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恨不相逢未嫁时”并不是真正在说爱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恨不相逢未嫁时”并不是真正在说爱情  唐*张籍《节妇吟》】


古诗词六十二 (2015-12-01 19:02:01)转载▼


标签: 文化
       
           
            "恨不相逢未嫁时"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千年以来,有多少婚姻不幸的妇人,一旦遇到衷心疼爱自已的男人时,都会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感叹。也有多少男儿,钟爱相遇的美貌贤淑女子,但是名花已有主,只能吟着“恨不相逢未嫁时”而忍痛割爱。历史有多少文学创作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使读者不忍释手,泪下如雨。曹植与其兄曹丕之妻甄妃的爱情故事,流传了近两千年,还是那样令人扼腕叹息。连歌后邓丽君也有一首催人泪下的《恨不相逢未嫁时》传世,让某些人不忍卒听。
           "恨不相逢未嫁时"出自唐代中期张籍的《节妇吟》中。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到底是怎么写的。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通俗易懂,只有"良人执戟明光里"稍微难解一些,良人即指她的丈夫,执戟明光里即指在朝廷里任要职。
            看了这首诗,你一定会说,这难道不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吗?这个“妾”与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和《羽林郎》中的吴姬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从诗的内容来看,的确是跟《陌上桑》和《羽林郎》极其相似,是一首爱情诗。特别是这最后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让人看了心里总觉得酸酸的。但是请愽友们看看《节妇吟》旁边的题词“寄东平李司空师道”。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得不极其简要地介绍一下张籍的生平及与李师道的关系。
           张籍是唐中期的著名诗人(约767---约830),是韩愈的大弟子。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及弟,以后一直在京为官。他与白居易交情深厚,经常相互切磋,同为唐代新乐府诗体的倡导者之一。至今流传下来的诗约480余首。
           现在再来看看张籍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唐时期,藩镇割据严重,割据者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往往不择手段,拉拢或收买各种人才及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就去投靠他们。这里插一句,杜甫不是长期投靠在四川藩镇严武的手下吗?薛涛(虽然是女的)不也是投靠在西川刺史韦皋的手下偷生。
           张籍的赠诗是给李师道的,那李师道是怎样一个人呢。他是平卢淄青节度使,头上还有检校司空、同中书省平章事的大官帽,割据一方,其势炙手可热,显赫得要命!李“司空”向张籍多次招手示好,想招为门下。于是张籍写了这首赠诗,非常婉转地拒绝了李师道的好意。
          了解了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诗深层次的涵义了。现在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这样的现代文:
            你明知我是皇上的官员身在朝廷,
            却还勾引我不惜地位和名声。
            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
            我把你的美意记在了心里。
            我住在离皇上很近的京城里,
            皇上在宫中执掌著最高权力。
            我知你对我是真心一片,
            但我还是要忠于皇上和中央政权。
            我现在拒绝你的请求和许诺,心中很是伤感,
            只恨我没能遇到你,在我被皇上任官以前。

          请注意,古诗词中,把夫妇来比代君臣是一种十分传统的用法。张籍就利用这种用法,十分委婉、客气地拒绝了李师道的拉拢。所以说“恨不相逢未嫁时”并不真的在描述情爱。
          但是我们得感谢李师道,是他的拉拢,才使张籍写出那么好的一首爱情诗来,特别是这句脍炙人口、震撼人心的“恨不相逢未嫁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4 18:1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