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门 出 志 士 发 明 创 奇 迹
姚 仪/文
盛世清明文运兴 百花争艳四季春
万变诗杯征联赛 倾动五洲文化人
说的是2002年广西黎明无形资产开发研究院主办的《黎明诗联》报总26期,专刊推出了陇上奇人戴笠翁先生发明的高新专利《万变诗集》系列产品专利出让的消息,并设重奖举办“万变诗杯”征联大赛启事。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时之间,应征稿件雪片似的飞来,可那别出心裁的出联和严格的工对要求,不下一番工夫,岂能轻易夺冠。参赛者中楹联名家不少,人们并不全是盯着那5万元的奖金,而是一心想得到一个“万变诗杯”,感受一下这高新品牌,丰富自家文化品味才是主要目的。那么“万变诗杯”神奇之处在哪里呢?
黎明诗联无形资产开发研究院院长,著名的楹联作家覃万安先生和他的秘书亲赴甘肃平凉,详细考察了戴笠翁先生的“万变诗集”等一系列发明专利。了解了它们的深厚文化内涵,当机立断,签订合同,愿为戴氏的专利出让作中介机构,为了招商引资开发这系列高新产品,这才发起“万变诗杯”征联大赛的启事。请听该期《黎明诗联》专刊对“万变诗杯”的奇妙处作如斯说:
万变诗杯,奇人独创,神奇巧妙,盖世无双。
诗词联谜,一杯四项,左右逢源,上下成章。
横读五言,入韵对仗,竖吟七言,能短可长。
一句一谜,任君猜想,谜底随后,开卷品赏。
二句一联,对仗精良,五千余副,长短金章。
四句诗出,六句词放,诗词三千,变化万行。
杯盖八字,变化异常,内排雁阵,外出奇章。
六十四首,四边吟唱,各有新意,天下独创。
杯底八字,变化同上,六十四首,各著芬芳。
诗杯虽小,包罗万象,诗杯在手,潇洒吟唱。
诗人摇篮,智慧锦囊,赠友珍品,友谊永昌。
其实,“万变诗杯”仅是戴氏发明专利中的一项。据笔者所知,他的发明不下30余种,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现有13种,是以《万变诗集》为龙头的系列产品,即《万变诗集》、《万变诗机》、《万变诗杯》、《万宝诗塔》、《翻天宝印》、《四人象棋》、《情歌联唱朴克》、《爱情如意朴克》、《量天尺》、《七彩屏风》、《保险钱袋》等,还有未申请专利却已经在民间流传试用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西北红药》、《西北蛇药》,对戒烟很有效果的《闻烟灵》等。此外还有30多种500多万字的文学创作和丛书编著。无怪平凉市委、市政府早在八年前就为他挂了“陇上奇人”的金字牌匾。中国爱迪生发明协会曾聘他为荣誉会长,首届国际发明博览会曾授给他发明专利大王勋章。
有人会以为如此多的发明创造,戴氏一定是一位资历高深的博士或院士,至少应该是个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权威。非也,戴笠翁是位正儿巴经的老农,他一天正规学校也没进过,是后来在部队上通过扫盲识字,全凭刻苦自学才有了文化的。他几十年来一直在家务农,没有当正式干部,当然也就没有一分钱工资。笔者跟他交往多年,追根寻底,得知四百年前的戴氏家族还是诗礼簪缨的乡绅。戴笠翁曾对我说过他是汉朝大学问家戴德、戴圣的后代,我不相信,他搬来祖传家谱让我看,还真有那么一回事。《三字经》里有这么两句:“大小戴,著礼记。”大戴即戴德,小戴即戴圣,他二人是儒家经典《礼记》的作者。戴氏家族世代居官,经学修养很深,其后代大多在皇家任翰林学士,直至明朝末年。清初,点名要小戴的后裔戴继闲作翰林学士,但这位戴氏后裔坚守祖上“一臣不事二朝”的传统信念,坚决不愿为清王朝做事,他挂冠封印,携带全家15口人,带上戴氏家谱,连夜逃亡,逃至甘肃陇东平凉一个偏僻的山村隐居起来。在戴氏家谱里有一首戴继贤的题诗为证:“此地无名戴家山,不读四书只种田,春耕秋收农为本,永世不作清代官。”受此家训影响,后代大多埋头务农,很少读书。十几年前和戴笠翁居住在同一村子的姓戴的,全族已有300多口人,文盲不少,只有少数人上过小学,仅有一人上过高中。
