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岛讲《秋日》:这首诗使里尔克成为伟大诗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3 19: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岛讲《秋日》:这首诗使里尔克成为伟大诗人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夏天,北岛文集在三联书店出版:这回做成了一个系列,白色封面,精装,收录了《时间的玫瑰》《波动》《城门开》等北岛的代表作。

  即将结束的秋天,我们不妨跟着北岛重读以及细读一遍里尔克的《秋日》。

  除了里克尔,北岛在《时间的玫瑰》里以自己的标准拣选的其他八位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是:洛尔迦、特拉克尔、策兰、特朗斯特罗默、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和狄兰·托马斯。

  这些诗人经历悬殊,诗风各异;北岛逐一梳理他们的诗歌人生,细读他们的经典名篇,并对其中文翻译进行多版本比较,呈现出诗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目的是“弄清诗歌与翻译的界限”:“一个好的译本就像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像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

  澎湃新闻经授权摘编《时间的玫瑰》关于里尔克的部分内容。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正是这首诗,让我犹豫再三,还是把里尔克放进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的行列。诗歌与小说的衡量尺度不同。若用刀子打比方,诗歌好在锋刃上,而小说好在质地重量造型等整体感上。一个诗人往往就靠那么几首好诗,数量并不重要。里尔克一生写了二千五百首诗,在我看来多是平庸之作,甚至连他后期的两首长诗《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十四行》也被西方世界捧得太高了。这一点,正如里尔克在他关于罗丹(Auguste Rodin)一书中所说的,“荣誉是所有误解的总和”。

  关于《秋日》,我参照了冯至和绿原的两种中译本,以及包括罗伯特·布莱(Robert Bly)在内的三种英译本,最后在冯译本的基础上“攒”成。绿原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翻译家,但他《秋日》的译本显得草率粗糙: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何其壮观。

  把你的影子投向日规吧,

  再让风吹向郊原。

  命令最后的果实饱满成熟;

  再给它们偏南的日照两场,

  催促它们向尽善尽美成长,

  并把最后的甜蜜酿进浓酒。

  谁现在没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

  谁现在单身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将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将在林荫小道上心神不定

  徘徊不已,眼见落叶飘零。

  第一段还不错,问题出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上。首先,他极力把诗行压成豆腐干,第二段每行字数一样,第三段的两部分也基本如此。为了这种外在形式的工整,他用大量的双音词凑数,这在现代汉语中是最忌讳的,势必破坏自然的语感与节奏。尤其是再给它们偏南的日照两场这一句特别生硬,本来很简单,就是两天南方的好天气。第二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强制性动词的转换,这在绿译本中体现不够。比如,并把最后的甜蜜酿进浓酒,酿进原意是压进。第三段开始是祈使句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而绿原使用的是陈述句谁现在没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谁现在单身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改变了这一关键处的音调。结尾加了多余的一笔眼见,破坏了作者刻意追求的那种客观性描述。

  三种英译本中顶属布莱的最离谱。他首先把题目“秋日”译成“十月的日子”,把南方的好天气译成地中海的好天气,把最后一句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译成沿大树下的小路独自走着,/ 不回家,落叶纷飞。人家根本没提回不回家,而布莱非要画蛇添足。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细说翻译,是想让我们知道阅读是从哪儿开始的,又到哪儿结束的,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弄清诗歌与翻译的界限。一个好的译本就像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像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

  我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是,除了英文外我并不懂其他外文,按理说我是无法区分牧羊人和狼的,或许我自己就是披着羊皮的狼。然而为了抛砖引玉,继续我们有关诗歌和翻译的讨论,似乎也只能如此—摸石头过河。

  《秋日》是1902 年9 月21 日在巴黎写的,那年里尔克年仅二十七岁。

  书归正传,让我们一起来进入《秋日》。开篇就确定了谈话的对象是上帝:主呵,是时候了。这语气短促而庄重,甚至有种命令口吻。夏天盛极一时。参照题目,显然是一种感叹,即不可一世的夏天终于过去了。是时候了,是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的时候了。把……置于及让是命令式的延伸。这两组意象有一种奇妙的对位关系,即你的阴影与风,日晷与牧场在上下文中彼此呼应,互为因果。你的阴影是有形的,而日晷是通过影子的方位确定时间的;而风是无形的,牧场是日晷在时空上的扩展。一般来说,明喻是横向的,靠的是“好像”“仿佛”“如……似的”这类词来连接;而暗喻是纵向的,靠的是上下文的呼应。另外,说到诗歌的方向性,这首诗是个很好的例子,是由近及远从中心到边缘展开的。日晷是中心,而上帝的阴影为万物定位,从这里出发,风吹向广阔的牧场。

