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夏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藏 雪域 天路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5-12-12 19:06 | 只看该作者

再来学习佳作,圣洁的美。。。遥握祝福夏老师冬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20:28 | 只看该作者
胡蝶 发表于 2015-12-12 19:06
再来学习佳作,圣洁的美。。。遥握祝福夏老师冬安!

在此祝蝴蝶冬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21:14 | 只看该作者
在鹰翅上超度
——读夏寒散文诗新作《西藏 雪域 天路》

宫白云


  提起散文诗,许多人脑海里映现的大都是抒情这个词,它惯有的传统的叙述模式与抒情态度似乎已经根深蒂固。打破浅表的摹物状景,求新、求变、求异已成为许多散文诗人新的探索与追求,小情小调的感性呈现越来越不受青睐,反而大开大合、丰富多元、具有人性的温度与现实和历史的深度的散文诗已成为新的方向。正如诗人穆旦认为的那样:“为了使诗和这个时代成为一种感情的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而夏寒的新作《西藏 雪域 天路》为散文诗“新的抒情”做出了有力的探索,不仅开掘出崭新的诗美表现力,还最大限度地张扬了散文诗语言的艺术,以磅礴的抒情传递神秘西藏神圣、神性的震涛,让一个厚重、深沉、内涵的“西藏”进入我们的视野。
  夏寒的《西藏 雪域 天路》以三章组合的形式展开,分别为“我用转世的视野去看西藏”,“我用凡人的眼光去看雪域”,“我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天路”。三章三种视镜互为表里彼此呼应,“西藏”“雪域”“天路”这样的组合本身就意味深长,它们自身的词根就包含了神性、文化与历史的特征,而诗人恰恰懂得如何有力地抓住这些元素,以阔大深厚的内涵,创造出一种天地人神交错的效果,这种效果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回声被诗人智慧地引领进入一个人神合一的境界,就像血液,从心脏里流出,又循环往复回心脏,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而且自始至终萦绕着一股特有的神秘气息。
  在第一章《我用转世的视野去看西藏》中,诗人变形为一个“转世”者,并在一个“看”的限度内,以一个转世者所抵达到的视野打量着西藏,每一句诗语的出发都是目光所及的当下场景:“喜马拉雅山的峰巅”、“雪域高原”、“鸟”、“天边”、“夜晚”、“月光”、“寺庙”,诗人的目的不是重现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雕塑着它们的精神形象,由此呈现的西藏是安宁、祥和甚至是慈祥的。人们在这里歌颂“春天的圣洁”;“虔诚地在诵经里修行”;这种氛围形成了某种“感应”,让“藏人的大彻大悟挂在寺庙翘起的檐角上”;整个画面像是一幅抽象的油画;“慈祥,在觉悟中降生于涅槃”;“遥远的祥云就是一缕缕佛光不断涌动的信念”;“信仰,高过珠峰的云,悬在天地中间”;“信仰的种子,在木鱼里发芽。信徒的祈祷在未知的世界显灵”;“膜拜,是超度的唯一途径,开过光的万物普度朝拜者的永远都是安宁。”这些诗句又像一些启示,它们既是被传达的,又是被领悟的,它们的深刻、深广经过诗人的转义处理,以一种语言的自觉裹挟着一种自觉的神性,使无边的佛法无处不在,让一种信仰缓慢而又并不凝重地融入人们的身体与灵魂的内部,并最终获得一种灵魂的安宁。