戴笠翁原名叫戴笠人,大有以农为荣之意。老戴家贫如洗,与上学无缘,六岁时便给外村一富人家放羊,挨打受气,饱受折磨。14岁那年他逃离主人家,一心想去崆峒山学道,走在半路被过路的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随部队到了宁夏。1949年8月,他在宁夏起义参加了解放军,这才获得新生。在解放军这所大学学校里,经过经常的政治学习,他的觉悟提高很快,决心通过扫盲识字掌握文化知识。那时的解放军战士,每月只有5角钱津贴,想学文化连纸笔也买不起。部队驻地遍地是沙子,他便用行军碗里盛沙子,用树枝在沙子上练字,碗一摇动沙子即成平面,再写再摇,每从路上见到烟盒商标,便捡起来学写上面的字,不认识的就及时向别人请教。他曾创下了一天学会300字的记录,连队评他为“识字模范”。他只突击苦学三个月就完全脱盲,半年后当上了连队文化教员、班长,并立了三等功。当年的《人民部队报》上曾专门登过一篇题为《四连战士用沙碗写字在全营推广》的消息报道,当时部队上宣传过战士作家高玉宝、崔八娃的动人事迹,对他印象很深,他也决心要用初掌握的文化,来编写诗歌,为新生活歌唱,连队的黑板报、墙报上常有他编写的快板诗发表。一次写了一首题为《西大滩》的诗,试投给大刊物《人民文学》。那时诗人胡风为该刊的诗歌编辑,看了他的来稿,立即写了封很热情的复信,称赞他的诗是“时代的汽笛,人民的新声”,并说只要坚持努力写下去就会成为诗人。他收到如此鼓励的信,很兴奋,曾把此信给好些同志看过。哪会料到不久胡风事件出来,他被打为部队里的胡风分子,不仅隔离审查,批判斗争,还被关进土牢里七个多月,部队对他内查外调没发现其他问题,这才放了出来。他受了委屈,却没有灰心,写作学习更为勤奋。1957年他从解放军农场复员回乡,曾被平凉县聘用当过广播站记者、平凉农民报编辑、剧团编剧。干好本职工作外,写作更是入迷。曾在陕西的长安书店出版过长诗《红香》、剧本《南滩湖》、《新对联选》、《谚语集》等四本书。他是个只认死理的犟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了,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人民群众中去,和人民打成一片,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坐在机关遵命写作只写些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创作呢?他主动请求回乡务农,结果如愿以偿。在农村十几年,他一手扶犁,一手写诗,真象农民诗人王老九诗中说的“手捉犁把编快板”。他的诗歌、散文、剧本都曾写了好多,也发表过好多。1966年他的一首诗登上了国家级报纸《人民日报》。要知这可是解放以来直到1996年平凉地区第一个在《人民日报》上登作品的人。正当他创作大有长进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破四旧”一开始,他保存的三百多本书连同他的手稿被清抄收走,并付之一炬。造反派还几次叫他去交代问题。他出过四本书也成了罪状,文化革命原本是要革文化的命,你认识字,你有文化而且还出书,这就非打翻在地不可。由于当年反胡风运动中吃尽了苦头,他深知坐牢可并不那么舒服。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立即连夜出逃,走时只带了几个玉米饼子和一本因夹在衣服中间放在柜子里而没有被抄走的《易经》。家中留下老伴及四个孩子,最大的女儿才读小学一年级,最小的还在吃奶。他走后老伴无法抚养这么多孩子,便把刚过了满月的小女儿送给了人。他先后流浪到过长武、西安、兰州、西宁,靠在钢笔杆上刻毛主席像和语录维生。生活无着,又偷偷回到平凉,不敢回家,从街头看到一幅大标语写的是“勒令资产阶级代理人戴笠翁火速回乡接受批斗教育,否则砸烂你的狗头!”他真的成了过街的老鼠,有家难回,有亲难投,真到了走投无路。无可奈何,便再次逃亡,钻进了距平凉城三十里外的崆峒山。
