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似春心,莫道枯与寂
——覃贤茂《悲秋四行》赏析
雷默
悲秋四行
覃贤茂
每一朵花的美,都有着感伤的颓废
每一种中年的淡定,都可能是刻意的矜持
今夜,在彭山,因为听到远处村落的犬吠
才懂得,枯寂的禅心,如少年的春心
覃贤茂二十多前就写过一首《爱花的早晨》,近年又写了经典的《花园三首》。其实,他又何止这两处写到花。每个人都爱花,但深爱的不多。深爱可以格物致知。
每一朵花的美,都有感伤的颓废。读这句不禁想起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也想起林黛玉葬花之事。我也记起自己十五年前,暮春时节,黄昏时分,在幕府山顶对着满地落花嚎啕之景。
花之美为何如此容易引起多情之人的感伤?这些都是因为花的短暂与唯美,花的反反复复。如果花不是年年盛开,人的感伤不会这么持久,更不会代代相传。
“颓废”一词容易引起误读,这是因为我们的课本都是这么写的:消极的情绪,堕落的开始。这是功利主义的解释。因此,很多人一看到“颓废”二字,就认为是毒品,是有害的。这样的教育显然让人失去感悟力,让人陷入矛盾之中。不少人出现颓废心绪,而不自知。
如果你认为李后主是大词人,认为黛玉葬花是美的,感人的,那就从美学的角度认识颓废吧。颓废是一种美,一种感人至深的美。
每一种中年的淡定,都可能是刻意的矜持。这是一句警语。人到中年,如果看淡世事,
放下一些东西,那是觉悟。然而,更多的却是刻意的矜持。今天之社会,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大吹资本家,投机家之成功人生,如何发了财而又风云淡定,境界超抜。这就导致不少人财没发到,先来装一下矜持。
单看前面两句还不能成为一首好诗。关键的两句在后面。今夜,彭山郊外远处村落的狗吠,是诗人开悟的机缘,写诗的机缘,犹如香严智闲禅师击竹的瓦片声。狗吠的声音常能听到,但顿悟的机缘就不是人人碰到的。
枯寂的禅心,如少年的春心。这是诗人所悟。这一短语,如禅宗公案,或许会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枯与寂被公认为是禅的境界,大多人能够理解。其实这里面多有误解。枯与寂是对禅的表面化认识,是典型的着相。禅的本质不是枯寂,而是充满生机的生命体验。
一颗未被遮蔽、澄明如镜的初心,一颗对世界用尽真心的少年春心,这才是禅的本心。
你还需要刻意的矜持么,可不可以为一朵花的凋谢感伤一下?
2015.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