  第二段仍保持着开始时的命令式。带动这一转变的是风,是风促成段落之间的过渡。前面说过,这一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强制式动词的层层递进:让……给……催……压。这其实是葡萄酒酿造的全部过程,被这几个动词勾勒得异常生动。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若进一步引申,这里说的似乎不仅仅是酿造,而是生命与创造。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两个名句几乎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主题,即他没有故乡,注定永远寻找故乡。大约在此两年前,他在给他的女友(后来成为妻子)的信中写道:“您知道吗?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的等待。”也许是这两句最好的注释。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从开端的两句带哲理性的自我总结转向客观白描,和自己拉开距离,像电影镜头从近景推远,从室内来到户外,以一个象征性的漂泊意象结尾。最后三句都是处于动态中:醒来,读书,写信,徘徊。而落叶纷飞强化了这一动态,凸现了孤独与漂泊的凄凉感。这让我想起苏轼的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其电影镜头式的切换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作。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同时带有胁迫意味;第二段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造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与觉醒,是对绝对孤独的彻悟。

  这三段是从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终归结于人的存在。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主呵,是时候了和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但同时又非常克制,像激流被岩石压在地下,有时才喷发出来。这激情来自正视人类生存困境的勇气,因触及我们时代的“痛点”而带来精神升华。这首诗的玄妙正是基于意象的可感性,读者由此进入,体验一个漂泊者内心的激情。

  就在同一天,里尔克还写了另一首诗《寂寞》。特附上绿原译的《寂寞》:

  寂寞像一阵雨。

  它从大海向黄昏升去;

  从遥远而荒凉的平芜

  它升向了它久住的天国。

  它正从天国向城市降落。

  像雨一样降下来在暧昧的时刻。

  那时一切街道迎向了明天,

  那时肉体一无所得,

  只好失望而忧伤地分散;

  那时两人互相憎厌,

  不得不同卧在一张床上:

  于是寂寞滚滚流淌……

  这显然是一首平庸之作,和《秋日》有天壤之别。把寂寞比喻成雨,从雨的生成降落到最后在同床异梦的人中间流淌,暗示寂寞的无所不在,除了这一点还略有新意,此外无可取处。有时我琢磨,一首好诗如同天赐,恐怕连诗人也不知它来自何处。正是《秋日》这首诗,使里尔克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0-23 20: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0-25 06:00 | 只看该作者
秋日
原作:里尔克
翻译: 叶如钢


主,是时候了。夏季极盛。  A      
把你的影投于日晷,             B           
在田野上放飞风。                 A      

令最后的果实饱满;          C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                 D
催促它们完结成长                 D
往浓酒里注入最后的甘甜。       C

谁此刻无屋,不再建造。       E
谁此刻孤独,将长久孤独,    F
将醒着,写长信,读书               F
将不安地徘徊于林荫道           E
而落叶翻卷, 飘舞。             F


Herbsttag

Rainer Maria Rilke

Herr: es ist Zeit. Der Sommer war sehr groß.      A      
Leg deinen Schatten auf die Sonnenuhren,        B      
und auf den Fluren laß die Winde los.                 A

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             C
gie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                D
drä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D
die letzte Süße in den schweren Wein.                 C

Wer jetzt kein Haus hat, baut sich keines mehr.    E
Wer jetzt allein ist, wird es lange bleiben,               F
wird wachen, 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            F
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                        E
unruhig wandern, wenn die Blätter treiben.           F

21.9.1902, Paris
Aus: Das Buch der Bild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0-25 0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5-10-25 06:25 编辑

这首诗一点也不平庸。 中国诗人写孤独还没谁能写到这个水准。 不过, 绿原翻译得不够好。

北岛在学术上也不能让人信赖。 自己不会德文, 不能请教别人吗? 评选世纪最佳诗人, 居然依赖非一流的翻译?


【孤独】   

德文原作: 里尔克
翻译: 叶如钢

孤独有如一次雨
它从海升起, 朝向夜晚
从遥远而偏僻的平原
升往一向含有它的天空
从天空, 它才降落于城市

在明暗交界的时刻
雨往下落
此时, 巷道都折转向早晨
一无所获的身体们
失望、伤感地与对方分开
相互怨恨的人们
不得不一起睡在一张床上

然后, 孤独与河流同行.....


注: 原诗押韵。 翻译没有押韵。


Einsamkeit

Die Einsamkeit ist wie ein Regen.
Sie steigt vom Meer den Abenden entgegen;
von Ebenen, die fern sind und entlegen,
geht sie zum Himmel, der sie immer hat.
Und erst vom Himmel fällt sie auf die Stadt.

Regnet hernieder in den Zwitterstunden,
wenn sich nach Morgen wenden alle Gassen
und wenn die Leiber, welche nichts gefunden,
enttäuscht und traurig von einander lassen;
und wenn die Menschen, die einander hassen,
in einem Bett zusammen schlafen müssen:

dann geht die Einsamkeit mit den Flüssen...


R.M. Rilke
21. September 1902, Pari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1-1 19:49 | 只看该作者
如钢,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24 05:3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