄隽永、意境空幽的图画。湛蓝的夜空雾霭朦胧,明月皎洁,松冠上的薄霜,渐渐与寂静的夜空、辉映的星光交融。寥廓的天宇,莹洁的星月,使人凡心洗却。以月象征佛性,以清凉世界象征理想境界,这是佛教经典及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用的手法。第六行的“皮靴嘎然”与第七行的“兔的足迹,鹿的足迹”并置,在这里,斯奈德和中国古代诗人一样,娴熟地运用动和静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动写静,喧中求寂,此处嘎然的皮靴声,兔的足迹,鹿的足迹,衬托出静夜的空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斯奈德深得禅宗诗歌美学的真谛。最妙的是最后一行,原文为what do we know.,从语法上讲应该加问号“?”,表示对自然之理的探究,但诗句原文却将其改为句号。这是因为,诗中的我消融于观照对象中的“无我之境”:一是诗人视点的失落,二是诗人情感的消亡。静寂的外在物境与万虑洗然的内在心境,融为一片宁静的意境,由物我两忘而进至物我同一,在禅宗就是达到“梵我合一”,“心即宇宙”的境界。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对其他作品加以解说。* z% _! e. Q ?5 {( d' P
7 r! k( |& i, K5 ~
三、结语
( {' {2 L6 g* _' @- W/ X+ L. w3 R5 n+ ~& O0 z
本文仅仅是粗略梳理了斯奈德的近禅原因和禅诗创作,然而他留给我们的启发远不止这些。通过对斯奈德禅学因缘的考察,我们大致可以有如下几点总结:一、二战以后美国诗坛面临转折,学院派随着艾略特的逝去而处境艰难。一些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对中国文化(尤其禅宗)和诗歌的翻译介绍可以说是他们寻求突破的策略。二、对寒山研究的中美文化交流,尤其是斯奈德的寒山译诗复活了这位一千多年前的诗僧,也为美国诗坛带来了一片新的气象。- |, j+ h! l2 A
! v( ^. ~; w9 A$ o7 V( S
参考文献: K2 k7 `, C" R+ H
' {# W' A. [2 g [1]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M]. 房炜,孟昭庆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575.
: `2 F- P( q# D- H( [# @
3 n6 G+ }: G Z* b8 K [2]Snyder,Gary. Beneath a Single Moon: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ry[M]. Kent Johnson& Craig Paulenich eds. Boston& London:Shambhala,1991,1—9.
, N: }- `0 r' q$ c5 Y W/ I" w4 @- \3 [ P+ B1 X+ `) D
[3]Snyder,Gary. Gary Snyder Reader:Prose,Poetry and Translation 1952—1998[M].Washington,D.C.:Counterpoint,1999,399—401,476,489.7 T0 W% {0 m3 f3 J. B6 d5 e
- L5 x( |# `9 u+ Z [4]Snyder,Gary. The Real Work:Interview & Talks 1964—1979[M] .William Scott McLeaneded. New York:New Directions,1980,93—94,100.7 H2 ~4 c' F7 {* e+ v4 q
5 t% c! m4 k# m2 ^3 z! K [5]儿玉英实. 美国诗歌与日本文化[M]. 杨占武等译. 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302.
n7 j" O1 }4 o/ Y4 c: @1 W$ n
. U3 r4 G! B' a& ?- H9 v$ m [6]Snyder,Gary. The Old Ways:Six Essays [M]. San Francisco:City Lights Books,1977,17.
" b5 h: M0 |) M2 M# @; a3 N; E- y$ e: M( j& l. `5 \) \
[7]Snyder,Gary. The EarthHouse Hold :Technical Notes & Queries to Fellow Dharma Revolutionaries[M].New York:New Direct ions,19》9,7,90—92.
3 L; c1 n ~) @5 D! o" f* J2 M& X/ d9 n( b8 O
[8]奚密.寒山译诗与《敲打集》[A]. 郑树森. 中美文学因缘[C]. 台北:东大图书,1985,156—193.
l2 Q4 o8 b) r
- }0 E6 R: _2 P8 {, E, N4 q [9]Leed,Jacob. Gary Snyder:Unpubl ished Preface[J].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1986,(1):177—178.
( C4 {1 b, ~0 R/ ~0 K
8 k( {# }: [. u7 p [10]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78.
9 M3 v- T, K# {& A: E1 k, V; q2 T& G/ @8 a ~
[11]薛亮.论禅宗对东西方诗歌的影响[J]. 西北大学学报,2000,(2):117—121.
2 d0 {8 Z' L- ~3 T5 a. i" S+ O! P# G# z) r- o4 n' Z4 `
作者简介:8 M/ Y+ w1 `, _5 V0 [' X# [
" P! P1 U' p# [2 L" |+ y
房定坚(1951—),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a) R6 Y$ \7 |5 _
, j# X0 Y7 z0 y, u+ p7 J 耿纪永(1974—),男,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美国诗歌、比较文学5 D( Y: s( F" Q
& O, p5 @; M& D9 e7 l- _9 R 转载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3—56页。
# \: O' i$ x3 w5 E6 H5 e: U1 j3 ?8 v' A. q- ~) u: k+ x
推荐人:燕子回时
" f4 x ?2 @6 X% A r2 A+ X推荐理由:一篇关于斯奈德的学术论文,作者为外语系,可作为美国现代禅诗研究的参考资料。" A. M4 G. v6 |
7 N" `" d6 j" w, J【主编手记】' r5 n# V/ z; G, E2 y* x4 y
% b9 Y5 C4 s0 B2 z' M( ^
首次做论坛版主,恰逢春节,正是大家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时候,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新气象。日子就在各种欢笑寒暄和热闹喜庆中飞快地过去了。而我也欣喜地发现,在我身边,更多秉持禅诗思想的诗人们一直在进行着可贵的探索,其创作思路或多或少在向传统的禅思靠拢。这也说明,现代禅诗理念与写作方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诗人的认可。而这是对我们所有同仁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 f$ R. U$ b9 s8 U) c4 }1 y* P6 P! |& y5 Y& A 本月论坛上一如既往地迎来部分新人新作。对于新加入的成员,我认真读过部分作品后,也发现了一些亮点,希望他们能够持之以恒,把更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我也非常希望看到曾经的成员带着他们的佳作再次回归,让我们在这个清凉的地方一起成长。需要再次申明的是:我们欢迎热心于现代禅诗探索的成员,却不愿意看到违背本论坛基本理念的作品大批量强制性植入。这一点,在论坛公示上早有说明,希望各位诗人朋友洁身自好,共同维护这片诗坛净土。
1 N M |, a/ k$ O# R% I0 y$ g 本月最后几天,我因故未能上网,大家一如既往的发表新作、参与推荐,使我在深感歉疚的同时,也对诗友们的真心付出有着由衷的感谢和敬意。衷心谢谢你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