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廖又蓉 于 2012-7-13 15:12 编辑
●在艺术的字典里,应该没有绝对的标准、对错、好坏,只有感觉、喜欢。我喜欢,所以我就要这样做,只有这样处理,才能表达出我的感受,说出我想说的话。当然,由于艺术家的性格因素,每个人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又不一样。同理,欣赏、接受者也一样,是受很多条件制约的。比如环境、阅历、受教育状态、个人修养、性格等等。
●文本有时是需要心境激活的,所处的境况变了或者阅读者的角度变了,读出来的意蕴就会跟着改变。有些你先前读起来没啥的感觉的甚至有些没啥诗意的语句,放到某个特定的刚好与你当下触景契合的时空,文本便会被散发出更多的味外之味,言外之意,韵外之趣。物象和心象重叠得越多,共鸣越大。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诗歌跟写作者的出发点和原始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关系不大,而跟阅读者当时的心境和过去经历的心理体验有关,这也许是造成“误读”的最大原因。一首貌似尖锐的反讽诗,如让心里刚好“有鬼”的人读来,读到的可能是讽刺、挖苦、攻击,可让心怀坦荡或者心里有爱的人来读,读出来的或许就是幽默、趣味、快乐。正如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乌鸦的叫声也是喜鹊,心情不好的时候,喜鹊的叫声也等于是乌鸦。其实喜鹊乌鸦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