  以平凡人的躯体进入神性,并获得人与神共在的真谛,是夏寒《西藏 雪域 天路》第二章《我用凡人的眼光去看雪域》所要表现的主旨。当“酥油茶里冒着一缕缕云烟”;“神鹰在雪山,拍打翅膀上的晶莹”;“藏歌与格桑花一起争奇斗艳”;“每一缕风中都夹裹着诵经的味道,每一丛草随风摇摆,也都在朗读诵经”时,“追逐信仰的人们,权当是神灵在显灵。”;此时的“雪域”——“每一缕晚霞,都在鹰翅上超度”,而“神,在哪里?”,诗人说:““神,在藏人高过雪山的信仰里,但同时也在我的内心屹立。/神,究竟为何物?以往一直蒙在鼓里,今天却装在心里:/神,其实是座雕像——/神,是万万分之一的平凡而又非凡的人,修炼而成;/神,是谁都不敢做不能做不会做和做不成的事,而他却做得远超第一;/神,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甘愿奉献自我的人,当他真的故去,就像文成公主,/人们为了追思和纪念她,于是,为她塑像并供奉,于是她就成了神的化身!”,这些关于“神”的描述是诗人以“凡人的眼光”对“神”的洞悉,它们通晓明白,无需任何的阐释,任何的阐释都有可能损害“神”的要义。正如一丝光总是来源于一片更大的光,所谓的神性唯有在共有的“人性”中,才能凭神的召唤理解一切、包容一切,享有最理想的愿景。
  在夏寒《西藏 雪域 天路》第三章《我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天路》中,诗人首先通过自由的苍鹰与朝拜者的跋涉“打开了西藏的一扇扇窗,打开了西藏一幅幅深邃而神秘的风景。”;接着巧妙地以“风”的“怒吼”牵引出“一条天路”——“一条巨龙横空出世,把内地与西藏的隔绝贯穿”,而“推土机”,“达赖喇嘛分裂”,“民族伟大复兴”,“火车汽车”这些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词语的运用,大大延宕了“天路”的现实蕴涵。而“天在脚下,路在脚下,人在天上”这样的诗句不仅弥漫着箴言的气息还潜伏着神性的力量。当天路以温暖纯粹的方式与神圣的诵经声及藏人的血液暗合一起,尘世藉此获得了救赎。
  总的来说,夏寒的这首《西藏 雪域 天路》既是朝向神灵的观照,也是面对信仰的讲述。西藏、雪域、天路无一不是灵魂扎根的地方,也无一不是精神信仰的源地。那些与人类共同接受佛光普照的自然物象,在神圣中自有其位置。而诗人夏寒也自有其位置,他举着嬗变的诗之火把,让“每一缕晚霞,都在鹰翅上超度”。
2015-12-11于辽宁丹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21:15 | 只看该作者
以散文诗的名义感谢评论家宫白云的评论与解读,并致以崇高的敬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21:23 | 只看该作者
多重视角交互下的映像
——解读:夏寒《西藏 雪域 天路》
                 秦兆基