提起崆峒山,那可是天下道教第一山,是远古时代大罗神仙广成子的地方,黄帝问道于崆峒的神话,闻名遐迩,妇孺皆知。这里佛寺道观特多,历代香火旺盛。可在文革中经几番所谓“破四旧”洗劫,被遭踏破坏得惨不忍睹,到处是房倒屋塌,断碑残垣,过去被信徒崇拜恭敬的神佛偶像被掀翻在地,有的被掏了心,有的被挖了眼,断肢残臂,东俯西仰,好不凄凉。他走到哪里哪里一片荒凉破败。从乱石和断砖中,拾到几本经文和古老的《崆峒山志》残卷,又拾到一截钢锯条和一根约三尺长茶杯口粗的竹竿,大概是红卫兵来此破四旧时扔下的。此时山中原来的道士和尚早已被造反派下令还俗各自走散了,山中已找不到可供食用的粮食。他只好在一座一半塌陷一半残存的破庙中住了下来。生计成了解不开的难题,落草为寇,去偷去抢吗?作为受过党多年教育,还是共产党员的他,还不至于作到那种地步,重温少年时想进山学道的梦吗?俗云靠山吃山,只有从大山身上找出路了。好在崆峒山不亏为一座神山宝地,这里杂木成林,杂草丛生,有一百多种的名贵中草药材生长。进山挖药材,再粗加工晒干,去城镇收购站交售,还可换几个钱,只要人勤,总还能想法活下去。于是他从山下一户人家借来一把小镢头,进山挖药成了唯一出路,偶尔碰上进山采药的人就虚心向人家求教,逐渐从不认识到熟悉,辩识了数十种中草药材。第一次卖了药材,先去供销店买来一个可供烧开水的“撇子壶”(底大口小,一边有捉手,专供烧茶水用),可用烧开水、煮熬稀粥、菜汤,这下可喝到开水了。由于没有茶杯,他只能端起壶喝,一不小心,开水烫伤了嘴。看到自己捡来的那根竹竿,立即想起此物可派上用场。便用捡来的半截钢锯条将竹竿从起节处截为三段,刚好可截出可供喝水用的水杯。他为这一动手动脑的成果深感兴奋,便有了写诗吟唱的冲动。可找不到笔又无纸怎么写?又立即想起将那半截钢锯条的一头在石碑上磨出刀刃来,把自己想出的诗句刻在了竹杯上。要问他后来怎会想起发明万变诗杯呢?这可是最早的“发明起因”,还记得他当初刻在竹杯上的诗是这么八句:
神仙有劫难,何况我非仙。
一生坎坷路,九死侥幸还。
俯身无愧地,仰首可对天。
崆峒青山在,泾水落日园。
诗中不乏不甘于命运摆布的堂堂正气,让人感叹。第二次下山出售了药材后,他买了纸笔和一本赤脚医生手册。挖药之余,写作和学习成了坚持不断的嗜好。那本随手带来的《易经》,不知翻过几十次,艰深模糊的词义渐渐娈得清淅起来。谁说《易经》只是用来算卦的迷信书?他从中宣扬的动则有变的玄理中受到顿悟,《易经》中说:“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一变到多数,到无限,万事万物都有处于不停的瞬息变化之中,社会是这样,具体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无不如此。受此启发,他从自己背诵熟记的古人诗作中选中近千首名句,经几年工夫,终于发现其中循环往复的变化规则,十年模索终于发明了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万变诗集》。为便于普及推广,将《万变诗集》印在一幅扑克牌上,曾将此项专利发明与某一地方印刷厂合作开发,制印的几万副《万变诗集》扑克,不到两年即销售一空。其玩法是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每张上下各有横行五言诗句四句,左右各有竖行七言诗句四句,若四张牌任意在相同位置相搀排成,即可上下左右各变出一首律诗,另排另组合又会变出新的诗来。经有关科研单位用计算机计算,全诗集可变化出五千万首长短诗,还可变化出一亿副长短对联,比《全唐诗》多出一千二百二十多倍。自电脑应用推广开后,他与时共进,把《万变诗集》的变化程序转换成电脑程序输入电脑,终于发明了又一件高新专利《万变诗机》。当然这都是他下山后反复研究试验,经二十余年辛勤努力而获得的新成果。《万变诗杯》即是把《万变诗集》的一部分变化原理用在茶杯外装上而已,其余如《万变诗塔》、《翻天宝印》、《聚宝盆》等都可以看作是《万变诗集》发明的延伸,是相同或相似的变化原理在不同物象上的具体应用。
