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34|回复: 8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藏 雪域 天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2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寒 于 2015-12-27 19:38 编辑

西藏 雪域 天路

夏 寒

我用转世的视野去看西藏


我听见西藏民歌,把蒙古长调的悠扬抬高,
一直抬到喜马拉雅山的峰巅,凝成雪原的纯净,那融雪的描摹一定是春天的姿势。
春天的圣洁,或许是太阳给迷离的虚幻与真实的一双慧眼,俯视着藏人虔诚地在诵经里修行。
在雪域高原,阳光把一缕缕寒光洒在天边。
我惊诧圣殿的雪域,难以揣摩朝圣者的灵魂。
我目光的尽头是旷远的转世,缕缕蓝烟在一缕缕白发中飘向雪域的圣殿。

鸟,带着藏人的知觉抖落的尘埃,在超然的禅境里超越风清水秀。
天边,那遥远的祥云就是一缕缕佛光不断涌动的信念。火焰,在转世的视野冒着虔诚。
夜晚,将藏人的大彻大悟挂在寺庙翘起的檐角上,在为佛失语的嘴唇守住内心的秘密。
月光,不停地滋润着香火。
卸下一身的经文,在寺庙超凡脱俗诵唱不停……
慈祥,在觉悟中降生于涅槃。

信仰,高过珠峰的云,悬在天地中间。
祈祷的心语,是一种永不失业的天职。天路,可以洞穿天桥天门和天窗,登上天界。
但经文竖起的界碑,却使凡人始终无法逾越。
信仰的种子,在木鱼里发芽。信徒的祈祷在未知的世界显灵。
佛光,常常在信徒虔诚的视野中发出吉祥圣光。
膜拜,是超度的唯一途径,开过光的万物普度朝拜者的心灵。


我用凡人的眼光去看雪域

聆听雪山,也朗读藏经。
酥油茶里冒着一缕缕云烟,呈现藏人的是超俗的祈愿。
神鹰在雪山,拍打翅膀上的晶莹,一朵朵雪莲花含情的颤动,会让你的心境水墨丹青。
雪域,藏歌与格桑花一起争奇斗艳。
雪域,每一缕风中都夹裹着诵经的味道,每一丛草随风摇摆,也都在朗读诵经。
朝圣路上,求神灵保佑,三拜九叩是心诚则灵的写照。
信仰,把雪域覆盖。雪山,雪峰,雪域,在雪的世界,雪莲就是纯洁的化身。
念珠滚动,经轮滚滚,滚动出诵经声声,空谷幽兰冒出幽香阵阵,随风飘进路人的心里。

雪域,把岁月冻结。
水,浸透在咒语和经文里,在冰层下千年的呐喊积蓄雪域的能量。
纵横的山脉扬起的跫音被冰雪覆盖的梦,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在春天里抒怀。
雪崩,在缭乱的梦里,惊恐一只神鹰,撕扯着雪域高原的魂灵。
追逐信仰的人们,权当是神灵在显灵。
每一缕晚霞,都在鹰翅上超度
惆怅的情绪,从灵魂的此岸抵达彼岸,需要信仰的虔诚。
生命的轮回,抑或转世,只有在雪域高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

雪域。神,在哪里?
神,在藏人高过雪山的信仰里,但同时也在我的内心屹立。
神,究竟为何物?以往一直蒙在鼓里,今天却装在心里:
神,其实是座雕像--
神,是万万分之一的平凡而又非凡的人,修炼而成;
神,是谁都不敢做不能做不会做和做不成的事,而他却做得远超第一;
神,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甘愿奉献自我的人,当他真的故去,就像文成公主,
人们为了追思和纪念她,于是,为她塑像并供奉,于是她就成了神的化身!

文成公主,你就是个女神,远嫁西藏,把文明传递;
播下了和平与统一的种子,灵魂永远在华夏闪光!


我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天路

鹰,在雪域盘旋;鸟,衔着佛性的灵光飞鸣。
天路,穿过湖泊盐滩沙漠,穿过巍巍昆仑,穿过赤裸裸的高原,直达布达拉宫圣殿。
远离喧嚣的圣殿,有顶礼膜拜,更有佛性的灵光。
朝拜者磕着长头朝着佛国的净土、经幡飘舞的方向跋涉,
打开了西藏的一扇扇窗,打开了西藏一幅幅深邃而神秘的风景。
在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雪莲花、格桑花竞相绽放圣洁的芳香。

罡风的王国,暴风雪呼啸,翻浆路翻浆。
雪域的世界,颤栗着呐喊,仿佛远古荒芜的高原突然苏醒。
风,怒吼声让人心悸,在茫茫雪域中堆砌着严寒,一条巨龙横空出世,把内地与西藏的隔绝贯穿。
雪域高原,中国人的热血融化了万年的坚冰,推土机把积雪推成耀眼的阳光。
帐篷,架起黎明,架起一缕缕炊烟,架起一条天路。
夯声阵阵,炮声隆隆,从此击毁
达赖喇嘛分裂的嚣张气焰。