      艺术延伸思想的疆域,我常在藏歌中领略不及直接感知的西藏雪域天路。阿智•龚日嘎错的《莲花》,伴我进入禅境,了无尘垢的雪原,经幡在碉楼边张扬;降央•卓玛的《吉祥的酥油灯》,让我进入毡房,从阿妈手中接过一碗暖暖的酥油茶,消减了岁月风寒;韩红的《天路》,使我随着歌声,走进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然而,所有这些映射出来的都是那个远方的某些侧面,或者说是碎片化了的,并不能将整体的西藏:历史——现实,宗教——世俗,天路——天界,呈现出来,并带着感情的血痕。
      夏寒的组诗《西藏 雪域 天路》,让人们透过他不断变换的视角及其交互作用下呈现出的映像,领略到西藏高寒地带壮阔、雄伟的画面,人们渴求幸福、执着的心灵追求,从而得到审美满足。

《西藏 雪域 天路》是由《我用转世的视野去看西藏》《我用凡人的眼光去看雪域》《我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天路》等三首诗组合而成。三首诗题的句式相同,皆为动词谓语句,主语都是“我”,修饰语和受词微有变化,前者分别为”“转世的视野”、“凡人的眼光”和“现实的眼光”,后者分别为“西藏”“雪域”和“天路”。
比较这些语词异同,可以领略出:
第一,  诗题语词的“变”与“不变”所引出诗歌情境变化,并由此引发出的诗歌题旨的变化。从语词看,行为主体——抒情主人公没有变,所用的皆是限知视角,变化了的只是作者视角的取向,即观照外物时的心态:所用的,或是“转世”,或是“凡人”,或是“现实”。受词有了变化,小河变化显示了作者关注点(表现对象)在变化。“西藏”、“雪域”、“天路”,这几个概念,不是等同的,而是部分重合,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是微妙的,很值得玩味,西藏是行政区划,“雪域”则可指冰雪笼罩的寒冷地带,表现出藏区的自然条件,“天路”,或指通往天界的通道,或指近年建成青藏铁路。
      从“不变”的角度看,创作主体是一个人,三首诗,是同一个作者吟唱的音色、节奏、风格不尽相同的歌;从“变”的角度看,三首诗,是同一作者挥洒出的丹青,展现出笔致、色调、光影不尽相同的画;它们分别是超凡入圣的,凄婉明丽的,热烈温馨的,亦即是宗教的、历史的与现实人生的。
第二,要注意这三首诗的组合,就是诗的系列安排和内在联系。组诗不是常见的诗题边标出的“外一首”,不必讲究其联系。组诗的要义在“组”,“组”是若干诗整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呈现的,就像《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相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律诗,有全首咏怀的,有咏古迹的,有借古咏怀的,指向虽然有别,但它统一在一个题旨之下,前后相生,位置挪动不得。《西藏 雪域 天路》亦近于斯。
细细探究一番,《我用转世的视野看西藏》,春天,茫茫高原,寺庙,朝圣者的日与夜,纯净如水的虔诚与恭顺,炽烈如火的对转世、来生幸福的向往。这些是历史的,但也是现实存在的,“缕缕蓝烟在一缕缕白发中飘向雪域的圣殿”,“卸下一身经文,在寺院超凡脱俗诵经唱不停……”在走向人生边缘时,藏民们往往把朝圣作为最后的也是最崇高的生命献祭仪式。
      《我用凡人的眼光看雪域》,种种藏地文化符号:雪山、雪峰、格桑花、雪莲、神鹰、经轮、围绕神山转经的人构成了视频,作用于你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让风寒冰雪、历练人的耐受力的灾厄,卓绝凄美的胜景,穿越群山峻岭的羁绊而来,让你获得一场玉洁冰清的洗濯。“生命的轮回,抑或转世,只有在雪域高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雪域提供了生命不死,灵魂永生信仰萌生的土壤。然而,夏寒,毕竟是“凡人”,世俗的观念促使其萌生了怅问:“雪域,神,在哪里?”几经追询,终于悟到:“神,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甘愿奉献自我的人,当他真的故去,就像文成公主,”她就是“传递文明”,播下“和平与统一”的女神。
《我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天路》,盘旋于雪域的鹰,衔着“灵光飞鸣”的鸟,飘舞的经幡,朝着佛国行进磕着等身长头的朝拜者;湖泊岩滩沙漠,赤裸裸的高原,罡风的王国,翻浆的翻浆路,推土机、帐篷、夯声、炮声,横空出世的巨龙:构成了两条并行不悖的风景线。人们凭借着信仰——佛国的、尘世的、民族的、国家的,共同营造起通向天界愿景的“天路”,“一条诠释民族伟大复兴的天路”。“火车汽车沿着天路送来的温暖,让诵经开始流传,使藏人的血液开始流动”,千百年来藏人神迷的“天界”,终于成为现实的,可感的。
三首诗既像是用平行蒙太奇构成的音画,又像是递进蒙太奇构成的长幅画卷,独立观照可以从中感到苍茫,领略到超越生死、天地山川永恒的大美,与严酷环境相生、相济、相克的生命意志;连续起来看,有如读画,随着长卷打开,情随景移,顺着天路进入天界——历史的、宗教的、现实的。