光阴荏苒,戴笠翁如同白毛女似的躲在崆峒山中已有十年,他风餐露饮,食不果腹,形如干柴,面呈紫色,蓬头垢面,须眉全白,与传说中的野人一般,只有那一双满含希望的眼睛还是那么明亮有神。他从捡拾来的《崆峒山志》中搜集择录了古人前人专吟崆峒的大量诗词,又根据自己几年来采药识药的体会,写了许多有关中草药性特点的诗,后积累为《中草药三千种》、《中草药别名录》两部书稿,约六十万字,只因后来编撰和发明事务太忙,至今未顾及此两部书稿的整理出版。
这十年隐居期间,正是文革最动乱的非常时期,到处是争权夺利,打打杀杀,真个的是天下大乱。物极必反,有一天他听到一个破天荒的消息,说林副统帅坐飞机叛逃,在温都尔汗摔死了。他暗暗下山打听,得知真是这样,这才结束了十年隐居生活,放心地回到自己家园。他顾不得疗养内伤,顾不上投亲看友,立即投入了他的著作编撰和创作发明之中。他和另外两人以合作名义从他搜集来的前人专吟崆峒的诗词中认真筛选编辑了《崆峒诗选》交平凉文化馆印刷出版。随即又去整理完善并反复修改,又用十年工夫,终于完成了《万变诗集》的发明,交由宁县印刷厂试印出的《万变诗集》扑克牌。他曾寄省文联主席曲子贞先生,曲又分出半副送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钟敬文先生。钟老试把玩了一阵,立即惊异得拍案叫绝:“这简直是文学电脑,太神奇了。”此后他的《万变诗集》几次参加过文艺创作大赛及国际博览会,先后九次获得金奖。一位意大利商人愿出百万美金买他这一专利。这本是一个时来运转的好机会,大约是我们的戴发明家国情乡情太重太浓,宁愿低价转让给国内的有识之士,而不愿高价卖给异国他乡。可经过十年动乱,中国的大多数人正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还顾不上去开发类似《万变诗集》这样的高科技产品。
十年过去了,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在赢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今,不少人早已富起来了,如今开发戴氏的发明专利,应该说时机正在成熟。广西的覃万安先生不亏是研究知识经济的行家里手,他看中了戴氏的发明专利确有开发价值,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率先中介,倡导开发,广为宣传。戴氏的一系列发明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知”了。据闻已有香港、美国、日本的三个商家意欲开发。已初步约定2003年7月来《万变诗杯》征联大赛颁奖大会上竞争议购,谁会最后买走这项专利呢?到时定有好戏可看。建议有兴趣的文朋诗友都来参赛,因为凡参赛甲组征联赛者,不论是否评上等级奖,都可得到一个“万变诗杯”的回赠,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何况颁奖会上,发明家戴笠翁先生当场表演《万变诗机》操作程序,当场讲解《万变诗杯》的秘密,与会者定会得到一场高品位的文化享受。这正是:
自古志士出寒门 磨练岁月贵似金
奇人奇遇更奇志 件件发明件件精
才高八斗诗万变 胜过天上文曲星
戴圣有灵应含笑 戴氏后代还真行
2002年12月26日深夜
完搞于西安兴隆园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