天路,有朝圣的激情,更有比雪峰更高的信仰。
千年的雪山上,冷辉折射出诵经,使藏人的血液凝固。
天在脚下,路在脚下,人在天上,坚定信念在通往布达拉宫的圣殿上。
推土机,以坚强的意志,推开饥饿的肠胃以及千年的严寒。
万籁俱寂开始与阳光对接,风雪,在五千多米的高度编织成洁白的哈达。
那哈达就是通向雪域的天路。一条诠释民族伟大复兴的天路,
雪山下,火车汽车沿着天路送来的的温暖,让诵经开始流传,使藏人的血液开始流动。

2015.11.25初稿   2015.12.3修订


突破小格局的散文诗抒情尝试

王志清



我一直在追问:散文诗何以定型为一种小抒情格局?散文诗的诗意空间何以只能如此狭小?
当下散文诗的诗意狭窄,这当然有诸多的原因,而琐碎经验书写的泛滥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当下的散文诗人满足于平面化的经验碎片的赘述,使散文诗成为纯属私人性情绪的下意识发泄,成为抒情能力弱化而抒情手段平庸的书写,遑论创新与诗意。读夏寒意象饱满而境界阔大的散文诗,总想说些什么,总想借此说点针砭当下散文诗之弊的箴言。
最近,读了夏寒的新作,《西藏 雪域 天路》三章,从三章的题目看,就觉得他在表现上又有了新的追求。标题之一: 《我用转世的视野去看西藏》;标题之二:《我用凡人的眼光去看雪域》;标题之三:《我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天路》。三种视镜,或者说包括了“全面视镜”,同看一个对象,虽然所见乃“西藏”、“雪域”、“天路”,其实是对同一对象的三种不同视角的观察,形成了一个高远阔大的空间,形成了一个易于放飞诗人的想象与思想的“第二自然”。
诗人将三章散文诗形成一个组合,形成了相得益彰的互补,这是一种打破散文诗小抒情格局的尝试。
总的说来,这三章写得比较玄,看得出,这是夏寒的新尝试。转世视野-凡人眼光-现实眼光,为什么三章是这样的一种排列顺序?特别是第一章,“转世的视野”,那是一种怎样的视野呢?诗人用此视野所观察到的是写什么呢?非常需要读者去揣摩,需要读者去拿到自己心底里来发展。
散文诗的第一章,是“用转世的视野去看西藏”。
何谓“转世”?印度教(尚存的最古老宗教)学院认为:灵魂从一个有机体投胎到另一个有机体上。转世有重生的意味,即诗人转世而后对西藏的认知。是否包含着图腾或信仰亦或灵魂在肉体间转移的暗示呢?散文诗的开篇写道:
我听见西藏民歌,把蒙古长调的悠扬抬高,
一直抬到喜马拉雅山的峰巅,凝成雪原的纯净,那融雪的描摹一定是春天的姿势。
春天的姿态是一种怎样的姿态?美学家宗白华说过:“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虽然是“转世的视野”,看到的却是我们在现实生活里能够直接经验到的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是诗人所要表现的理想之境,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的理想,亦即诗中说的“涅槃”与“信仰”,诗人的散文诗中是这样写的:
信仰,高过珠峰的云,悬在天地中间。
祈祷的心语,是一种永不失业的天职。天路,可以洞穿天桥天门和天窗,登上天界。
但经文竖起的界碑,却使凡人始终无法逾越。
信仰的种子,在木鱼里发芽。信徒的祈祷在未知的世界显灵。
佛光,常常在信徒虔诚的视野中发出吉祥圣光。
膜拜,是超度的唯一途径,开过光的万物普度朝拜者的永远都是安宁。
安宁与吉祥,这就是转世的视野所看到的一切,“是太阳给迷离的虚幻与真实的一双慧眼”所看到的西藏的真实。诗人写得很玄,也很虚,并没有以社会性历史性意象替代自然的原始的意象。诗人用的是“灵视”,也需要读者去调动“灵视”来观照与想象。这个世界越来越多地失去了信仰。信仰是什么呢?“信仰的种子,在木鱼里发芽”。散文诗话语不必去承受过多的来自于非诗因素的负荷,诗人以日常生活流程中的个人经验,表现出具体历史语境中的生活细节与精神幻想。
第二章则转换视域,用“凡人的眼光去看雪域”。
这一章的描写集中在人神上,仿佛是人神的讨论。神即人,人即神,神人是可以转换的,人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为神。“生命的轮回,抑或转世,只有在雪域高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这是对于生存本质和终极家园的追寻,诗人发出追问:“雪域。神,在哪里?”诗人写道:
神,在藏人高过雪山的信仰里,但同时也在我的内心屹立。
神,究竟为何物?以往一直蒙在鼓里,今天却装在心里:
神,其实是座雕像——
神,是万万分之一的平凡而又非凡的人,修炼而成;
神,是谁都不敢做不能做不会做和做不成的事,而他却做得远超第一
诗人在更高层次上为存在寻求合理的依据,一切都是神性,一切也都是人性,神成为固有人性的容器,神也丰盛着人性的蕴含,具有一种普遍性的人类意义。
第三章则是“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天路”。
这一章先写背景,而背景中突出的意象是雄鹰,诗人赋予雄鹰穿透历史和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力量,而作天地精神的呼吸,而成自由思想的飞翔。
罡风的王国,暴风雪呼啸,翻浆路翻浆。
雪域的世界,颤栗着呐喊,仿佛远古荒芜的高原突然苏醒。
风,怒吼声让人心悸,在茫茫雪域中堆砌着严寒,一条巨龙横空出世,把内地与西藏的隔绝贯穿。
雪域高原,中国人的热血融化了万年的坚冰,推土机把积雪推成耀眼的阳光。
帐篷,架起黎明,架起一缕缕炊烟,架起一条天路。
散文诗中引入天路,直接出现反映时代精神与现代化建设的描写。而“天路”植根于诗人内在的心灵世界中的寄托与期冀,故而也给以散文诗以特殊的生命活力,并赋予丰富的思想内涵。“天在脚下,路在脚下,人在天上,坚定信念在通往布达拉宫的圣殿上。”诗人也建构出一种美与善的心灵归宿。
这三章散文诗,在取象命意、结构、语言能力等方面,与其此前的作品比,都有新的创获,其实也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风格,在壮美的景象中糅入浓郁的诗情,既刚劲阔朗而又情致缠绵。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说:“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中国古代诗人都有登高之嗜,也多有登高之诗。为什么要登高呢?也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夏寒三章散文诗,所写的雪域高原,登上了高山上的高山,是鸟瞰的大视镜。青藏高原的这一部分,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区域,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屋脊”。诗人在无以挂碍的视域与观照中,获得了超出狭隘私我角色界限的生命体验,而将自然物象与生命和灵魂直接的契合。
