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不见的是什么?诗歌原创中看不见的是读者的喜好、倾向以及时代的牵引和被牵引;诗歌评论中看不见的是原创者的初衷、困惑及突破。
二、有形的物质,无形的虚空,人们往往这样论述周围;其实无形比有形更庞大,人眼中的实体在更精细的仪器眼中,仅代表很薄薄一层,而非整个。
三、譬如肉眼所见分子暂代表文字吧,诗歌就是一座分子构成的建筑,这座建筑从前是寺和庙宇,完整的文化普及和构建历史犹如宗教之构建;从《诗经》到《论语》,从盛唐到近代,无不借助于诗歌达到引领时代,普及思想,传播文化,这个历程是可触摸的温热的;今后的时代发展辅以新媒体的崛起,决定这座建筑将不再以可以触摸的方式达到传播的最终,原子、光子,甚至比语言更细微的艺术形式,将主宰,影响人类生活方式;这里最突出的表现是,艺术平台的搭建多元化、普及化、底层化;沟通的方式不再依赖文字自身,对于态度、语气可能更为青睐,这种态度在从前可能被忽略的,实在是弥漫在诗核,比文字更具有打动力的元素所在,说话者的态度将起决定性作用;举例:一念转,境遇转。
四、是时候了,抛弃文本靠态度说话;抛弃诗歌靠文字组合;抛弃文字靠更为细小的单元,声、像、画皆可;当然这座诗歌的祠堂毕竟在文化传延功不可没,可以发展文化旅游,可以供人敬仰,可以净化心灵;只是说借助于宗教式、作坊式、产业式模式发展,当适当转型。
五、诗意的生活,没有说必须依赖诗歌才能获得诗一样别致,没有说生活和诗歌是孪生兄弟;有时候分开比抱团更加轻松,因为看似稀薄的空气,直至脱开了形式;更多看不见的空间,会随你划动小船而感动,处处有景。
六、时代背景下的人和命运,星空背景中的星际和坐标;均属于相同的引力场,看谁引领谁,比谁质量大,一个态度决定了今后,一次思想的照耀输给了未来。
七、谁说未来没有到来,谁说过去已经过去;在没有及时转变观念的思想中,尘埃仍旧尘埃,光芒未必发光。
八、“恒星”,在文字的组建过程中,在人类观念的注入过程中,经历了“狠心”,经历过“痛恨”;这些文字的围栏需突破干净,才能见到更广阔的苍宇;有时候,文字本身就是一座星星的围城,情感的检验者;从此点意义上说,宗教之不立文字之说有可取处,关键在于入门,若真的离开文字领进道理,真的难说。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