      《西藏 雪域 天路》是用诗打造而成的映像,有着诗的特质,就是说,它们是用诗歌营建起来的有区别而又有联系的意境组合。
诗人夏寒是怎样营建的呢?
      前人说过:“诗与文章为一体,必欲律严而意远,摸写物状,吟咏情性,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昔人谓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其难如是。”(宋•李洪《芸庵类稿》)“律严而意远”,就是说艺术形式上要致力追求,要严格;意旨要高远,超迈流俗,从而构建出可以意会于心,而又难于明白地道出的“象外之象”,形成仅见于个我的“境外之境”。
      夏寒的“律严”,表现在体物的工细和状物的精审上,比如:
我听见西藏民歌,把蒙古的长调悠扬抬高,
一直抬到喜马拉雅山的峰巅,凝成雪的纯净,那融雪的描摹一定是春天的姿势。
      诗人从蒙、藏两族民歌的风格的差异点出发,让读者在想象中构成西藏雪原壮阔图画和那里人们时代的精神追求。蒙古长调和藏歌都是悠长的,不绝如缕。也许因为蒙古是草原地带,声音可以平平地送出去,而西藏是高原,歌声要翻山越岭,因而要将声音抬上去,直到“喜马拉雅山的峰巅”,在雪原之巅,歌声凝成纯净的雪,春天,顺着山坡流下融化的雪水,勾描出的“一定是春天的姿势”。诗人惯常以实写虚,以形写神,夏寒这里倒过来了,歌曲登峰——化而为雪——春天的身形,转入以神写形,从不易捉摸的音乐形象中窥见出山的形象,雪的形象,春天的形象。
      三首诗既像是用平行蒙太奇构成的音画,又像是递进蒙太奇构成的长幅画卷,独立观照,夏寒不追求外形律,但并不摒弃形式尽可能完美的追求。人们奢言内容决定形式,忘记了内容决定于形式,只有在形式经营方面花气力的诗人,才能获得期望的艺术效果。看下面的诗行:
鸟,带着藏人的知觉抖落的尘埃,在超然的禅境里超越风清水秀。
天边,那遥远的祥云就是一缕缕佛光不断涌动的信念。火焰,在转世的视野冒着虔诚。
夜晚,将藏人的大彻大悟挂在寺庙翘起的檐角上,在为佛失语的嘴唇守住内心的秘密。
月光,不停地滋润着香火。
卸下一身的经文,在寺庙超凡脱俗诵唱不停……
慈祥,在觉悟中降生于涅槃。
上面的几行诗都是主谓句,或者主谓谓语句,结构大体相似,其中除了“卸下一身经文”一句外,开头都是单音词或双音词,鸟、天边、夜晚、月光、慈祥,显得整齐,节奏相同,而主词后面的语句或长或短,参差不齐,朗读的时候,很有些音乐美,觉得自己也有些跋涉长途后的精舍疲惫,在“月光”和诵经声中得到抚慰,有了悲天悯人、超脱之感。
      夏寒诗作的“意远”,表现在对西藏文化底蕴的不断审视:从生存环境到精神世界,从历史到变化着的现实,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从当下到未来的愿景,是全方位审视构成的图像交互连缀在一起的。
近年来 ,以西藏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着诗歌)呈现出多元的倾向,其中有的赞颂这方诸佛之国的胜景,壮美的雪山,慈祥的天空,俯瞰着尘世苍凉的人生,期望用经咒、神湖的水洗濯心灵的污垢,成为抚安心灵的交响诗;有的为神殿、转经筒、经幡,一切神秘的宗教符号的标志面前沉迷,宗教是用彼岸世界——天界永久的欢乐去诱引人们向上、坚守、温顺,并且提供了一条通向天界的路——天路,苦行、祷告、诵经,转山、朝觐,是宗教潜修的种种形式。修行者的虔诚,往往使人震撼,不过我们要从人们执着信念、死而无悔这点出发,理出其可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而不是使作品笼罩宗教的氛围之中。有的揭示现代天路的建成,对提升西藏人民生活价位所起的作用,表述了人梦的欢愉之情,善则善矣,不过只是写现代文明的影响和作用,止于浅表层次。
“意远”,在《西藏 雪域 天路》这组诗中,就是从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人文的,心灵的、物质的,虚幻的、实在的等不同角度看西藏,并将这些镜头通过心灵的多棱镜幻化,并注入理智予以整合,让我们在审美享受中审智,思想有所提升。
      《西藏 雪域 天路》,在“律严”与“意远”,也就是在“诗艺”手段和思想追求,两方面作出了很好的努力,以交互的视角打造的映像,让我们领略了雪域西藏的美景——天界的,循着幻境与现实的天路。
——————————
秦兆基:文学理论家,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21:2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秦兆基先生为我的新作《西藏  雪域  天路》写来评论,并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5-12-12 22:0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好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5-12-13 01:34 | 只看该作者
新题材能够促进新视野、新境界;三个标题角度各异;“在为佛失语的嘴唇守住内心的秘密”等语句很好。
新素材问题常难免,建议如下:
应该注意意境统一,如雪域与阳光与春天需要不同寻常。“推土机,以坚强的意志”这样的句子应慎用。
应该注意信仰与宗教、信徒与常人的关系。“文成公主,你就是个女神”似简单化,还有“开过光的万物普度朝拜者的永远都是安宁”也应再思考。
建议注意几种关系:如“西藏民歌,把蒙古长调的悠扬抬高”容易被误解、而如“达赖喇嘛分裂的嚣张气焰”似乎显得突兀。
以上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5-12-13 06: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早读佳作,视觉独特,把神秘面纱揭开,回到人性人心人格美,西藏雪域的美是一种象征,寓意一颗圣洁执着不变的心始终如一,天路其实就是指这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6 15:4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