我们以为,大胆前行且勇于探索的夏寒,在散文诗创作中正在不断地尝试新的探索,这在创作中应该提倡。
草于2015-12-9
——————————————
        王志清,南通大学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主攻唐宋文学及文学评论。现为南通大学古代文学唐宋方向学科带头人,南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赋学会特邀理事,孟浩然研究会。自2000年调入高校以来,在数十种刊物发表论文。
        其论文1990—2000发表文学论文40篇;2000——2010著、编出版 《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等18种;2011年《北京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学论文15篇;2000年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文学论文5篇;2001年 《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发表文学论文12篇;2002年《文艺报》等发表文学论文9篇;2003年 《学海》《天津社会科学》《鲁迅研究月刊》等发表文学论文15篇;2004年 《深圳大学学报》《山东师大学报》《南京理工大学报》等发表文学论文9篇;2005年 《学术论坛》《南通大学学报》《新教育》等发表文学论文11篇;2006年 《文史知识》《山东师大学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学论文14篇;2007年 《名作欣赏》《唐都学刊》等发表文学论文12篇;2008年 《民族文学研究》《文学遗产》《唐代文学年鉴2007》等发表文学论文16篇;2008年 《民族文学研究》《文学遗产》《名作欣赏》《出版人》《唐代文学年鉴2007》等发表文学论文16篇;2009年 《文史知识》《福州大学学报》《古典文学知识》等发表文学论文9篇; 2010年 商务印书馆《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文学报》等发表文学论文16篇。
        文学创作,以散文诗影响较大,曾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文学报》《诗刊》《中国诗歌》《诗潮》《扬子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香港散文诗》《文学报》(港)《文艺报》(港)《华夏纪实》(港)《葡萄园诗刊》(台)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其作品被选入《中国新诗选》《世界华文诗存》《江苏新诗50年》《中国散文诗经典》《中国散文诗90年》《散文诗六十年精品选》《大诗歌》等十多种选本,编入多种诗歌、散文诗年鉴,并被《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论》等专著以章节的形式写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10 22:00 | 只看该作者
万籁俱寂开始与阳光对接,风雪,在五千多米的高度编织成洁白的哈达。
那哈达就是通向雪域的天路。一条诠释民族伟大复兴的天路,
雪山下,火车汽车沿着天路送来的的温暖,让诵经开始流传,使藏人的血液开始流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2-10 22:0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2-10 22:01 | 只看该作者
上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0 22: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京陵!从不同角度,写一个地方,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2-10 22:22 | 只看该作者
夏寒 发表于 2015-12-10 22:15
谢谢京陵!从不同角度,写一个地方,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很美。学习了。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2-10 22:42 | 只看该作者
提读多角度的尝试和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2-10 22:43 | 只看该作者
感读新作,问候夏寒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2-10 22: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2-10 22:45 | 只看该作者
雪域。神,在哪里?
神,在藏人高过雪山的信仰里,但同时也在我的内心屹立。
神,究竟为何物?以往一直蒙在鼓里,今天却装在心里:
神,其实是座雕像--
神,是万万分之一的平凡而又非凡的人,修炼而成;
神,是谁都不敢做不能做不会做和做不成的事,而他却做得远超第一;
神,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甘愿奉献自我的人,当他真的故去,就像文成公主,
人们为了追思和纪念她,于是,为她塑像并供奉,于是她就成了神的化身!



圣洁的雪域高原,感读一颗引领天路的诗心。。。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6 10:0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